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心灵鸡汤,就是用一些煽情故事以及所谓知识、格言组织出来的小短篇。读起来柔软、温暖、励志,更多的是人生教诲、道德宣言以及养生指南。作为阅读快餐,是心理失衡者的精神安慰剂,是知足常乐者保养品,对于励志者则有一种“打鸡血”的功效。其大众化口味,无需动脑就可以使脑洞大开。</h3> <h3> 随着网络平台传播方式的快捷便利,使心灵鸡汤得以泛滥。其中的功利主义特征令人厌烦,有些则是赤裸裸的营销软文,还不如微商们直白的产品介绍更能让人接受。</h3><h3> 应该说,心灵鸡汤的最初定义是正面的、积极的,现在之所以能流行(泛滥),就是很多人因其“正能量”内容而乐于接受。不错,起码第一碗出锅时是这样的。</h3> <h3>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叫杰克•坎菲尔德的美国嬉皮士在哈佛上大学,因其所学专业在当时美国社会没什么用,毕业后在加州当一名中学老师,眼看着大半辈子就这么马马虎虎过去了,心有不甘。到八十年代后期,他甚至欠了十四万美元的债,每天靠面条过日子。45岁生日时,用一张纸画了张一万美元大钞票,挂在墙上,天天盯着看。</h3><h3> 紧盯目标,果然有用:后来每次演说讲到这里还感动万分:“上帝伸出手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这类事在西方叫做“灵感”,在中国叫作“福至心灵”。</h3><h3> 从那天起,他决定作个励志书作家。书稿完成了,大约收录了100个小故事,都是让人激发志气,有所作为,天天向上的。想到奶奶熬鸡汤给他治病的事,于是给书名取为《心灵鸡汤》。</h3> <h3> 励志,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久远的历史。坎菲尔德认为他祖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但是他有所发明创新,他讲的都是小故事,而且全是真实的。</h3><h3> 他也明白,写书只是第一步,必须出版发行才算成功。但是他只是一个中学教师,只能一家家出版社投稿。投到第143家,他认为已经够坚忍不拔的了,承认失败也不丢脸。但是无妨再试一家正要破产的出版社,只付了1500美元。结果《心灵鸡汤》第一年就狂销8百万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写了80本,至今卖出8千5百万册,平均每本一百多万册。</h3><h3> 鸡汤如何能有80种之多?坎菲尔德写了几本“鸡汤系列”后意识到,各类人各有一本难念的经,与其写通用于任何人的励志故事,不如分门别类。于是《给豆蔻年华的心灵鸡汤》,《给为人父母的心灵鸡汤》,《给爱宠物者的心灵鸡汤》,《给高尔夫球玩者的心灵鸡汤》,阿富汗战事来了,有《给入军远征者的心灵鸡汤》,伊拉克战事重起,有《给军人妻子的心灵鸡汤》等一一出炉。</h3><h3> 近30年来,每年以超过三本的速度出品《鸡汤》。他哪来的本事写出那么多激发心灵力量的真实感人故事?原来,他是请“广大群众”来稿,雇佣了十几个编辑,分类整理。每个说故事的人,都签字保证真实性。这样谁也无法说他在编造。</h3> <h3> 好多故事真的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例如一个独腿人坚持训练,夺得网球赛冠军;一个84岁老太太跑完马拉松;一个残废的孩子收养一条只有三条腿的狗,因为“我们能互相理解”;一个94岁老太太去世,曾孙女在哭,老太太突然醒过来说“好消息,我在天堂里不用轮椅”。</h3><h3> 催泪+励志,大受美国读者欢迎。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曾经有七本《鸡汤》并列,坎菲尔德还因此上了《吉尼斯世界记录》,不得不承认,这本身就是一个鸡汤故事。</h3><h3> 以上这些都是从百度百科里搜来的,不论其真假与正负,“心灵鸡汤”出炉的基本脉络也许就是这样。有些人也可能会引经据典地认为励志鸡汤和温情鸡汤最早源于中国,鉴于大众化出版物是近现代的事,还是省省心吧。</h3> <h3> 要说的是,我不否认鸡汤文的正面作用,毕竟都是引导人们向善向好的文字,对道德教化、修身养性都是有益的。我个人反感心灵鸡汤,是因为看到了过多过腻的鸡汤并没有被受众所消化,只用来“化人”而非“营养自己”,甚至完全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这种心态既不历史,也不现代。而我自己,还是喜欢更厚重一些的作品。</h3><h3> 另外,混杂在众多“鸡汤链接”中,也有不少属于“正确的谎言”系列,这绝对是令人厌恶的。</h3><h3> 所以,在微信中,我一般不点开各类鸡汤文的转发,特别是对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更是视而不见,请圈友们谅解。</h3><h3> 最后声明一下,我不把朋友圈当成时政论坛,只喜欢看朋友们的各种晒。</h3><h3> 我以前曾填过一首词,表达的就是对网络传播的一种态度,现附录下:</h3><h3> 行香子•网</h3><h3> 网络瞎忙,网事夸张。短平快、理性失常。风情泛滥,八卦无良。叹谎言多、真言少、谣言狂。</h3><h3> 微博狗血,微信鸡汤。标题党、更是荒唐。无聊是处,打理时光。赞晒游乐,晒朋友,晒家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