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br> 龙应台写过一篇《十七岁》的散文,取其立意我将标题写成“十六岁”,尽管所写不能与之相媲美,但作为同样是母亲的我们却有着共同的母子情怀。</h3><h3><h3><br></h3>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过来就是母爱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各有各的表达方式。我们都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想让他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但是由于性格,文化,阅历,见识,能力等诸多因素作用,结果却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南辕北辙。优秀的品质就好像双刃剑,细心的人往往缺乏果敢,果敢的人又往往欠缺冷静,人就是这样的奇怪,不像数学题非黑即白,每种品性基本上不能分割就像连体婴一般。所有的这些困惑和不解对于初为人母,没有经过培训上岗资质的父母来说都成了亟待求证的论题,不仅考验着我们的耐性也挑战着我们的智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历史典故和正面舆论导向都围绕着母亲展开,母亲是一个家庭的风向标。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也伴随着阵痛和涅槃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位父母一生必修的课题影响着孩子乃至整个家族的运势。无论你在哪方面偷懒都会在日后被找上门来,因果循环让你无处遁形。当我逐渐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也就释然了。每朵花都有着它的花期,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有他来到世上存在的意义,如果我们能慢下来静等花开不再焦虑,也许所有的美好都会如期而至吧。</h3><div><br></div> <h3> 带给我这么多的感触只是源于家有一子正当十六岁花季,他借我的身体来到人世间,我也由花季少女转眼间变成别人眼中的阿姨,尽管我奋力阻挡岁月对我的侵蚀,怎奈就如同螳臂挡车一般自不量力。每当我对镜顾影自怜时,高大帅气的他都是一脸嫌弃的表情走开。看着人家青春的背影,满满胶原蛋白的脸蛋我是既开心又郁闷,岁月不饶人,曾经我也是这样不屑于自己的父母,如今我也变成了他们。世事就这样轮回着,谁也逃脱不了生命的规律。</h3><h3><h3><br></h3> 儿子每天早出晚归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逐渐疏离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看着他稚气未脱的脸就恍如在昨天他依然牵着我的手抬头仰望我,如今却悄悄互换了角色。那张青春洋溢的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依恋,更多的是不动声色看不出任何的表情。我想他终要离开我们的那一天到来,失落和伤感都是为人父母所难以忍受的吧,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的那样:“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是多么想告诉他我所有的人生经验,让他能平安顺利幸福的度过一生,我多么想告诉他社会有多复杂,人心有多么难测,婚姻与家庭于他是多么重要,可是所有想说的话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如果真有金庸的武侠世界,只要打通任督二脉,就能把所有的武功绝学和心法传授与他该有多好。哈哈,原谅做母亲的人的心吧,只有为人父母才能真切的体会这种情感,世上大概只有这种爱是不求回报的吧。</h3> <h3> 如今的孩子跟我们那个年代的十六岁是不能比的,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拉开了人们的贫富差距,为了能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父母们也是拼了,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从对琴棋书画的培养再到学区房,出国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狂潮。当然这是好的现象,说明精神文化又开始受到重视了。父母们倾其所有为孩子的未来各种买单。在变革的大数据时代,不管物质上有多大的差距,对精神上的追求又回归成为了主流,读书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容颜,也能转换成生产力,知识就是资本。在信息风暴,思维模式多元化的网络时代,拥有知识,实力永远是王道,恰同学少年逢于盛世何其幸哉!我都不禁想要高歌一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了。</h3> <h3> 儿子,十六岁的花只开一季,怒放过的青春才最绚烂。<br>“我从不信什么一夜成名的传说,只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果有一天你的努力配得上你的梦想,那么你的梦想也不会辜负你的努力就像来自遥远赤道的春风,它穿过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山脉抵过西伯利亚强烈的冷空气和阴暗潮湿的连绵梅雨,终会吹到你的身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