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

管夏铭

<h3>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成为了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真实写照。记得儿时的母亲克勤克俭、任劳任怨,我们一家六口的衣帽鞋袜,全部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补起来的,母亲在灯下缝补的身影成了我最深刻的儿时记忆。<br></h3><div> 每次走进弄堂,我最想记录的是温馨、温暖、温情的场景,母亲缝补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我。这组照片拍摄于2014年10月至2018年2月,时间跨度四年多,拍摄地点都是在本市的背街小巷里。这些缝补衣服的母亲是天下所有母亲的一个缩影,勤劳朴素、默默奉献是她们的共同秉性,乐观豁达、向往美好是她们的共同追求。她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正是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的。正是母亲的这些高贵品质促使我去寻找、拍摄这些可亲可敬、平凡而伟大的母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div> 在拍摄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这些母亲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和她们聊天的时候,有位母亲说得好:“没有过不去的坎,尽力了就好。”,老人的朴素的话语让我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要踏踏实实生活,兢兢业业做事。儿女的孝顺让老人们很欣慰,在提起小辈的时候她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满满的幸福。</div><div> 她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很恋旧,虽然儿女们迁居新房后都邀她们同住,但她们还是喜欢住在生活环境较差老屋里,主要是不舍得那里和谐的邻里关系和熟悉的生活环境。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缝补衣服的场景也将渐行渐远,但美好的记忆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底。</div> <h3>有6个子女的冯老太今年94岁了,性格自由散淡的她不愿和子女住在一起,儿女们只好隔三差五的来看望老人,帮着做些家务,居委干部和邻居们也常常伸出援手照顾老人,生性乐观的老人很知足。</h3> <h3>杨阿婆今年81岁,开朗的她,手脚麻利耳聪目明,里里外外一把手,现老夫妻俩和儿子同住。</h3> <h3>菜园一弄11号的王阿姨,安徽阜阳人,今年55岁,来锡已14年,随丈夫一起在无锡搞拆迁。</h3> <h3>建筑弄90号的宋阿婆,今年78岁,生性开朗,身体健康,日常生活都是自己料理,有2儿1女,重孙也已6岁,阿婆说她过得很好很幸福。老伴已去世,现独居。<br></h3> <h3>王阿姨今年56岁,来锡已近10年,在环卫部门工作。摄于2015年10月20日</h3> <h3>张阿婆今年70岁,身体健康的老人不愿拖累儿女,现老两口同住老屋里。</h3> <h3>叶老太今年82岁,眼聪目明身体健康,针线活做得很麻利,烧菜做饭更是一把好手,现和儿子一家同住。</h3> <h3>严家桥的汤阿婆,今年72岁,身体健康的她总也闲不住,老想着要干点什么,这不从乡镇服装厂弄来了一些缝衣服扣子的活儿,老太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既能够消闲解闷,又可以赚点小钱替补家用,何乐不为呢”。</h3> <h3>李阿姨,69岁,丈夫5年前去世,育有一子,现与儿子一家同住。</h3> <h3>来自四川的邓阿姨今年50岁,在一家民办企业上班,趁着休息日晒晒太阳缝补缝补衣服。</h3> <h3>邓侯弄的蔡阿姨,今年69岁,老夫妻俩现与小儿子同住。</h3> <h3>人民弄20号,项阿婆,79岁,有一子二女,1孙女2外孙女,已有一重外孙女,子孙满堂的她可惜天不假年,去年因糖尿病去世,愿老人家在天堂一切安好。</h3> <h3>2016年12月29日星期四,天气晴好,在荣巷看到一户人家的门口的两位老人在做针线活,遂上前打招呼问好,经过一番闲聊,得知老人姓乔,今年66岁,苏北人,随收购废品的老公来无锡已十多年了,现在家帮儿子带带孩子料理家务。和邻居周阿姨边聊天边干活,两位老人缝补的身影成了弄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门内正在洗衣服的是老人的儿媳妇。</h3> <h3>绿塔新村的王阿姨,安徽淮南人,来锡15年,为了能够照顾年幼的孙子,现租房与儿子同住,和丈夫一起经营炸油条饮食摊为生。</h3> <h3>人民弄10号的刘阿婆今年79岁,嫁到人民弄已50年,有2个儿子,2个孙女都在上大学,17年前老伴过世,老人喜独居,也不想拖累儿孙们,小辈们经常来看望照顾。</h3> <h3>72岁的谢老太平时喜欢唱锡剧,退休前是单位宣传队的台柱子。老伴去世后儿女们邀她同住,但喜欢清静自在的老人不想打扰儿孙们,现独自居住在老屋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