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一个悲壮的故事,震撼了巍巍老山。 一个英雄的连队,在熊熊烈火中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团结友爱、生死与共的革命英雄主义壮歌。</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1985年8月,驻宁夏中宁某师奉命从师警侦连和驻青铜峡某团八连抽调184名官兵组成武装侦察二连,袁辉任连长,张新奎任指导员,孟军任副连长,隶属成都军区第十侦察大队,赴滇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font></b></h1> <h1><b>前排左起 指导员张新奎 连长袁辉 </b><br></h1><h1><b>后排左起 副指导员孙令辉 二连副连长孟军 </b></h1><h3><br></h3>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左起 二连副连长孟军 指导员张新奎 连长袁辉 副指导员孙令辉</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br> 我第十侦察大队二连,是由享有“好作风八连”盛名的步兵第一八四团八连为基础,从十五个单位选调优秀干部战士组建的侦察连。1986年3月18日,该连奉命于老山西侧1828高地地区,在设伏捕俘不成的情况下,转为破袭战斗。集中炮兵火力,一举摧毁敌苦心经营的所谓“反华模范阵地”,歼敌六十余人,有力地保障了老山主战场右翼的安全。<br><br>左起连长袁辉 指导员张新奎</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破袭战斗胜利结束后,全连开始回撤。突然,敌报复性炮击开始了,并动用了纵深内苏制冰雹式火箭炮,实施纵火射击。顿时,浓烟冲天而起,两米多高的连片茅草和灌木轰然起火,凶恶噬人的火舌四处飞舞;连续几天的北风骤然间转为南风,卷着烈火以每秒十几米的速度,铺天盖地向我方阵地刮来;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在长达七公里的回撤通路上形成了几道凶险的火墙;炙人的高温把地面烧得滚烫,引爆了被称之为“死神地带”的这片雷场,地雷不断炸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势越来越大,十几米高的烈焰奔腾狂飙,逐渐蔓延成三十多平方公里的一片火海,火光映红了半个天际……全连一百九十二名指战员的生命安全到了最危险的时刻。<br> </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br><br>前排左起 副连长孟军 军医陈梅华烈士</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br>左起 连长袁辉 指导员张新奎</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面对烈火的威胁,一次火场干部碰头会作出了明确分工,干部们临危不乱,以身作则,果断指挥,带领全连与熊熊大火顽强拼搏。 连长袁辉、三排长李忠国带领侦察组、捕俘组的四十六名战士一马当先,突破了第一道火墙。这时,一个旋风卷带着一片大火又扑盖过来,使他们再一次卷入大火之中;几位干部、班长脱掉上衣,一面扑打一边向前冲,战士们踏着火势减弱的通道,又一次冲出烈火的包围。<br> <br> 但百米之外,大风正卷着烈火又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他们压来。这时,袁连长灵机一动,突然想起开辟通路时曾发现附近有个丈余深、六尺宽、几米高的山洞,他当机立断,命令大家停止前进。他和李排长并肩在通往山洞的小路上和洞内反复踩了几遍,确信没有地雷了,方组织大家迅速进洞。<br><br> 小小的洞内人挤人,竖着摞了三层人,底层的蹲着,中间的站着,上面再爬着一层人。最后,他站在洞口,张开双臂,用“大字型”身体挡住洞外来势汹汹的大火。大火扑来,一阵阵热浪卷进,洞内空气稀薄,战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强忍着缺氧的不适反应,个别战士几近窒息。大火匆匆掠过山洞,躲过一劫的年轻战士们安然无恙,而挡在洞口的他却重度烧伤,昏迷在地。战士涌出洞口,泣不成声。于是,几十双手扣在一起,组成一副特殊的人体担架,托着他们可亲可敬的连长继续撤离火场。<br><br>前排左起 副指导员孙令辉 连长袁辉</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担任第三接应组组长的副连长孟军,发现火情后带领孟永超、贠明尚、辛子锋、李永强等数名战士,奋不顾身地三次冲进茫茫火海,一人背出了三名伤员。 当他再次冲进大火之中,遇到一处两米多高的陡崖,早已精疲力尽的战士和伤员,攀越十分困难。孟副连长毫不犹豫地冲到陡崖下,搭起了通往生命之路的“人梯”,让战士踏着自己的肩膀往上爬。大家争着要替换,他坚决不依,硬是把二十二个陆续赶来的战友顶上了陡崖。当大火逼进时,他鼓足最后的一点力气,把最后一个赶来的卫生员王虎林推了上去,自己却无力地倒在大火之中。 <br> <br> 大火过后,只见他蜷曲在陡崖下面,烧焦了的双手深深地插在泥土中。他的头发、衣服全烧完了,只有烧焦的军帽圈和领章,紧紧地粘在烧焦的皮肉上,全身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七十八,在医院整整昏迷了七个昼夜。 <br><br> <br><br>左起 二连副连长孟军 指导员张新奎 连长袁辉 副指导员孙令辉</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担任第一、二接应组的班长杨建平、杨伯宾、沈建平、战士曹立旺、薛志勇……都相继冲进火海,赶来接应、救护,都因火势太猛,严重缺氧而牺牲。他们完全可以冲出火海求得生存,但却一次又一次地返回火场救战友,直至献出宝贵生命。 </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卫生员 王虎林</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左起 连长袁辉 指导员张新奎</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绝 命” 收 容 组 负责收容、救护和断后的指导员张新奎,带领救护人员冒着越军密集的拦阻火力,冲进一号区抢救连队第一次出现的两名伤员。副班长霍建平、战士王树林都是掩护战友回撤,被敌炮击头部负重伤,已经昏迷。小王醒来后抱住路边的一棵小树,喃喃地说:“我不行了,不要拖累大家,快去救有希望的同志……”表现出舍身忘己、关心他人的宽广胸襟。 <br><br> 张指导员自己背着连队个子最高、体重最重的一名伤员,在崎岖的山岩小路上艰难爬行。由于他患重感冒,加之连续七昼夜的潜伏,已极度疲劳,并几度昏迷。班长武宏要背着他走,他醒来后坚决不从。同志们劝他先撤,他坚定地说:“我是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只要还有一位战友在后面,我就不能先走!”话语铿锵,落地有声,激励着大家赴汤蹈火,勇往直前…… 他以惊人的毅力,先后在烈火中救出五名战友。当他背着从战士身上接过的四支冲锋枪和两个背囊再次冲进火海时,终因过度疲劳和严重缺氧,倒在了烈火中壮烈牺牲。<br><br> 在清理遗物时,他身上仅有二毛八分钱硬币,但因家里连遭天灾人祸,却欠款七百多元。他在遗书中写道:“如果我光荣了,转告吾妻喜梅用抚恤金还清全部欠款。账单就夹在战地日记本里……”战友们捧着这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悲泪盈眶地说:这真是《高山上的花环》中又一个梁三喜呀!<br></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一等功臣指导员张新奎烈士</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左起 军医陈梅华 卫生员王虎林</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军医陈梅华,在头与胸部多处受伤的情况下,顾不上给自己包扎,忍着剧痛,冒着大火,舍身抢救了五名伤员,因伤势过重,窒息后倒在烈火中。 排长张兴仁当连队回撤时,带领工兵在最后布雷、封闭通路;当大火燃起时,他七次冲入火海救战友;当得知连长、副连长负重伤、指导员牺牲时,他挺身而出,主动接替指挥。最后,他是爬着大地殉难的,虽然整个身躯烧焦了,但胸口严实压着的电台和微型冲锋枪却完好无损。<br> <br>一等功臣军医陈梅华烈士</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一等功臣军医陈梅华烈士</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烈火无情人有情。抢救战友,牵动着大队领导、机关和二连指战员的心。他们秉承着一个共同的理念和决心:只要烈火不熄,营救伤员就奋力不止;只要一息尚存,就决不让一个战友遇难! <br><br> 侦察大队侦察参谋周俊峰,第一时间带着司机和警卫班的战士迅速前出接应,转运伤员。当他第四次冲进火海时,由于火场高度缺氧,气管被烧裂,踉跄了几步就倒下了。 <br><br> 工兵参谋张云江不怕烟熏火燎,一头扎进火海,救出了七名战士。他全身着火,已成“火人”,军装烧化了,皮肤烤焦了,浑身只剩一条裤带挂在腰间。战友们去扶他,摸到那儿、那儿掉皮,全身烧伤面积高达百分之九十八,后终因伤势过重而光荣牺牲。<br>
<br> 重病留守正在输液的四班长王勇,闻讯后不顾全身乏力腿软,拔掉针头就往火场赶。他三次冲进火海救战友,三次累的昏迷过去。每次昏迷,卫生员就用针灸把他救醒,苏醒后又义无反顾地重返火场。直到牺牲时,卫生员给他扎的那根银针,还留在他的“人中”穴位上。 <br><br> 给养员孟永安、志愿兵郭万福闻讯后,带领十余名炊事员飞速奔向十余公里外的火场,连续救出数位战友。被大火封住退路的孟永安牺牲时怀里还紧紧抱着伤员曹光荣。</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在整理遗体时,我们怎么也不能把他俩分开,只好把两位烈士一同抬上灵车。在大火熄灭后的现场,牺牲的烈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全都三五成团、两两成双地相携相抱在一起,依然保持着英勇顽强、生死与共的不屈形象。<br> <br> 年仅二十岁的战士金小军,战斗前把入党申请书放在子弹袋里,希望一旦牺牲能在墓碑上刻上“共产党员”四个字。他牺牲后,衣服和弹袋已化为灰烬,班里党员含着热泪,伏在他的遗体旁,为他补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 <br>
<br> 烈火无情,二十名共和国的骄子,为祖国、为人民、为战友,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br> <br> 中央军委为烈士张新奎授予“舍身救战友的模范指导员”荣誉称号;成都军区为侦察二连授予“团结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十一名烈士被追记一等功、九名烈士被追记二等功,五名烈士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br><br> 二十位烈士的英名永远镌刻在祖国的历史丰碑上;每一个名字讲述着一个悲壮而又激越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传承着“好作风八连”团结友爱、生死与共的红色基因。他们不仅是当年老山侦察兵的骄傲,更是新时期强军兴军、铁血军魂的一面旗帜! </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br><br>前排左起 副指导员孙令辉 连长袁辉</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左起 二连副连长孟军 指导员张新奎 连长袁辉 副指导员孙令辉</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侦二连的英雄们有的已退居二线、有的还在自己工作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有的还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br><br>祝我们可亲、可敬的英雄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和睦!<br><br>期待我们再次相聚!</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47军军长钱树根(左)与侦察大队副政委崔国伟。<br></font></b></h1> <h1><b><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作者 崔国伟 时任第十侦察大队副政委,后任步兵第一八三团政委。1990年转业到江苏省溧阳市工作,先后任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等职。</font></b></h1> <h1><b>【沁园春•血】<br /></b><b>(谨以此文深情地纪念3•18战斗三十一周年)<br /></b><b> …………孟 军<br /></b><b>南疆热土<br /></b><b>越寇冷践<br /></b><b>国危民难</b><b><br /></b><b>北国点奇兵<br /></b><b>驰骋千里<br /></b><b>勇退万敌<br /></b><b>虎穴擒贼<br /></b><b>浴血奋战<br /></b><b>悲壮凌云<br /></b><b>《团结战斗》名垂史</b><b><br /></b><b>可歌泣<br /></b><b>廿勇士献身<br /></b><b>尽忠家国</b><b><br /></b><b>金戈铁马已去<br /></b><b>功名利禄嫁与楼东</b><b><br /></b><b>今建功立业<br /></b><b>浩气仍显<br /></b><b>铮骨犹存<br /></b><b>风采依旧</b><b><br /></b><b>点兵沙场<br /></b><b>挥戈决胜<br /></b><b>硝烟战火历目在</b><b><br /></b><b>祈天佑<br /></b><b>愿国泰千载<br /></b><b>民安万年!<br /></b><b>(2017年3月18日凌晨于黄河明珠青铜峡)</b></h1><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