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一根面

晴天☀️

<h3> 潘周家村位于檀溪镇北部,是浦江的北大门之一。潘周家以姓氏得名,潘、周两村毗邻而居,合称潘周家。四面皆山,环抱如盘,故称潘洲、潘溪。</h3><h3> 潘周家手工面又称一根面,纯手工制作,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该面以长、细韧、滑而闻名遐迩。《中国梦想秀》节目播出此面后,吸引了各地游客前往。 </h3> <h3> 那天阳光明媚, 一行摄友在老师带领下,抵达潘周家村时大约上午十点,初见 一根面是在晒场,自制的木架一排一排,面条犹如洁白的丝线一样,整齐悬挂在竹竿上,伸手想摸摸,又不忍触碰,疏密有致,在轻风中摇曳,场面壮观、煞是美丽!</h3> <h3> 据说一根面制作一般不让别人看,是出于传统工艺的保密,还是为了保留自己一项专利,未究其因,所以有多次前往的老师也未曾目睹。 </h3><h3> 幸运有时候就在不经意间出现,穿古村游小巷,见有竹萹里晒的面疙瘩,询问村民才知道,原来这是做面条的下脚料,下水煮着吃,爽口不腻,有心买一些尝尝,热心人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村民家。</h3><h3> 推门而进,原来是一个面条的加工作坊,干净整洁的房间里,简单的家什摆设,一台机器、两个大红盆、五个木质箱、一台冰箱、一张三人沙发,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主人介绍是两年前照的,大约20余人,老祖还健在已经九十多岁了。</h3><h3> </h3> <h3> 一根面的制作流程可算是繁琐之至,取面粉、水、盐、油,按比例配比好(比例数字不愿透露),用机器搅拌,发酵约3小时(时间长短根据气温高低调节),将面切成条状,拉成手指粗盘在大红盆里,表面得刷油以免粘连,再发酵6小时后取出,每盆约盛20斤面,使用专门装置缠绕在竹棍上,均匀挂在特制的木箱中,用棉被覆盖,还需要发酵,隔3小时人工拉长一次,分三次牵拉至需要的粗细和长度,算算时间从第一天下午三点开始发面,至第二天早晨6:00可以晾晒,两个人合作每天可以制作100斤面。(视频可见详实)</h3><h3> 说说下面的这个特殊装置吧,据说是一个懂制作面的师傅研制的,省时省力,看上去简单,但用起来特别方便,能让面整齐一致的主要就是右侧螺纹状物,左手的用力程度决定面条粗细均匀,这可不是一两天练就的功夫。</h3> <h3> 面条的晾晒也大有学问,时间长短只能根据经验而定,太长易断,太短韧性不够还不好保存,晴朗的天气时,到中午12:00之前一定得收完。</h3><h3> 晒场的面阳光下晶莹剔透,透过丝丝面条光影若隐若现,人走在面条丛中,透出飘逸灵动!</h3> <h3> 收面条也是细巧活,轻提轻放,用剪刀将面条和竹棍衔接处剪开,靠近竹棍处的面抹下就是前面说的面疙瘩,长长的面条束成把,弯成圆弧状,放入竹筐或包装入盒,成品的一根面就此完成。</h3> <h3> 古朴山村藏掖着如此绝技,真让人刮目相看,细看制作一根面时,都是夫妻合作,越是配合默契,做面条越是顺畅,显露出古村的人勤劳、善良、聪慧一面。 据说山村人的寿命都比较长,想必是多年做面时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性格越发淡定,与其说叫一根面,还不如叫作夫妻面、长寿面更为合适。</h3> <h3> 当地吃法不多,因面制作时加用盐搅拌,后期煮时绝对不能再放盐哦,一般是以高汤煮,面的韧劲和高汤鲜美完美结合,入口细滑,清爽不粘连,可谓美味之极!如果改良成炸酱面、各种浇头的盖浇面,想想都觉得香气扑鼻!</h3><h3> 下图所示真切可见,孩子、老人深爱此物,年轻人更吃出新花样,不惜站在凳子上,也未能测出一根面的长度,趣哉!</h3> <h3> 看到这里有没有想尝尝的冲动,亦或是想去古村一睹为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