东北老家的记忆

心是莲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篇名:东北老家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文字:</p><p class="ql-block"> 图片:多数取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古筝曲《云水禅心》</p><p class="ql-block"> 编辑:心是莲花</p> <p class="ql-block">  打场。</p><p class="ql-block"> 打场是用牲口套上磙子,将谷、高粱、稻、麦、豆等作物从杆棵上脱离的一种农活。先把场地碾得光洁硬实。把收割后的庄稼散铺晒干。赶牲口拉磙挂碾子碾压,把谷粒脱掉。待风刮起,在拢起来的粒子堆旁,用长把锨把打下来的谷物高高扬起,风裹去了草末杂物,坠落的就是饱满丰腴的粒子。这叫扬场。扬场是技术活,老把式,即便没有风的帮助,也能扬出“风”来。</p><p class="ql-block"> 打场的场地叫“场院”,在土地充足的过去是专门固定的,后来就多为临时造就得乐。场院的草垛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有许多故事在这里发生……</p> <p class="ql-block">  推碾子。</p><p class="ql-block"> 碾子是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这种工具在电气化以前的中国农村很常见。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很少用他了。 </p><p class="ql-block"> 过去,北方大部分地区麦黍、玉米等粮食脱壳、去皮及碾碎加工时使用石碾子。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盘和碾滚上分别由石匠凿刻着很有规则的纹理,其目的是增加碾制粮食时的摩擦力,通过碾滚子在碾盘上的来回滚动达到碾轧加工粮食作物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推碾子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活计。必备工具包括:笸箩、簸箕、箩(分粗细多种),熟练操作它们不是很容易的啊!</p><p class="ql-block"> 稍好一点的碾房还有一种设备~风车子,用于糠米分离。据说需要九级木匠才可以制作……</p><p class="ql-block"> 唉,太复杂了!可单独成立一学科赘述……</p> <p class="ql-block">  拉磨</p> <h3>大笸箩</h3> <h3>簸箕</h3> <h3>筛箩</h3> <h3>风车子</h3> <p class="ql-block">  掷噶拉蛤。</p><p class="ql-block"> “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后腿的一块骨头(学名髌骨),共有四个面儿,较宽的两个面,一个叫“坑儿”、一个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砧儿”、一个叫“驴儿”。因为农村贫穷,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就在每年杀年猪时,把那块骨头积攒下来,再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装上粮食。游戏时,把小口袋抛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四个方向为止。这是农村女人和女孩都会的游戏,俗称“欻嘎拉哈”,技艺高超的有的如同杂技团的杂耍演员一般。当然,男孩子也是可以参与的。可惜的是,上面只是众多玩法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则,而还有许多高难的玩法如今已经失传。</p> <p class="ql-block">  噶拉蛤的姿态部位分别为“坑”、“肚”、“支”、“轮”等。</p> <p class="ql-block">  做大酱。</p><p class="ql-block"> 年前(一般农历腊月初八)将黄豆洗净烀熟捣烂做成酱块,放在屋里棚板或柜顶上,因室内有温度,能使酱块发酵,待到来年旧历四月十八前取下酱块刷净绿毛,掰成小块入缸,一层酱渣一层盐,再加入适量净水,天天日晒打耙,缸上边蒙一层纱布,防止刮风进入杂物灰尘,经过一个多月的日晒,酱色深红,即可食用。豆酱制作简单又易保存很长时间,是一年四季中常食的佐料。年节包饺子时炸点油酱放里面好吃,夏天熬茄子、豆角时放点大酱更好吃。酱缸里秋天还能腌黄瓜、土豆、倭瓜、芹菜叶和根等各种酱咸菜食用。可以说东北人一年四季每顿饭都离不开酱。</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第一工序:烀豆子。</p> <h3>剁或捶烀好的黄豆。</h3> <h3>做成酱块子,以备存放发酵。</h3> <h3>酱缸打耙。</h3> <p class="ql-block">  靰鞡和靰鞡草。</p><p class="ql-block"> 东北乌拉草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窄叶的叫“羊胡子乌拉草”。乌拉草在使用之前,还要用木棒捶打,打柔软以后不伤脚。 东北地区野生的草,形状类似乌拉草的很多,但惟有乌拉草的保暖性能最好。</p><p class="ql-block"> 靰鞡鞋是用牛皮缝制的一种鞋子(也有猪皮的)。靰鞡鞋的样子十分特别,鞋面抽成一圈均匀的褶儿,在褶儿的后面有一个向上凸起的舌头,鞋口周边再窜上细细的牛皮带子。</p><p class="ql-block"> 穿靰鞡鞋,再续上事先砸好的靰鞡草,保温效果非常好,即便是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在外面劳作一天也不会冻脚。如果(一般都是)再打上腿敷就更不怕风雪严寒乐。</p> <p class="ql-block">  靰鞡草,有宽窄两种。</p> <p class="ql-block">  穿靰鞡,打绑腿,严寒天气踩脚下。</p> <p class="ql-block">  峁(音mǎo)爬犁。</p><p class="ql-block"> 拿着小爬犁,爬上高坡,滑出一条雪道。那雪道晶莹闪亮,小爬犁一放下,往往滑出上百米远。还有的在冬天的冰河上,用“冰转子”掷着滑行,或用布张开一支小“帆帆”,靠风力推动,小爬犁便会在冬天的冰河上行走如飞。孩子们那欢乐的笑声,在北方晶莹的雪原上,久久地回荡。</p><p class="ql-block"> 爬犁,北方民族的亲密的伙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底。</p> <p class="ql-block">  悠车子,是一种哄小孩子的工具,用薄木板做成小船的样子,只是前后都是圆的,高一尺多。用四根麻绳吊在房梁上,大人推着悠车子,让悠车子悠起来,就如同荡秋千一样,故称悠车子。</p><p class="ql-block"> 用悠车子悠小孩儿应该属于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源于狩猎时代,大人怕不注意的时候野兽把孩子叼跑了,于是就用绳子把小孩子吊在树上,逐渐演化成悠车子。随着满族势力的发展壮大,后来才发展成整个东北人都用的一种哄小孩子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跳大神儿发源于东北的萨满巫教文化,是一种活人与死人邪祟沟通的方式,而官面儿的解释则多半是归于封建迷信一类,充满了神秘的民间怪诞色彩。</p><p class="ql-block"> 跳大神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一神(一说大神),一个是二神。他们认为一神是灵魂附体的对象,二神是助手。在跳大神过程中,一神多是在“旋转”,二神耍鼓。有固定的曲调和请神词,神请来之后,由二神负责与神(灵)“沟通”回答人们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跳大神更多的被作为一种民族艺术被保留了下来。正式称谓叫:萨满舞。萨满是满族的巫师,萨满舞也就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据说古代中国北方民族曾盛行过这种巫舞。</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跳大神”治病虽主体为迷信和骗术,但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一是通过“精神疗法”可帮助患者以信心;二是在跳神过程中施展“魔术手段”把事先准备好的对症药物以“神仙赐药”名义给患者服用……</p> <p class="ql-block">  杀年猪,是东北各民族的传统年俗。</p><p class="ql-block"> 平时杀猪家里人一时半会吃不完,一般都是卖了换钱花。惟独过年(春节)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东北童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盼望杀年猪吃肉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硬肋、后秋等部分分解成块,和灌制的血肠、粉肠等一起,放进大缸里冷冻贮藏备用。由于中国民间有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动刀剪的习俗,一般在除夕前就把这几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放在缸内的盆碗里,至用时拿出来“缓”(解冻融化)一下就可以加工了。东北冬季寒冷,年猪肉从腊月存放到二月初也不会变质。精打细算的人家就会把这些肉按“计划”使用,则中国民间视为“过年”的整个正月里,都“不断肉吃”。</p><p class="ql-block"> 许多地区人们有利用杀年猪请客习俗。杀猪时帮忙的、做菜的、“坐席”的……熙熙攘攘、忙忙乎乎,不亦乐乎。此刻,觉得一年的辛劳是值得滴~</p> <h3>灌血肠</h3> <h3>大锅炖酸菜、白肉、血肠。</h3> <h3>烤猪头。</h3> <p class="ql-block">帮厨,俗称“捞忙”。</p> <h3>坐席的人们。</h3> <h3>乡村百态:</h3><h3>农家小院。</h3> <h3>这里可以看见许多热闹……</h3> <h3>🐔鸡毂庐。小鸡下蛋的场所~</h3> <h3>还有鸭子。</h3> <h3>扭秧歌不需要专业队伍~</h3> <h3>扯“拉拉狗”~也叫“老鹰抓鸡”~</h3> <p class="ql-block">  撞拐,孩童的一种游戏,冬天尤其受欢迎(似乎可以取暖吧)。</p> <p class="ql-block">  你知道他们在玩什么呢?害怕猜不到~他们在玩“弹(音tán)玻璃球”。</p> <p class="ql-block">  看纸牌</p> <h3>打麻绳。</h3> <h3>磨刀扎草喂牲口~</h3> <h3>车老板的风采~</h3> <h3>灶膛火旺靠的是拉风箱~</h3> <h3>饭后一颗烟,不过是女人叼烟袋~</h3> <h3>水井在屋里是一种享受~</h3> <h3>闲着没事,在火炕上摸也可孵出鸡鸭鹅~</h3> <p class="ql-block">  糖葫芦是冬季美食。</p> <p class="ql-block">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满族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砍柴等。目前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一切工艺源自于天然,属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粗粮细作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  制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第一步“淘米”:粘豆包的做法是先把大黄米泡上半日,然后淘净沙子,叫“淘米”,之后晾大半干,磨成面,将玉米面和黄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再用冷水和面,像做白面馒头那样进行“发酵”。待发出酸味,开始用手揉面。这一步关系着整个粘豆包制作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口味和色泽,所以对发面人的要求较高。一般传统发面的人应该是家里相貌较好,性格温和,善良的人,据说这样发出来的面就如其人一般,入口细滑,带有丝丝甜意,色泽金黄。</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是制馅。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不可煮破皮),捣成豆沙酱,放入细沙糖,攥成核头大的馅团,备用。这一步掌握煮豆的水分和火候至关重要,如果干了或者稀了,都意味着馅料的失败。需要费时调好。糖量最好少一些,防止口味不同。</p><p class="ql-block"> 第三步是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豆包状,放入铺有玉米叶或苏子叶的屉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即可出锅。(也可不放苏子叶或,改垫其他东西,只要能捡起来豆包即可)</p><p class="ql-block"> 由于粘豆包的制作过程比较繁琐。所以在东北,传统的做法是一般在初冬时把过冬的粘豆包包好,蒸出锅后放在盖帘上在外面室温冻上一个夜晚。蒸熟冻完后的粘豆包成型不散,再吃时在锅里热透了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  供家谱:</p><p class="ql-block"> 老式家谱是集写意图案和逝去祖先名谱为一体的画。东北人供家谱一般是挂在西墙或北墙(满族为西墙)。家谱下紧靠墙摆放一张地桌,桌面铺黄纸,就下来摆放供品。供品一般是五样菜,有鱼、肉、豆腐、葱、粉条,不能用整鸡。鱼肉代表富贵有余,豆腐象征福气,葱象征儿孙聪明,粉条是长留粉,象征长寿、凡事顺当。而鸡则有“饥荒儿”(债务)之意,所以不被选用。再摆上五样果,三蛊酒,两个大蜡台,一个装满五谷杂粮的香炉碗。一碗大米饭要插上枣,十个摆成品字形的馒头也要插上红枣,红白相间煞是好看。香炉碗要持续上高香,寓意香火不断、步步登高。挨着家谱靠墙两边,立放五双红筷子。地桌一头还有两样备用品:香和火柴。</p><p class="ql-block"> 供老祖宗前,要给祖先上坟。一般安排在大年三十的前几天。</p><p class="ql-block"> 除夕夜发纸的时候,要有“接神”仪式。先点燃一住香恭恭敬敬地插到香炉里,点燃烛台上的蜡烛;再来到院中点火放鞭炮,一边烧几张黄纸,一边念叨老祖宗回家过年,然后一家人回屋,来到家谱前双膝跪下,给祖宗连磕三个头后就开始吃年夜饭了。每顿饭前,一家人都要先给老祖宗烧香磕头,然后才能动筷吃饭。</p><p class="ql-block"> 有请神,就有送神。一般安排在初三或初五晚饭后送神。天一擦黑,收起供品,把家谱撤下来,放鞭炮送神。</p><p class="ql-block"> 供老祖宗这一年俗,充满了神话色彩和浓郁的亲情,非但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比较有益的教化方式。每个人都不应该忘记祖宗,我们是沿着炎黄的根脉传下来的,祖宗虽已远去,祭祀不可或缺,也不可不诚。</p><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供家谱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有传承,在传承中也希望有发展,并赋予更多的健康新意。</p> <p class="ql-block">  供奉家谱老式对联上联是:敬祖先长命富贵,下联是: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一般都是三条:慎终追远 祖豆千秋 永言孝思。</p> <p class="ql-block">  张挂家谱前要到坟地上坟烧纸。</p> <p class="ql-block">  满族家谱张挂一般为西墙,汉族一般则为北墙。</p> <p class="ql-block">  供品一般为:菜5(肉、鱼、豆腐、葱、粉条),饭2(米饭、馒头),筷子5双,蜡烛两支,酒三盅,果5样等。</p> <p class="ql-block">  菜肴用红色物品点缀。</p> <p class="ql-block">  馒头摆成“品”字型。</p> <p class="ql-block">  撤供时要放鞭送神。</p> <p>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小小豆腐房一应俱全。</p> <h3>  泡豆子:</h3><div> 选择新黄豆半斗(约25斤)放到容器里,宽水(必须是凉水)泡一天一宿,彻底泡透。</div><div> 东北大豆,非转基因,国之名品,北大荒之骄傲。相信一定会出上好的豆腐~</div> <h3>  磨浆子。</h3><div> 套磨,匀速加水将豆子磨成浆子(大约加水七、八水苕左右)。</div><div> 毛驴,石磨,随着它们的旋转,乳白色的浆子分外招人喜欢……</div> <h3>  熬浆子:</h3><div> 把磨好的浆子倒进大锅熬煮至开锅沸腾,因浆子有泡沫覆盖保温而不需锅盖。</div><div> 到沸腾临界点时是整个做豆腐最紧张时刻。一旦噗锅,满锅豆浆将跑的所剩无几~</div><div> 要一边撤火一边舀浆子泼撒,将泡沫泼下去为止。</div> <h3>  过包:</h3><div> 把煮熟的豆浆趁热通过粗纱布做的过滤装置(称为“包”)过滤到大缸里,去除豆渣,以便做出的豆腐口感细腻。</div><div> 此时,豆腐房里气雾腾腾,豆浆飘香,令人陶醉……可过包的师傅却汗流满面~</div> <h3>  点豆腐:</h3><div> 点卤水,这一关是最关键的。点少了,豆腐嫩,点多了,豆腐老,吃着苦。豆腐师傅小心翼翼的一边往缸里撒卤水一边打耙搅动,待泛起豆花时停住,然后焖少许时间~</div><div> 东北人愿意吃冻豆腐的可以点嫩点。</div><div> 这时,豆浆已经变成水豆腐。有许多东北大妈最得意这口,可以舀些许回家拌辣椒酱吃了……</div> <p class="ql-block">  “点石成金”可能是虚幻,可点豆浆成“脑”确是事实。</p> <h3>  压豆腐板:</h3><div> 把点好的豆花舀进专门准备的豆腐箱子(属于定制装备)里(内衬纱布),(如泡50斤即半斗黄豆要分两箱压制)然后将纱布包包严,放上重物压好……</div> <h3>  压制过程中应把纱布包紧一两次以便压的实成。这一过程也会影响豆腐的老与嫩。</h3> <h3>  如制作干豆腐也如法炮制,只是用长箱分层压制而已。不在赘述。</h3> <p class="ql-block">  有性急的可以先捡几块回家趁热吃。</p> <h3>  特别提醒:</h3><div> 在豆浆煮沸之后表面形成天然油膜“挑”起来晾干成的豆腐皮,也叫“油皮”、“腐竹”、“豆腐衣”、“豆笋”。是一道美味绝伦的佳肴。</div> <p class="ql-block">  打麻绳。</p><p class="ql-block"> 自古至今,农村绳子是处处不可缺少的,除做布鞋纳底子用细麻绳以外,农业生产更是处处离不开麻绳。马车挽具是用麻绳做套,拉庄稼、秸秆要用麻绳捆绑加固,往地里送农家肥使用的围帘要用麻绳做主筋编制,趟地拉犁要用麻绳做牲畜套,控制牲畜用的笼头、缰绳、撇绳还要用麻绳,总之一切生产活动离不开麻绳。在农业生产使用的麻绳不是简单的用手搓的两股绳,除了纳底子、绱鞋等细小绳子用纺锤打制部分零星用的细绳用手直接搓成以外,都必须用专用工具合成九股麻经、六股麻经合成一根绳子,俗称”九成一“、“六成一”,打麻绳要分几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  选麻芘,最好用线麻(苘麻不如线麻,不过人们考虑成本还是多用苘麻)。</p> <p class="ql-block">  打经子,把麻芘打成“经子”。</p> <h3>打绳子用的“木瓜子”</h3> <p class="ql-block">  把经子打成细绳。</p> <p class="ql-block">  然后把细绳根据需要(或六成一、或九成一)打成粗绳。</p> <p class="ql-block"> 成品绳子。</p> <p class="ql-block">  编后话:</p><p class="ql-block"> 编辑本篇只是为了记忆,文中引用了部分好友照片和文字不是“剽窃”,而是为了宣传和传播您的佳作~噫嘻哈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