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河山庄、槎河山庄图、刘家槎河及五莲户部古朴树

王博生人人门户网中国书画诗歌春晚

<h3> “槎河山庄”位于今户部乡杨家峪村。据万历《诸城县志》载,为明弘治年间始建。今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荫,野花遍布。村里白墙、红瓦、缕缕炊烟,辛勤劳作的农人掩映其中,在茂林香花里时隐时现,仍显旧日浓郁的山庄气息。</h3><div><br></div><div> 据刘氏族谱和有关史料记载,清朝名臣刘墉为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其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是康熙朝名臣;父亲刘统勋,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必显时代,从已败落的吉、白两姓手中买下土地,营造园林并命名为“槎河山庄”来此安家落户,刘墉幼时也曾跟随伯父在此长期居住。刘家虽高官辈出,但为防政坛有变,需要寻找一处远离尘世,僻静优雅的安身之地。随着“槎河山庄”的建立,刘统勋家族的不少朝廷名臣就同户部乡建立了联系。</div><div><br></div><div> 刘必显,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 进士,历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广西司员外郎等职。槎河山庄即为刘必显营造。</div><div><br></div><div> 刘统勋,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历任四川布政使、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军机大臣。为管好山庄,刘统勋派其二哥、三哥来槎河山庄安家落户,为这一带刘氏始祖。</div><div><br></div><div> 刘墉,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任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军机大臣。传刘墉与乾隆年间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会试大总裁、内阁大学士的窦光鼎曾在槎河山庄同窗。</div><div><br></div><div> 实际上,刘墉童年就是在今五莲县户部乡杨家峪渡过的。今五莲县,是1947年5月在抗战时期中共建立的日北、莒北、诸莒边等抗日政权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此前,杨家峪一直属诸城县常山区。</div><div><br></div><div> 据杨家峪刘氏宗谱记载,早年槎河山区群山环绕,古木参天,山泉潺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特别是那土名叫“南山旺”的大山,满山开遍映山红,每年春夏之交,整个大山淹没在花的海洋中,乃绝佳胜景,刘统勋三子刘煖烺对之赞不绝口。又恰逢当地吉、白两家败落,刘家就把整个山区买下来,在这里建槎河山庄,刘墉也随伯父在此长期居住。</div><div><br></div><div> 后不知何因,槎河山庄传到乾隆耳朵。有一天,乾隆突然问刘统勋:刘爱卿,朕闻你家住槎河山庄,那里山花烂漫,景色宜人,何不请朕兴驾一游?刘统勋闻言,深知此干系重大,一来“万岁”驾临,必修桥补路,沿途接驾,供奉钱粮,劳民伤财;二来稍有不慎,不知会惹来什么。于是,灵机一动:非臣不请,只因山高路远,沿途坎坷,怕万岁龙体不胜劳顿。依臣之见,可否先绘一幅山色图,供皇上御览。若有兴,再兴驾不迟。</div><div><br></div><div> 在得到乾隆认可后,刘统勋立即送信至槎河山庄。刘家接信火速招募当地知名画师赶出一幅群众图,快马加鞭送到北京。乾隆看后拍案叫绝,特别对山花烂漫的“南山旺”印象尤深:真乃美景也,朕当亲往观之。接着御笔封开满映山红的“南山旺”为“小花山”,与“小花山”相连的“松朵山”封为“笔架山”,西边的“望山楼”封为“望花楼”。此楼,即刘墉的读书楼。</div><div><br></div><div> 但不知何因,乾隆最终未能驾临槎河山庄。可小花山却由此名声大振,刘家子孙多在此读书用功过。这个“月明星影窥窗际,夜静溪声到枕时”的老家让他们感念至深,曾请当朝名家绘制《槎河山庄图》,并请纪晓岚等众多名流题写咏吟诗篇,极一时之盛。</div><div><br></div><div> 关于《槎河山庄图》的下落,在《珍惜文物继往开来》中,李正平先生言:</div><div><br></div><div> 有古文物收藏爱好者与研究者,在收藏品中有一副清代著名书法家刘墉“家藏”墨……墨作圆饼状,径10.6厘米,厚1.7厘米。面:凸边,纹饰泥金;中间凹入,上横书铭“御赐”二字,下直书铭“清爱堂”三字,皆篆体阳识,两旁双螭拱之,铭文及纹饰俱泥金。背:凸边同面,中间一长条形方框,内铭“惜福”二字,篆书阴识,俱填蓝。靠右处,钤印三方,圆印“东武”二字,方印“刘墉”二字,长条印“日观峄道人”五字,皆皆篆体阳识,填红;另楷书“定制”、“家藏”四字,阳识。侧题“乾隆程一卿制”六字,楷书阳识。墨质细黝,表皮皴蹙,麝气袭人……刘家真可谓“世掌丝纶”、“满门朱紫”。但刘氏家族并不骄横豪奢、嚣张恣肆,反而拳拳于敬谨谦抑、勤政爱民。“惜福”二字,可能就是这个世代簪缨、屡蒙恩宠之家的祖训,刘墉将之铭于墨上家藏,无疑是为了告诫后代,恪遵先祖遗训……而刘氏后人,亦极珍惜祖上遗物,如刘墉的祖父制的墨、绘的图(《槎河山庄图》)都一直保存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始因全国饥荒实甚,家无宿储,妻儿待哺,不得已求售易米(由著名藏墨大家周绍良购得,后归山东省博物馆)。</div><div><br></div> <h3>这里还是日照樱桃的主产地,漫山遍野种植了大面积的樱桃树。</h3> <h3>被乾隆皇帝册封“长青树”,有400年树龄古朴树,当地人称疤麻树。(有文章说有千年,待考证)</h3> <h3>树下有一家农户,农户家只有两位老人,九十多岁高龄。刘书记向老人询问刘氏家谱的事。但刘氏家谱在村中没有下落。也可能另有原因。</h3> <h3>如此高龄的夫妻,不离不弃,相伴终老,人生无憾矣!</h3> <h3>古朴树夏日雄姿</h3> <h3>《槎河山庄图》</h3> <h3>槎河山庄</h3><div><br></div><div> 槎河山庄故址在今山东省五莲县户部乡大刘家槎河村,(具体位置是现在村委会大院向北一直绵延到村庄后山)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家族的别业所在。 在中国历史上,名人雅士构筑山庄别业,绘图颂赏,已久为风尚。如唐代诗人王维构筑辋川别业,绘制《辋川图》,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槎河山庄的创立者为刘墉的曾祖刘必显。刘必显,清顺治进士,累官户部员外郎。 回家乡后,刘必显隐居于九仙山北刘家槎河村(该村原名为白家花园,刘氏居住后,始改称刘家槎河),自称“槎河山庄”。此地四面环山,有凤凰山、笔架山、砚台山、燕子坪、瀑布等景观,环境幽雅,刘必显在此筑舍建亭,过着悠闲生活。由于刘家的显赫家世,槎河山庄也变得名闻遐迩,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向往的一方胜地。</div><div><br></div><div> 槎河山庄故址在今五莲县大刘家槎河村,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家族的别业所在,由于刘家的显赫家世,槎河山庄也变得名闻遐迩,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向往的一方胜地。</div><div><br></div><div> 槎河山庄的创立者为刘墉的曾祖刘必显。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 明末举人,清顺治年间登进士,累官户部员外郎。刘必显辞官后,因爱原诸城南部山水,遂选中了今天刘家槎河村(原属诸城,今属五莲)一带构筑别业,名曰“槎河山庄”。关于槎河山庄的规模,刘必显的曾孙刘墉在《槎河山庄诗序》中说得甚为明了:“草堂有三,斋庐倍之,楼为内空者三。”刘必显晚年,一直在山庄中教育子孙力学苦读,他曾说:“教子之道莫要于读书,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功名。”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他的4子中有2个中进士,他的17位孙子中,有12位中举人。当他的第三子、即刘墉的祖父刘棨中进士时,刘必显高兴之余便把槎河山庄交给了这位学业有成的儿子。刘棨不负父望,他为官后,清正廉明,官至四川布政使,为清代著名的廉吏,曾受到康熙皇帝的多次褒奖,康熙亲笔书写“清爱堂”赐予刘棨,从此,刘家以“清爱堂”为堂号,声名远播。刘棨共有10子,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便是其第五子。刘棨继承父志,对子孙甚为严厉。刘统勋兄弟们6岁就随师傅读书,后衣着饮食皆同于穷苦人家子弟,以致雍正年间曾执教于槎河山庄、后来成为咸安宫教习的的安丘人李漋不无感慨地说:“近世言家法者,首推东武刘氏。”在刘家严格家法的教育下,刘统勋兄弟们先后有8人中举人,中举者中又有3人中进士。8子登科,为清代兄弟登科之冠,令江南青箱世家望尘莫及。以至刘墉登进士后,乾隆皇帝赐诗“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以示嘉奖。</div><div><br></div><div> 刘棨晚年,将槎河山庄交付其次子、举人刘纮熙。刘纮熙早卒,三弟刘绶烺延请安丘名士马长淑、李大本、李漋,设馆于槎河山庄,教育子侄,刘统勋、刘墉父子都曾在槎河山庄之中的锦秋亭读书用功过。刘统勋显达后,对槎河山庄关爱有加,亲笔题写他当年读书的锦秋亭扁额,并请当时著名宫廷画家唐岱绘制《槎河山庄图》,著名画家王麓台为之作题。当时王公巨卿争相题咏,嘉庆帝、成亲王、尚书德保、协办大学士纪晓岚、英和都曾题诗。嘉庆帝《题石庵师傅槎河山庄图》云:“相国家声著,洋洋表海东。披图知胜境,怀旧仰高风。嘉树人常誉,仙庄笔更工......”刘统勋的得意门生、有“天下第一才子”之誉的纪晓岚亦赋诗云:“千叠云风四面开,原非无地起楼台。如何书里莱公宅,只以孤村伴水偎。”而刘墉的得意门生英和对槎河山庄的描绘更加淋漓尽致,有“云气荡溟蒙,仙真自来去。其下见高门,天华重雨露。”“巍巍文正公,勋名亦寓布,衮职冠廊檐,锵然龙虎步”等句。迨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刘墉侄孙、官至浙江布政使的刘喜海与从新疆归来的林则徐相遇,刘喜海出示《槎河山庄图》,林则徐大喜,遂做《槎河山庄图刘燕廷喜海廉访属题》一诗,诗中有“ 槎河之槎仙所系,荫崖茆屋相回环。锦秋亭前读书处,古柚葱郁苍台班。山中宰相本仙种,出山高压群仙班”等云。同样出生于名门的林则徐,为槎河山庄的优美风光所吸引,对刘家的显赫家世表现出了无比的崇敬和向往。</div><div><br></div><div> 刘氏后裔对槎河山庄都怀有浓厚的感情,刘墉的侄子、官至吏部尚书的刘镮之曾写诗道“家山久别劳尘梦,咏芳还忆锦秋亭”,已俨然把槎河山庄当作自己的故乡了。而作为稀世之宝的《槎河山庄图》,20世纪60年代,刘氏后人出售于济南,后归属山东省博物馆。</div><div><br></div><div>刘氏家族人物简介</div><div><br></div><div> 刘必显[3](1600~1692),字微之,号四水,祖籍为砀山县大刘家村,清初官员,诸城人。年19补庠生,岁试第一。1624年(明天启四年)举人,1652年(清顺治九年)中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奉使粤东等地,后升户部河南司主事。1664年(康熙三年),出理芜关税政。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阶奉直大夫。 明朝弘治年间,其曾祖父刘福举家迁来诸城北乡逄戈庄(今属高密)。 刘家家境贫寒,以务农为主,至刘必显祖父刘思智,始读书成邑生,家境亦趋丰饶。刘必显之父刘通亦是贡生。他“倜傥有志节”,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大饥荒,他在路上拾到一部分银钱,在原处等候三日,不见人来找,无法,用此钱买米煮粥,救济饥民。他见一贫苦人家卖妇女,即买下,付款后,又将证券当面撕毁,让那妇女回家团聚。 刘必显幼年聪敏,读书勤奋,不喜交游,年二十五岁乡试中举,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授行人(行人:官职名,掌传旨、册封等事),为官清正廉洁,拒收赠金,对行贿者予以告诫。丁忧归家,服除,复原官。不久,升为户部河南司主事。当时,民间有人献产业给旗人贵族,并愿作旗人奴隶,该旗人便将某人兄弟之产业全部归己有,将某人全家纳为奴隶。某人之弟坚决不从,告于官府。刘必显审此案,坚持认为旗人不能夺某人之弟的产业,并判归还。刘必显因此得罪了旗人,降官为通州中南仓官。必显坦然,悉心尽职。 此时,刘必显俸金微薄,生活困苦。他便于官舍之后闲地开荒种菜以自给,数十日无肉食,清苦无比。但他为官仍尽职尽责,后升广西司员外郎。到任月余,自动辞官归里,永不出仕。 回家乡后,刘必显隐居于九仙山北刘家槎河村(该村原名为白家花园,刘氏居住后,始改称刘家槎河),自称“槎河山庄”。此地四面环山,有凤凰山、笔架山、砚台山、燕子坪、瀑布等景观,环境幽雅,刘必显在此筑舍建亭,过着悠闲生活。</div><div><br></div> <h3>  刘綋熙,字尔厚,号恬园,刘棨次子,刘埘(shi)父,刘墉二伯父,五莲县户部乡刘家槎河村人,秉承逄戈庄刘氏诗书传家遗风,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癸巳恩科顺天第一百九十三名举人,候选知县。其与三弟刘绶烺(lang),子刘垣、刘堉(yu)、刘坰(jiong)、刘埘,孙刘秉鈖(副举人),曾孙刘长源,被后人誉称"槎河山庄八举人",闻名遐迩。年三十六岁卒于四月十六日,葬于槎河庄东茔。乾隆二十六年貤晋赠文林郎,妻貤晋封孺人,可见其约卒于乾隆十年左右,乾隆二十六年其妻尚在世。以子刘埘贵敕赠文林郎、福建漳州府诏安场盐课司大使,妻封孺人。学识渊博,工诗善书,著有《南村诗集》行世,有诗数首载王赓言编著的《东武诗存》。娶安丘夏坡庄河南中牟县知县李其昂女,生子七人:刘培、刘垣、刘坪、刘堉、刘坰、刘埘、刘埻(zhun)。女二人,长嫁四川奉节县知县王桂,次嫁诸城徐家庄臧祚丰。考:乾隆《诸城县志》为顺天第四十八名举人。见乾隆《诸城县志》、《东武刘氏族谱》、《臧氏族谱》、《东武诗存》、《相州王氏族谱》、《刘氏贡举文集》。</h3><h3><br></h3><div> 刘垣,字仲三,刘綋熙次子,刘墉族兄弟,五莲县户部乡刘家槎河村人,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顺天第二百一十三名举人,官广东潮州府东界场盐课司大使。其与父刘綋熙,叔刘绶烺,弟刘堉、刘坰、刘埘,侄刘秉鈖(fen),孙刘长源八人,被后人誉称"槎河山庄八举人"。年五十三岁,卒于正月二十八日,葬槎河庄南茔。娶布政使单宏度女,继娶承德郎宋士苏女,侧室王氏。子五人:秉鐄、秉钺、秉镐、秉錀(lun)、秉钟。女三人,分别嫁诸城齐沟庄王某、即墨西柳庄某、诸城曹村王崇良。见乾隆《诸城县志》、《东武刘氏族谱》、《刘氏贡举文集》。</div><div><br></div><div>  刘堉(yu),字长庵,号南浦,刘綋熙四子,刘墉堂兄弟,五莲县户部乡刘家槎河人,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第六十二名举人,拣选知县。与父刘綋熙,三叔刘绶烺,兄刘垣,弟刘坰(jiong)、刘埘,侄刘秉鈖,亲孙刘长源八人,被后人誉称"槎河山庄八举人"。工诗,与修武等人相唱酬,著有诗集《锦秋亭集》传世,有诗四首载王赓言编著的《东武诗存》。年五十四岁卒于八月二十八日,娶监生邱骏隆女,继娶庠生张梦周女,葬日照黄坡沟南岭凤凰墩茔。子二人:秉銮、秉鋘。女二人,长嫁武庠生王奇烈,次嫁监生徐振统。见乾隆《诸城县志》、《东武刘氏族谱》、《臧氏族谱》、《东武诗存》、《刘氏贡举文集》。</div><div><br></div><div> 刘坰(jiong),字仰晦,号君修,刘綋熙五子,刘墉堂兄弟,五莲县户部乡刘家槎河人,乾隆六年辛酉科第三十六名举人。充景山宫教习,历任胶州、滨州学正,广东永安县、湖南慈利县、沅江县、湖北松滋县知县。所至有贤声,督修江堤,以劳致疾归,卒年八十四岁。与父刘綋熙,三叔刘绶烺,兄刘垣、刘堉,弟刘埘,侄刘秉鈖,孙刘长源八人,被后人誉称"槎河山庄八举人"。工诗,与赵万钧、翔亭叔等人相唱酬,著有《写意诗集》,有诗十余首载王赓言编著的《东武诗存》。善书法。年八十四岁卒于十二月初十日,娶廪生李官五女,继娶监生臧静轩女,侧室赵氏、李氏。卒葬槎河庄南茔。子二人:秉钲(zheng)、秉钰。女六人:分别嫁宋奎明、丁咏、邱琯、高密钟家庄王某、耿瑄、李墱(deng)。考:乾隆《诸城县志》为乾隆辛酉科第三十二名举人。见乾隆《诸城县志》、《东武刘氏族谱》、《东武诗存》、《臧氏族谱》、《刘氏贡举文集》。</div><div><br></div><div> 刘埘,字敬庵、镜庵,号西岩,刘綋熙六子,刘墉十兄,五莲县户部乡刘家槎河人,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第六十九名举人。官福建漳州府诏安场盐课司大使,甘肃成县知县,与父刘綋熙,三叔刘绶烺,兄刘垣、刘堉、刘坰,侄刘秉鈖,孙刘长源八人,被后人誉称"槎河山庄八举人",名重当地。有清名。岁饥,大府属发仓庾(yu)贷民,民不能偿,埘代偿之。以劳致疾,卒于馆舍,贫不能归榇,布政使赀助以归。年五十六岁卒于八月十九日,娶安丘水磨头庄廪生李佳訏"刘樽"、"御赐清爱堂"、"御赐海岱高门第"三印皆出自编者所藏《洗心斋印谱》,此印谱出自五莲,当为五莲刘家槎河刘氏之物,待考。(xu)之女。卒葬寿塔寺南台子茔。工诗,著有《海上吟》、《丙戌诗草》诗集,有诗载王赓言编著的《东武诗存》。位于成县杜甫草堂的刘埘、刘樽诗碑,就是由刘埘作诗文、刘樽书丹的一通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诗碑。此碑提出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成县而不是秦州,这对研究杜甫陇右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子一人秉錤,女二人,长女嫁监生王续祖,次嫁五莲叩官庄候补布政司经历王元麃(biao)。见乾隆《诸城县志》、《东武刘氏族谱》、《东武诗存》、《杜甫草堂刘氏诗碑》、《相州王氏族谱》、《刘氏贡举文集》。附:甘肃成县杜甫草堂《刘埘刘樽五言律诗碑》内容大雅今何在,青山旧草堂。数椽间架小,三径薜萝荒。夹岸千寻逼,奔流一水狂。仙人开晓洞,鸣凤翥高冈。潭静龟鱼现,岩深虎豹藏。卜邻如夙约,结伴近禅房。萍梗依关塞,葵心向庙廊。才名怜太白,开济忆南阳。岂独文章焰,还推忠爱长。当时歌橡粟,此日荐羔羊。板屋经风雨,茅檐压雪霜。年年勤补葺,来往奠椒浆。 题跋为:工部草堂在城邑东南飞龙峡口,凤凰台西。堂开东向,夹岸石壁千寻,对面有醉仙形悬壁间,衣冠须眉略可指似,二水合流出峡,水行石间,岌业劲荡,势若飞龙,下有深潭,无可钓长鱼。昔公由秦入蜀,爱其地,结茅以居,与赞公往来。后人因以祀公,春秋例用特羊云。东武刘埘识,刘樽书。落款部分刻有四方印章,分别是白文篆书"刘埘之印"、朱文篆书"敬庵"、白文篆书"刘樽",另一朱文印残损不可识,估计很可能是"松庵"。注:刘樽见本书《岚山卷》。</div><div><br></div><div>  刘绶烺,字尔重,号引岚,刘棨三子,刘墉三伯父,五莲县户部乡东刘家槎河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与长兄刘缙炤同年考中癸巳恩科第四十二名举人,授直隶唐县知县,敕封文林郎。与兄刘綋 366熙,侄刘垣、刘堉、刘坰、刘埘,孙刘秉鈖,曾孙刘长源八人,被后人誉称"槎河山庄八举人",远近闻名。鞫狱皆谆复开导,不假威刑,人称"刘一板"。县有兄弟构讼者,绶烺劝以骨肉至性,各流涕去。县旧有广利渠,引唐河水溉田数千亩,历久淤塞,绶烺历陈于总督,奏请修浚开渠建闸,民终赖之。承家传,刘公兼通医道。年五十六岁,八月初二日卒于官。娶薛氏,封孺人。侧室张氏,葬魏家湾北茔。子二人:刘奎、刘堳(mei),女一人,嫁庠生李振西。其长子刘奎,为清代五莲籍著名的诗人和医学名家。</div><div>刘奎,字松峰,号文甫,监生,工诗,有诗集传世。遭遇坎坷,家道猝落,悠如旷如,不介胸中。故其诗多消闲乐易之趣。卜宗智赠句云:本是超然台下客,定知风调得髯苏。又,家兄刘臻为其诗集作序云,弟与余同年生,而颖悟过余。尚记伯父引岚公命余及弟诵诗,叩所会心处,弟即朗吟东坡"青山断处塔层层"句。伯父笑曰:"此子异日必耽拈吟毫也"。与李作哲、家兄刘臻等人相唱和,有诗十首载王赓言编著的《东武诗存》。中年以后研读家藏医书,更兼精岐黄术,终岁穷究《灵枢》、《素问》、《伤寒论》。认为瘟疫范围很广,除瘟疫外还有杂疫、寒疫等,故博采前贤瘟疫论述,广收民间治疫效方,结合自己治疫经验,与其子一起编撰了珍贵的《松峰说疫》,以明瘟疫治法。《松峰说疫》共六卷,成书于乾隆五十四年。卷一为"述古",综述《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关于瘟疫之论,以明立论渊源;卷二为"论治",先列总论十二条,详论瘟疫名义、立方用药、舍病治因等,并提出瘟疫统治八法、六经治法和瘟疫杂症治略;卷三为"杂疫",广收清代民间俗谚之各种疫证;卷四为"辨疑",共列14条辨疫证之疑难问题,结合心得,详为辨析;卷五为"诸方",共设辟瘟方、除瘟方两大门类,载方120余;卷六为"运气",论五运六气客气司天、在泉规律,以论天时对瘟疫发生和流行的影响。《清史稿》云:"奎复北方俗谚所谓诸疫证名状,一一剖析之,又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取乡僻恒有之物可疗病者,发明其功用,补本草所未备,多有心得"。本书可称论疫之全书。刘嗣宗序云:"《说疫》一书其三才融贯而包括殆尽,古今毕举而收罗无遗,真足解千百年之疑团,开瘟疫门之觉路"。该书流传至日本,成为研究和治疗瘟疫的重要参考书。现存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解经书屋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刻本,清嘉庆四年己未刻本,清聚锦堂刻本,清刻本,日本批校抄本等。年八十四岁,卒于正月初十日,葬东槎河山庄南茔。娶监生李则征女,子四人:秉崟(yin)、秉淦、秉鏻(lin)、秉鍴(duan),女二人,长嫁银河庄钟,次嫁贡生李丕恭。见《清史稿》、乾隆《诸城县志》、《东武刘氏族谱》、《东武诗存》、《唐县县志》、《刘氏贡举文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