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系列美篇前七集,讲述的都是山里的那些事,由于卫海厂是在上海重新建厂的,所以撤回上海后,一方面在闵行区景谷路征了一块地皮造厂房,另一方面,工厂需要找一个临时过渡地组织生产,于是在颛桥的光华路租赁了一个旧厂房(是原一乡办厂,好像是缝纫机机架厂),这叫做建厂和生产两不误。</h1><p class="ql-block"><br></p><h1>当时,厂里既有一支负责搞新厂的基建班子,又有一支组织生产的领导班子,还有一支在山里负责搞移交的工作班子。总而言之,当时虽然工作面铺的那么开,但是大家都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卫海厂的干部和职工都顾全大局,舍小家保大家。当时职工回上海后,工作无落实,住无定居。</h1><p class="ql-block"><br></p><h1>一部分职工被安排在颛桥临时过渡地工作,尤其是家属的一些女同志,都被安排当时的三产叠纱布,这是一种很薄的医用纱布,有手帕那么大小,不大好拿捏,然后要把它叠成像80×65mm的方块。刚刚开始很难叠,后来有人想了一个土办法,用一块块纸板剪成80×65mm的方块。</h1><p class="ql-block"><br></p><h1>然后用粘纸把它每一块给粘起来,做成一块块活络连体又有纱布一样大小的模板,只有把一张薄薄的纱布往模板上一放,然后把模板折叠一下,奇迹发生了,一块成型的纱布方块完成了。据说采用这样的方法,她们每个人完成的任务指标都很出色。</h1><p class="ql-block"><br></p><h1>当时厂里有一辆接送职工上下班的大客车,停放在南市区敬业中学分校内,驾驶员住在学校里,另外叠纱布的加工点也在那。喜欢在里面叠纱布也可以,大家边干边聊聊天,拿回家做也行,总之在这样的条件环境下不管干什么工作,大家都抱着宽容理解的心态在生存着。</h1><p class="ql-block"><br></p><h1>这里为什么要为这些家属们浓墨重彩的提一笔?因为回上海的那些艰苦的岁月里,她们是背后默默付出的支持者。</h1><p class="ql-block"><br></p><h1>再回头说说那些年的颛桥过渡点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那些事,当年颛桥生产临时过渡厂是1986年3月6日正式开工的,除了在机架厂租赁了一个旧厂房,另外在出机架厂外面公路桥下去,当地的一家农机厂租赁了一个车间,用于装配和油漆。</h1><p class="ql-block"><br></p><h1>我记得当时虽然厂房条件有限,但是麻雀虽小五脏齐全,车、钳、刨、铣、锯、材料仓库、装配、油漆样样齐全。厂部等办公室设在一排矮简易房里,另外一幢旧房的楼上还有食堂,此时设在市区东余杭路的办事处也充分发挥了它的全方位功能。</h1><p class="ql-block"><br></p><h1>供销基本由驻沪办事处全权负责,技术科好像是在新厂房附近的朱星大队租借了房子,作为其办公地。而此时新厂房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h1><p class="ql-block"><br></p><h1>当然在过渡点的工作也离不开生活上的安排,厂里给一些单身职工在附近的农民房租借宿舍,也有一部分职工干脆在这里租借农民房作为过渡房(厂里每个月会给予每户家庭一定的房贴),在颛桥上下班一般都是有厂车接送。</h1><p class="ql-block"><br></p><h1>而当年在颛桥最大的一条线是新疆喀什啤酒厂的一个订单,是平面滚道式输箱机。其次还有成型机、预发泡机、平面输瓶机。直线式贴标机等。</h1><p class="ql-block"><br></p><h1>好在虽然工厂的撤回是个折腾事,但销售业务还算是没有懈怠过。这为后来的进驻新厂打好了一个良好的基础。</h1><p class="ql-block"><br></p><h1>说一件往年轶事,虽然当时身在颛桥,但是聪明的卫海人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开拓赚钱的脑子,在颛桥临时过渡地周边有一家“上海长征鞋厂”的联营厂,该厂专门生产出口的各类鞋子。</h1><p class="ql-block"><br></p><h1>其中不少有瑕疵的出口鞋子被积压在仓库里,有时候他们厂里在一个小窗口里对外出售,很便宜的,我曾经买过好几双呢,一般女式风凉鞋是1.5元~2元一双。于是得到这个信息,厂里脑子活络的职工纷纷前去采购。</h1><p class="ql-block"><br></p><h1>然后再加个一二块钱出售,嘿嘿~生意还挺好的。厂里一位职工甚至在四川路摊位上卖五元一双呢。曾经有一位职工告诉我,当年他们夫妻俩个人靠卖鞋子好不容易挣了3000多元钱。</h1><p class="ql-block"><br></p><h1>谁知为了买一张彩色电视机票和电视机(1987年正好是家用电器抢购风时候,当时18寸彩电价格一般是1380元左右一台),几乎把他们辛苦挣的3000多元钱给搭进去了。</h1><p class="ql-block"><br></p><h1>1987年的那一年,曾经在卫海厂住家属区三村的邻居,从山里搬家回来没有多久的倪木匠走了……</h1><p class="ql-block"><br></p><h1><i>说说厂的创业史,聊聊职工平常事。</i>开心事和烦恼事,事事都是身边事。</h1><h1>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30年前,在颛桥过渡点各个岗位上职工的风采。</h1><p class="ql-block"><br></p><h1>那是在“五一劳动节”前夕,它记录了一代卫海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面貌,其中照片中有的同志已经离开了我们。这些珍贵的形象将永远定格在画面上,让我们今天看了依旧动情。</h1> <h1>离开当年颛桥过渡点的厂已将近30年了,也一直没有好好地去那里看过,30年前的印象却始终在脑海里存着,这次为了写这篇日志,我特意去重访故地,想拍一些记忆中的场景,遗憾的是没能如愿。</h1><p class="ql-block"><br></p><h1>我沿着颛桥光华路一直走下去,两旁的田地和农民房都瞬地不见了,连这条路上的“上海造漆厂”也看不到了,原先的马路两旁,现在都是公司、酒店、文化创意产业园、居民住宅区等等。</h1><p class="ql-block"><br></p><h1>我茫然一时找不到南北,更寻找不到我要去的那个30年前的机架厂旧址。我问了好几个人,但是都让我很失望…(这是从沪闵路光华路马路对面拍的光华路路口)</h1> <h1> 这就是沪闵路光华路路口。</h1> <h1>从光华路口往里面拍的场景。</h1> <h1>看看现在的光华路变得不认识了,我沿着这条路走了很久很久…直至返回。</h1><p class="ql-block"><br></p><h1>也许是冥冥之中会与以后的“光华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光华这两字结缘似的,2003年即和该公司合并了(这已是十六年以后的事了)</h1> <h1><b>当年,在颛桥过渡点没有留下房子周围的影像资料,但是曾经表彰拍过一组反映各个岗位上职工的工作照,此组照片曾经在新厂房的画廊上展示过,每幅照片是这样描述的……</b></h1><p class="ql-block"><br></p><h1>在三线调整建设中,何锡林同志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挑起了调度、搬运等工作,夜间还参加护厂值班。(摄於1987年)</h1> <h1>车床好手吴洪根同志,克服家庭困难,抓紧上班时间,工作一丝不苟。(摄於1987年)</h1> <h1>工作虽然都不同,干活却是互帮中,这是老陈同志在剪刀车上工作。(摄於1987年)</h1> <h1>两个人的工作一个人做,在颛桥处处可见,小忻同志在剪刀车上加工工件。(摄於1987年)</h1> <h1>袁全生同志人老心热,为了使生产早日顺利地进行,克服困难,苦干加巧干,他决心当好配角,哪里需要工夹具,他就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摄於1987年)</h1> <h1>简易的工具室,排列的有条有理,这里是工具室一角,这是许峰师傅在整理工夹具。(摄於1987年)</h1> <h1>潘风英积极做好生产后备军,图为她正在把材料装上车,送到各个机床上去加工。(摄於1987年)</h1><p class="ql-block"><br></p> <h1>生产排头阵的车床,从1986年3月5日开工后,不断地创纪录,老邱师傅真是老将不减当年勇,为加快调整作贡献。(摄於1987年)</h1> <h1>锯床间设在颛桥的活动房里,他们正在做好锯料工作,为一线提供原料,老陆同志既做搬运,又做清洁工,还帮忙食堂烧火等,受到大家好评。(摄於1987年)</h1> <h1>“艰苦创业”是颛桥职工提出的口号,图为老何同志在食堂烧炉灶,这里面积只有一个平方米左右,连转身都很困难,炉灶口很低,只能弯着腰生火,一下雨。脚下就是积水一尺深。(摄於1987年)</h1> <h1>为了让职工吃到价廉味美的可口菜肴,蒋师傅与食堂其他同志一起,经常在菜中翻花样,受到颛桥职工和去联系工作的同志一致好评。(摄於1987年)</h1> <h1>食堂职工克服种种困难,早晨一下班车就马上忙于中饭,买的买、切的切、洗的洗、烧的烧,热心做好食堂工作。图为食堂职工想办法改善职工伙食,在肉塞油豆腐。(摄於1987年)</h1> <h1>刨床工小宋在加工工件。(摄於1987年)</h1> <h1>车工小杜在加工大件零件。(摄於1987年)</h1> <h1>为了加快调整步伐,工作中不分你我他。总装钳工合并在一起,从1986年3月6日开工后,在短短的半个月里,就做了50多只工具箱。(摄於1987年)</h1> <h1>在这张老照片上,我们看到的是颛桥电影院,30年前,厂里还组织过职工去看过电影呢。</h1> <h1>我从光华路一路走来,在沪闵路上,看到靠近右侧的一排老式二层楼公房还依旧在。它好像是光华路口马路对面的原“东华匀浆泵厂”的职工家属房,这家厂当年可是风靡一时的效益好的厂,如今也早已败落了。</h1> <h1>走过这一排矮矮的老公房,前面就是原徐闵线和五厂联营车的公交车停靠站(在红色横幅画廊处),如今车站都搬到前面地铁5号线颛桥站这里了。</h1> <h1>这次去当年颛桥过渡点实地寻找,没有让我找到曾经的地方,但是留给我的是那一排旧房子还在,已经足够了。</h1><p class="ql-block"><br></p><h1>因为那时候的1986年~1988年,职工上下班以及遇到星期天加班,在市区只能在徐家汇坐徐闵线过来(单程车票是0.40元),所以下车后,必定要经过这一排老公房。在刚刚开始阶段(还没有厂车接送上下班时)下班有时经常乘坐徐闵线和五厂联营车。</h1> <h1>我保留了原徐闵线和五厂联营车当年使用的车票,原徐闵线由最初的0.40元,慢慢调整到0.80元、1.20元、1.50元,直至往上调整,那时徐闵线属于郊区公交,现在反而倒是全线2元。</h1><p class="ql-block"><br></p><h1>五厂联营车当年最初在人民广场小花园处有上车点,一般是下午三点开始有。后来才开始设了东平路终点站。(图上面三张车票是当年五厂联营车的车票,现在已经改为816公交车了)谁都没有想到30年后,闵行的交通会变得如此便捷。</h1> <h1>1987年,当时我还在闵行颛桥租赁生产过渡点上班(新厂还在建造中)当时的公交车月票只限于市区公交车乘坐,徐闵线属于郊区公交,不能使用月票。87年的月票还是纸质的,记得到89年月票卡纸质外层贴膜了。</h1> <h1>不妨看看30多年前的月票卡背面,这六条“使用规定”也蛮有趣的。</h1> <h1>颛桥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下面说说搬进新厂房后的那些陈年往事。</h1><div><br></div><h1>卫海厂是当年撤回上海后,重新在闵行建厂的单位之一,当时在景谷路征农田40亩,新厂与上海锅炉厂一墙之隔。</h1><div><br></div><h1>1986年底~1988年8月,这个期间是筹备建厂,然后我们在这个过渡时间段里,在闵行的颛桥镇租了一乡办企业“上海缝纫机机架厂”的厂房,进行过渡点生产。</h1><div><br></div><h1> 新厂于1988年6月竣工的,搬迁到上海后,厂名全称为“上海伟海包装机械厂”。</h1><p class="ql-block"><br></p><h1>建厂四十多年来,从当初的卫海工具厂→卫海机械厂→伟海包装机械厂这一系列的名称的改变,也刷写了一段段厂走过的历程。1988年6月新的工厂正式启动。</h1><p class="ql-block"><br></p><h1>当时建厂房和设备的资金都是由上面拨款,(说是给贷款的)估计当时贷款1600万左右(确实数据可能有出入)一搬进新盖的厂房,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h1><p class="ql-block"><br></p><h1>职工都在厂有关部门的安排下,都逐步走上工作岗位,并且还补充了不少新生力量,伟海厂的腾飞由此而起。</h1><h1><br></h1><h1>技术开发部开发了不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从塑料行业的包装机械,逐步发展到酿酒、调味品、制药等领域,在2000年实现产值达3200万左右,一举成为行业里有影响的企业。</h1><h1><br></h1><h1><b><i>接下来的一组图片,着重记录了建厂的一些过程,以及工厂的厂容厂貌/部分产品等介绍。</i></b></h1> <h1>当初这里是一块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我们厂在此地征地40亩地左右,看看没有打基础之前,地里还种着农作物呢。(拍摄于1986年)</h1> <h1>新厂在此破土动工了,这里的土地已经被平整好了。(拍摄于1986年)</h1> <h1>这里的基建工程是由江苏南通市建筑公司承建。(拍摄于1986年)</h1> <h1>厂门对面的一处红砖简易房,原来是基建办公的临时居住地。(拍摄于1997~1998年</h1> <h1>这些简易房就是创业的见证。(拍摄于1997~1998年)</h1> <h1>后来大概在1997~1998年之间,这里被推倒,重新建厂房等,本来打算把三产的泡塑厂搬过去的,后来不知咋的泡塑任务少了,故也没有搬了,刚开始还出租给人用,后来干脆放那了。(拍摄于1997~1998年)</h1> <h1>新厂刚刚使用那会儿,厂里一下子还没有建停车棚,于是所有的自行车都停放到厂门口对面的简易棚里。</h1> <h1>这好像是车间的建筑框架模样。(拍摄于1987年)</h1> <h1>被脚手架笼罩着的办公大楼。(拍摄于1987年)</h1> <h1>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前来检查工程情况。(拍摄于1987年)</h1> <h1>厂领导陪同前来检查的上级领导察看施工现场。(拍摄于1987年)</h1> <h1>1988年6月,新厂房竣工(以下照片拍摄于20多年前)</h1> <h1>这是当年新厂建造好以后,拍摄的续篇《伟海之光》的剪辑片断,内容简单介绍新厂的基础设施布局,以及厂、车间的一些工作场景。(拍摄於1991年)上篇《卫海之光》是在山里拍摄的。</h1> <h1>这座花园式的新厂房,当时也令这里附近的单位和行人好羡慕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漂亮宽敞的食堂餐厅</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很有气魄的工厂门景</h1> <h1>自小三线拿到的第一张工作证开始,《国营卫海工具厂工作证》→《上海卫海机械厂工作证》→《上海伟海包装机械厂工作证》,这三张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工作证,其实也记录了一个企业这半个世纪所走过的历程……</h1> <h1>画廊是伟海厂的一大亮点,瞧~画廊前还有一个喷水池呢。</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厂301会议室</h1> <h1>整洁有序的车间。(以下车间照片拍摄于2000~2002年左右)</h1> <h1>车间工人在安装厢式洗瓶机和滚筒式洗瓶机。 </h1> <h1>这是工人在安装一条塑料瓶输液灌装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间主任和工人一起在安装机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产品样本封面</h1> <h1>伟海产品商标,哈哈~有点像地铁标志,俺们厂可是30多年前就设计这样的。 </h1> <h1> 酱油灌装封口机 (双联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葡萄酒四头打塞机 </h1> <h1>厢式洗瓶机(适用于酿酒厂、调味品厂等行业的洗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皂输送机</h1> <h1>灭菌机(适用于瓶装黄酒的杀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葡萄酒灌装打塞机(双联机)</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回转式防盗盖封口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负压式灌装机(不含气灌装)</h1><p class="ql-block"><br></p> <h1>葡萄酒贴标机(可以贴瓶子前后各一张标签)</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直线式贴标机</h1> <h1>制药厂大输液灌装生产线上使用的“超声波厢式洗瓶机”。</h1> <h1>用户在使用我厂生产的酱油灌装生产线。</h1> <h1>上海嘉里公司在使用我厂的食用油灌装线。</h1> <h1>1988年8月,新厂建造以后,伟海厂技术开发部不断开发了食品包装机械、塑料包装机械、制药包装机械等系列产品。</h1><p class="ql-block"><br></p><h1>从1990年起,厂市场部先后参加了全国或国际性的有针对性的各类包装机械展览会,直至到2010年参加完秋季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苏州)才正式收官。(图片中的合影照就是参加苏州制药博览会)</h1> <h1>这段视频是在28年前,也就是卫海厂撤回上海后的第五年(1991年)伟海厂(原卫海厂)曾经在1991年5月26日~31日,参加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上海机电工业“七五”技术进步产品展览会。</h1><p class="ql-block"><br></p><h1>这次展览会,当时是机电部副部长曾培英和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参加开幕式并讲话。这是当年在上海展览中心我厂展台的现场视频。</h1> <h1>伟海厂历年以来获得的证书(选其中的几份)</h1> <h1>另外搬入闵行的新厂以后,厂里先后成立了两个三产,一个是由工会系统办的三产“新海综合服务部”,我正好保留了一张当年新海综合服务部——其属下"新海综合商店"的营业执照复印件。</h1><p class="ql-block"><br></p><h1>另外又成立了一个由厂行政系统办的一家三产“上海威海塑料厂”,(主要生产EPS塑料泡沫包装制品)为上海永新显像管配套生产泡沫包装。这两家三产的先后成立,为解决安置职工和职工家属起了很大的作用。</h1><p class="ql-block"><br></p><h1>尤其是威海塑料厂,因为有上海永新显像管的大客户,生产订单比较稳定,效益好,当时在公司系统的三产属于凤毛麟角的。</h1><p class="ql-block"><br></p><h1>通过这些介绍,也让各位能了解当年卫海厂是如何依靠多种经营,使新的企业能够在全国性的下岗风中挺过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厂里只有几个由于其它一些原因下岗的)全厂职工都在上岗过日子。</h1> <h1>这是伟海厂三产办的塑料厂泡塑车间,检验员在作显像管泡沫包装制品的出厂检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下照片拍摄于20多年前</h1> <h1>20多年前,照片中的三位(左一小杨,中为乐工,右一工会主席)其中有两位身上穿的那件滑雪衫,还是1985年在山沟沟时候发的呢,在那年头厂里福利发羽绒滑雪衫也少见的。</h1> <h1>这段视频是拍摄于1989年,搬入新厂后,厂给职工带来的就医和娱乐等场景。</h1> <h1>厂里当时有四辆大客车,接送职工的上下班。</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职工上下班搭乘的大客车</h1> <h1>厂驾驶班的师傅们接回职工上班后,在对车辆进行清洗保养。 </h1> <h1>厂里还是像山里那样,保留了理发室,职工上班可以去理发室理发,这是当年的理发票。</h1> <h1>另外厂里每个星期天,开通一辆去市区的大客车(那年头地铁都还没有呢),方便住闵行的职工探亲访友(这是当年使用的车票)。记得乘厂车的车票价格从0.40元→0.80元→1.50元→2元,当然这只是象征性的收费,(补贴驾驶员的加班费)主要还是为职工提供方便。</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卫海厂也就是在这样的机遇下,于1988年8月新厂建成,重新建厂后的厂名沿用音同,字不同的“伟”,成了“上海伟海包装机械厂”,正式完成了脱胎换骨,建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工厂。</h1><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成为了新厂主人。自1988年8月止2012年底,工厂整整运行了24年。2012年根据上级公司要求,上海伟海包装机械厂”转制,小三线工作过的72届是工厂最后得到圆满买断,最后的上海小三线红旗让卫海厂扛到最后。</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俯看葡萄架一带的厂区风光</h1> <h1>刚刚搭建的三产泡塑厂车间框架</h1> <h1>2006年2月,一批当初被山里老职工昵称为新工人的72届,在厂里举行了一次“七二届新工人进山30周年联谊会”。当时仅限于还在厂里上班的72届参加,以及七对一起进山成为夫妻的72届。如今一眨眼又十几年过去了,当年聚会的情景还记忆犹新。</h1> <h1>在伟海厂食堂餐厅里,主办方用展会的架子,搭起了一个背景,上面贴满了那些年的老照片、诗词、票证、宣传广告等,还有当年使用过的煤油炉、搪瓷碗、旅行袋、被橱、网线袋等等。让现场营造成一种怀旧的氛围。</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当时的现场照片</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位联谊会策划者</h1> <h1>这四位是当年在上海动力机厂培训后进山的。</h1> <h1>穿着30年前的服装,演绎那些年的自己,蛮有意思的。,陶师兄至今还保留着30年前的那件海军的军衣。1985年的基干民兵军训穿的衣服就是这一件。</h1> <h1>这张拍摄于1985年的照片中,陶师兄身上穿的这件海军军服,就是上面照片中的衣服,能够收藏至今也不容易哦。</h1> <h1>伟海厂于2010年起,企业进行转制,原厂房现使用单位为: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照片拍摄于2014年10月】</h1> <h1>仪表股份公司下属有3~4个单位在此生产和办公【照片拍摄于2014年10月】</h1> <h1>厂区内的香樟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照片拍摄于2014年10月】</h1>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卫海厂经过四十多年的历程,一路走来确实不易,有过辉煌,也历经了不少的坎坷。能够艰难地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也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任务。</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今天我们在回忆这一段经历,我们更多的是获取其中所应该宏扬的卫海精神。厂不在了,人情还在。与时俱进过好每一天,宽容善良是我们健康的保证,让我们携起手来去迎接灿烂的明天!</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向曾经为小三线建设作出奉献的卫海厂全体干部和职工,以及所有参与上海小三线建设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礼!</b></h1><h1><br></h1><h1><b><i>请各位继续关注阳光的《那些年我们呆过的山沟沟》(九)</i></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温馨提示:本系列美篇(1——9)所有图片仅供欣赏交流和分享,谢绝复制粘贴抄用。</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