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看龙灯

哈哈美文

<h3>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老家东阳泉府村及附近村庄都要迎龙灯,好不热闹。有"年大不如月大的"说法,其意思是说正月十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要迎龙灯诉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农业丰收。那些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口悬挂着灯笼。没有电灯的年代,灯笼里点得是蜡烛,快燃烧完了要及时更换新的蜡烛。后来农村也有电了,用电灯泡放在灯笼里,安全、方便又亮堂,而且现在龙头里的亮灯也是用小发电机发电照明灯泡代替了过去的蜡烛。迎龙灯这一古老的传统活动也加入了现代化的元素。</h3> <h3>小时候一听说龙灯迎来了,马上跑出去观看,而且一边跑一边跟随迎龙灯的队伍。每条龙灯游来,都要抢着到龙头下面钻一钻,据说这样神龙会保佑你健康成长,有的大人说"可以保佑你长得快一些、长得高一些",有的大人说"可以消除一年的灾害",有的说"可以保佑你读书好一些",如此等等说法。因此,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到龙头肚子下面钻来钻去,有的大人也抱着小孩和婴儿钻龙头。龙头一来,住在附近的或从远处赶来的人群,都去钻龙头,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迎龙灯队伍只好停下来,让大伙、让大人小孩先完成钻龙头活动。</h3> <h3>我家的新房子正面对着平坦宽阔的畈洋路。这几年正月十五迎龙灯闹元宵传统活动,有许多条龙灯都从我家门口经过。2015年最早是正月十二,就有一条龙灯经过我家门口的畈洋路。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连续几天来都有好几条龙灯游过。每当龙灯来到每家门前,都要燃放鞭炮以示迎接和祈祷。鞭炮声声,不绝于耳,响彻云霄,加上龙灯队伍中的锣鼓声、唢呐声、喇叭声,围观人群的嬉笑声,好一派热闹景象。当看到龙头过来了,赶紧摆放好鞭炮,准备迎接龙灯的到来。我看到龙头一摇一摆地从不远处过来,龙头两只眼珠子瞪得大大的,两条胡须翘得高高的,嘴巴里含着一颗大珠子,脸庞两侧还插着两面黄色旗子,旗帜的流苏迎风飘扬,龙头后面是一行很长的板凳灯笼,好威风啊。龙灯好壮观,有的300多桥,有的400多桥,一眼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尾,真是"见龙首不见龙尾"。</h3> <h3>前年的正月十四泉府村上处龙灯、下格村的花灯来了;正月十五,我们泉府村中处300多桥的龙灯迎来了;正月十六上安恬村400多桥的龙灯来了,我们村中处的龙头来我家"朝龙";正月十七,下安恬别具一格的龙灯(又称龙角灯、一条板凳灯上有五只灯)迎来了,我都点燃一些鞭炮、用响亮的礼炮声迎接。连续几天来的晚上,每天好几条龙灯经过。因为,离我家二里不到的地方有一座历史悠久的胡公殿,方圆几十里及邻近几十个村的龙灯都要去朝拜,加上我家门前的畈洋路宽阔平整,便于大队伍出行与活动。所以,我家门口这条大路,成了许多迎龙灯队伍的必经之路。</h3><h3>东阳板凳龙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至今。</h3> <h3>传说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过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h3> <h3>板凳龙是一种舞龙活动,由"舞龙求雨"演变而来,是正月十五传统习俗之一,它起源于江浙地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元宵节前后,迎板凳龙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是浙江省东阳市等地传统民俗。</h3> <h3>东阳农村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几乎每一个自然村都要组织迎龙灯活动。过年后,元宵前早些日子由村子里有威望或感兴趣的人召集并组织几个人筹备工作,包括一家一户去收集捐款筹措迎龙灯资金、动员与统计参加人员、请民间艺人制作龙灯、购买鞭炮、蜡烛、纸钱等祭品及物品。在富裕起来的东阳农村,正月十五迎龙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祭神龙仪式和文化娱乐活动。</h3> <h3>随着时间推移,虽然迎龙灯基本的程序及内容没有多少变化,如"龙灯开眼"、"朝龙"、"接龙"、"盘龙"、"游龙"、"拆龙"等环节内容依然古老做法。但迎龙灯的组织形式、架构及内容等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我们村里已经形成一种规定:当年男人五十周岁、上年来新生男儿,一定要"出灯",自己参加或聘请人参加或出钱赞助,其它建造新房等或多或少捐款支助。</h3> <h3>随着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化、市场经济也或多或少渗透到迎龙灯这一古老文化活动中的用工,一般雇请人迎龙灯除了管吃饭,还要给红包,也就是支付工钱的,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年提高,听说现在已经涨到四、五百元一桥了。</h3> <h3>曾记得,迎龙灯在"文革"时期是作为封建迷信和"破四旧"绝对禁止的。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迎龙灯活动源远流长并发扬光大,总有它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文化基础。但迎龙灯活动也夹杂着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鞭炮燃放很多很多,既是浪费钞票,更是污染环境,这些都需要在传承中扬弃,吸取精华,去掉糟粕,让传统文化更加灿烂夺目,让东阳板凳龙这一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更加富有生命力和作用力。</h3><h3><br /></h3> <h3>我希望看到更文明、更科学的迎龙灯文化活动。</h3><h3> </h3> <h3>作者:金正勇</h3><h3>编辑:佳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