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带给我们什么?

奇缘

<h3> 围棋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如战争时排兵布阵用的沙盘,观察天文时的星图,占卜预测用的龟壳的升级版,甚至于有人认为是“外星人送给地球人的礼物”,流传最广的说法还是教育工具说。</h3> <h3> 《世本•作篇》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晋朝张华《博物志》则说是尧或者舜,用来教顽皮或者不够聪明的儿子。虽然中国文化传统有用圣人来美化事物的习惯,但从侧面说明围棋的教育功能被人们所认可,只是想凭借一个“大义”来更好地研究、推广它。例如《尹文子》认为围棋是“以智力求者。”孟子把围棋列入当时教育功课——六艺中的数类。时至今日,围棋更是被众多幼儿园和学校的老师所推荐。</h3><div>围棋有个别称“手谈”,即对局二人的交流不是通过言语,而是通过棋盘上的落子来进行,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是这样。围棋的规则非常简单,简单到16个字就能概括完,但变化却是棋类中最多的。规则简单就容易入门,变化复杂让它始终有新鲜感,能够维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围棋的特点决定老师所讲的、学生所学的最终都必须在下棋中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围棋教育天生是以学生为主,以孩子的自主发现、自主学习为主。那么,棋盘上学习是怎么进行的呢?</div><div> </div> <h3> 围棋学校里,学生刚开始学围棋,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就是老师将围棋技术分解成许多知识点,然后摆出例题,让学生面对这种棋形知道如何处理。然后再摆出相似的棋形,反复练习,看孩子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到了哪种程度。接下来就是下棋,看他们在棋盘上遇到同样的问题会不会处理。这时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还是以老师为主,老师掌握教学的主导权。虽然目的仍然是知识道德传递,但老师的目的显然不是让孩子背熟这几个题目,而是引导学生从知识到理解,再到运用和分析。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个教学场景理解为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和范例教育思想的结合。</h3> <h3> 围棋学校的另一个常见场景是学生学了一两年后,棋力到了一定的程度,老师就会让他对着棋谱在棋盘上摆棋,老师偶尔讲解一两句。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棋力是不是有了进步,却没有关注围棋教学方式的变化。围棋教学形式的变化是因为孩子对围棋道德认知已经从起初的知识和理解为主,改为以运用和分析为主,特别是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大幅提高。<br></h3> <h3> 这就是围棋教育的特性,因为变化太多,而且根本无法简单地量化每一手棋的好坏与价值,所以它的学习过程最终必然发展到以小学生为主,老师起的作用是教学资源的提供,包括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学围棋的过程也就成了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收获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意志等多方面的改善。<br></h3><div>美国现代教育比较有影响力的多元智能理论中认为:智力可以分为逻辑、音乐、视觉、自知、交往等多方面,不仅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智力潜力,而且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是多样的。任何年龄段、任何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使智力得到发展。围棋就是这样一个能够让学生的智力多方面发展的工具,因此评价围棋教育的成果,也绝不应该只有学生棋力的高低这一个指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