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过年(3.寻觅)

秋枫

<h3>老村过年这几天倒是闲了起来,于是有了寻觅记忆的徒步。陆桥得名于“陆家桥”,虽早知桥已经不在,只是在天华生态园有一座水泥结构的观赏桥命名为“陆家桥”,但还是希望能看到一些老建筑,于是凑空徒步穿街走巷,却只看见一些现代的破旧。</h3> <h3>这是好不容易找到的老房子,但也不是记忆中的模样。</h3> <h3>原先的生产资料部,字还在,早已不是那样的场所了。</h3> <h3>曾经豪情万丈的商城,已经破落不堪。</h3> <h3>一圈下来发现其实一些仿古的建筑只存于一些博物馆、生态园中,供后人参观、凭吊了。</h3> <h3>寻觅陆桥老建筑不得想起邻镇的郁家桥似乎也有类似的古街,于是另找一个早上前去寻觅。</h3> <h3>穿过村庄,走过田野临近记忆中的位置却看见了这样拆迁后的古树、老井、残垣。一丝不好的预感逐渐被证实了:郁家桥也古迹不保了。</h3> <h3>循两边老建筑已无踪影的老郁家桥所在的河流行走在建新桥偶遇两个张家港过来觅故的游人,聊起老建筑,历历在目只能在脑海里了。</h3> <h3>顺着当地村民遥指方向还能看到已经被废弃封闭的老郁家桥,残破不堪,也已经不是记忆里的青石板桥了。</h3> <h3>年初四,趁着到长泾走亲戚又来到长泾老街。相比之下长泾老街保护还比较好。</h3> <h3>长泾老街是目前江阴市保留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相传始建于明代。石板街上人文景点众多,有上官云珠故居、张大烈故居和蚕种场、纺织纪念馆等旅游景点。老街 “青砖小瓦马头墙,四廊挂落花格窗”的明清江南民居特色,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但其实小巷深处还有人居住的才能给人更真实的感受。比如沿河的这一家,居住着外来打工的一大家五六口人,据说已经租了十几年了,上初三的儿子住二楼的那间,他的童年更长泾老街完全绑在了一起,院门上的对联应该也是出自他手,他们一家其实成了老街的地道居民了。</h3> <h3>这是从初中生房间外的平台上看到的小四合院,或许曾经一门有一家,一户有万千悲欢,但现在都已成为过去,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再无人知。</h3> <h3>这是从河边通往老街的巷子,想象一下那时百姓主要靠乌篷船、小舢板把自己地里产的粮油蔬菜运到老街,从河边码头通过这样的巷子肩挑背驮,那是怎样的热闹?而如今,一辆电瓶车进出都不方便,更不要说汽车了。或许这也是老居民离开的原因之一吧。</h3> <h3>这是河对岸的视角,才看到一位阿姨推开临河的窗户晾晒衣物,想记录下来窗却关了起来。沿河开门便是一个私有码头,想必那时有这样的一户房子是很令人羡慕的。</h3> <h3>老街的中段还比较宽敞,汽车也能开进来,想必在那时应该是属于很气派的街道了。临街的万隆泰商号如今只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小百货店,但那时应该里面站的是穿着很讲究的长袍掌柜,进出的是四面八方的乡绅。时代在发展,生活方式在改变。如今那样的场景我们还能想象,我们的后代就连想象都难了。2017.1.3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