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行之二 壤塘、色达、甘孜、德格、白玉、新龙、八美

王磊

<h3>  川西高原指四川省阿坝州和甘孜州等高原藏区。在湛蓝的天空下,朵朵白云伸手可及,巍峨神圣的雪山,宽阔广袤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险峻的峡谷,川流不息的河流,还有那清新的空气,让人为之神往。而色达,亚青寺等佛国世界,更是给川西增添了无尽的神秘,吸引着我早日去拜访这片圣洁的土地。</h3><h3> 川西高原的景点多不胜数,这次旅行主要的目的地是色达和亚青寺,但没想到旅途中收获了更多的美景和惊喜。</h3> <h3>  早上出成都时,天还阴沉沉,穿过鹧鸪山隧道后,立刻就感受到高原的蓝天白云。</h3> <h3>去阿坝的路况很好,路边的牧场牛马成群。</h3> <h3>随着海拔的升高,已不见树木,取而代之的是高山草甸,山顶已开始有积雪。</h3> <h3>从阿坝去壤塘,一路顺着峡谷河流前行,峡谷里是绚烂的彩叶林。阿坝至壤塘人烟稀少、路况较烂,开车时精神是紧张的,但视觉上却无时无刻享受着饕餮大餐。</h3> <h3>天黑路差,车被托底,路过的僧人和藏民都主动过来帮忙推车,车辆脱困后,就匆匆离去,也不给我表达谢意的机会,只能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让这份真、善、美直达心灵深处,感动着。</h3> <h3>壤塘,县城海拔3285米。又名“壤巴拉塘”,藏语为“财神的坝子”,四川边陲重镇,四川最后一个对外开放的行政县,藏在深闺人未识。</h3> <h3>骄阳、高山、森林、民居、藏胞,这里风光旖旎、民风淳朴、宗教深厚、建筑别致,是一个充满神奇神秘的境地。</h3><div><br /></div> <h3>  曾克寺,位于壤塘县吾依乡境内,坐落于马尔康至壤塘主干道旁,距离县城约半小时车程。这里以米拉塔、彩塔林和特色民居为主的景观,是藏区仅有的两处米拉塔之一。这里建筑、民风特色浓厚,人文气息很浓,路旁河边随时可见当地藏民和喇嘛,极具特色。</h3> <h3>这里的每个人,给予你的是宁静、幸福、和善和朴实。</h3> <h3>虔诚的僧侣</h3> <h3>古老的转经筒,用木头、粗布和涂料做成,笨重但结实,需要用心用大力气去转动。</h3> <h3>从壤塘到色达有两条路,热心的藏族大叔给我们说两条路分别该如何走,并建议我们走班玛方向,因为这两条路路况、距离都差不多,但班玛方向风景优美。一路走来,河流、牧场、藏寨、彩林、雪山随机的排列组合,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变换显现,好一条景观大道。后来从色达去甘孜时,经过另外那条路的一大部分,相比较果然不假。</h3> <h3>中午终于到达神秘的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当山坳里那漫山的红房子真切地呈现在眼前,在震撼的同时,让你更想急切地去仔细感受这神秘的佛国世界。</h3> <h3>色达佛学院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境县城东南方约20公里处,海拔4000米以上。在重重的群山环绕之中,沟里的僧舍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密密麻麻搭满了四面的山坡,不计其数的绛红色小木屋,延绵无数,一眼望不到头。这些红色小木屋,是一万多名僧侣的住所(出家男子称扎巴,出家女子称觉姆即女尊者)。</h3><div>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是由晋美彭措法王1980年创办,在短短数年间从藏区一个山谷深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三万多出家僧众在此修行居住。佛学院戒律十分严格,男众女众的僧舍泾渭分明。</div> <h3>生活的气息</h3> <h3>像不像佛教的“卐”字</h3> <h3>静立的觉姆,她的心境是怎样的?</h3> <h3>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h3> <h3>天葬台</h3> <h3>秃鹫,空行母的化身。</h3> <h3>清晨,离开甘孜,向德格出发。行驶在317国道,一路向西,一路美景。</h3> <h3>静逸的藏寨</h3> <h3>仙境</h3> <h3>沿川藏公路317线,进四川德格县内,路旁有一个让人心醉的湖,叫“玉隆拉措”,汉语名叫“新路海”,海拔4040米,是我国最大的冰川终碛堰塞湖,宁静而璀璨,让人无言无语深深迷恋。她的名字很有诗意,因为藏语中的“玉隆”是指“心丢失”的意思,拉措译为“湖”。相传,当年格萨尔王南征北战时,途经玉隆拉措,这里的湖光山色深深吸引了他的爱妃珠姆,珠姆痴立湖畔,久久不肯离去。后来珠姆被霍尔王抢去,一天,珠姆孤身一人来到了玉隆拉措,再度寻觅,却不见格萨尔,她对着湖面亲切的说“玉隆、玉隆”,意思是无论她走到哪里,她的心都留在了这里,为格萨尔守候。湖面上无言的波纹变成了伤心的碧色,荡漾 着惆怅。珠姆思念的泪水流进了湖心,随即清亮的湖水渐变浑浊,这也就成了如今人们对“玉隆拉措”的颜色一年几变的一个美丽传说。</h3> <h3>一见倾心的玉隆拉措。</h3> <h3>湖边随处可见玛尼石,石头刻着经文,石头有了灵性。</h3> <h3>317国道景观</h3> <h3>在四川省西北部的德格,有座佛教萨迦派的寺庙更庆寺。更庆寺内有个印经院,名叫德格印经院一它的全名叫“西藏文化宝库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宝库印经院”,也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据藏文《德格世德颂》记载,印经院系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1689~1750)创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h3> <h3>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奉红教,但他并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经典,这使德格印经院超过其他几个印经院,形成特色。</h3> <h3>最初搜集书稿时,在司徒·却吉穷乃帮助下,派出大批有学问的人到西藏的桑耶、钦普、纳塘、夏鲁、萨迦、拉萨、阿里等地遍寻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后延请著名学者曲格旺曲等人认真分类校勘定稿。定稿后,由精于藏文(楷体)书法的数十人缮写书版,并由几位学者核审,然后由数百名经过培训、挑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学者校对。经过4次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又经过对经版的复杂细致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十分细致、严密,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h3> <h3>印经院规定:《大藏经》一律用朱墨(朱砂研细、搀胶,成红墨)印刷,以示尊敬,其余用黑墨。</h3> <h3>印刷时,一人来回奔走取送书版,另两人相对而坐,书版署于两人之间,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磙筒一滚、揭下,一页书当即印成。根据熟练程度和印书份数多寡,每天每组印700至1000多页不等。</h3> <h3>由于气候关系,每年印经时间只有半年,从藏历三月十五日至九月二十日:在此期间,人们可到印经院朝拜书版,称为“巴尔恰东”。</h3> <h3>印好的书页晾晒在各组固定区域的绳子上,干后收起,交给巴仲,由巴本(印经院总管)等3人进行最后一次检视校对,质量合格的,才能送齐书室理齐、磨平,四周涂上红色,捆扎起来,即为成品。</h3> <h3>印书用的纸,是专门采用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制成的。这种纸韧性强,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h3> <h3>离开德格,顺着金沙江继续朝白玉县前行,江的对岸就是西藏。</h3> <h3>亚青寺位于甘孜州白玉县昌台乡境内,属宁玛教派。亚青寺建在草原湿地上,周围是密密麻麻的小木屋,纵横交错的河流包围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每当清晨或黄昏,炊烟弥漫,河水闪耀着金光,颂经声随风远远传来,犹如天籁,动人心弦!这里四面环山,河流清澈,海拔4000多米,极度的寒冷并没阻挡人们徒步千里来亚青寺学佛的热情,来自藏区各地近万名僧人、觉姆,自力更生建起了上千间小木屋,生活在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h3> <h3>从亚青寺前往新龙县。路遇古冰川遗迹,似外星。</h3> <h3>波日藏式伸臂桥。桥横跨在湍急的雅砻江上,总长125米,宽3米。这是一座运用斗拱的接力原理,铆榫结构的单孔桥。桥从两头的桥墩两头向江心伸出,如两只巨大的臂膀将桥面托起。因此人们又形象的把它称之为“飞桥”。</h3> <h3>措卡湖,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麻日乡境内,距县城32公里,被誉为“人间仙境,九天瑶池”。措卡湖在当地称措卡海子,又称赞多措那玛,藏语意为乱石丛中的黑色海水,是一个淡水湖泊,湖面面积约3平方公里,意为“绿宝石”。</h3> <p class="ql-block">八美的塔公草原,遥望雅拉雪山。</p> <h3>八美石林</h3> <h3>去小金县,路遇瀑布</h3> <h3>长坪沟,远方的四姑娘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