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开春鼓浪屿行

海之隅

<h3> 2017.2.10,在儿子开学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和好友相约来鼓浪屿走走,探访下莫兰蒂台风后就没来过、有许多变化的鼓浪屿,放松下饱受手机屏幕摧残的眼睛。</h3><h3> 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十四,元宵节前一天,春节高峰已经过去,鼓浪屿限客和东渡游轮航线已经执行半年多了,龙头路的人流不算拥挤,但游客仍旧不少。沿着龙头路走到晃岩路和中华路口,迎接我们的是热烈的炮仗花,今天阴冷有风,太阳还没出来,算是寒假中数一数二的冷天了。</h3><h3> 这次行走的路线是龙头路,中华路,泉州路,安海路,福州路,三明路,西边环岛路至内厝奥码头,厦门轮渡码头至鼓浪屿钢琴码头上岛,内厝奥码头至东渡邮轮码头回程。</h3> <h3>炮仗花</h3> <h3>中华路的褚家园,每次经过都会进去看看院子里的花草,这次新认识了这个后来知道叫翼叶山牵牛的植物,她还有个洋名叫黑眼苏珊。</h3> <h3>翼叶山牵牛</h3> <h3>褚家园的绿色庭院</h3> <h3>褚家园主楼</h3> <h3>猫头鹰楼去年打造成了外图书店,是这次游走鼓浪屿的主要探访对象。发现鼓浪屿的所有重点历史风貌建筑门口都新贴上了二维码,一扫就有简单的房子介绍,文字和语音都有,甚为方便,应该也是鼓浪屿为申遗打造的成果之一。这样游客不用做功课也能随时了解鼓浪屿的这些老房子了,同行好友还带了本龚洁的《到鼓浪屿看老别墅》,这下派不上什么用场了。</h3> <h3>猫头鹰楼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位于中华路21号,清水红砖墙及哥特式尖券拱窗,都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代表。</h3> <h3>这个门楼似乎是新弄的</h3> <h3>阳光出来了,顿时暖和很多。</h3> <h3>猫头鹰窗前供读者阅读用的小桌子。</h3> <h3>从猫头鹰楼里看对面的房子。</h3> <h3>一楼的阅览室,几乎没什么人,我们不禁羡慕起在这里工作的管理员,这样美丽安静的环境,简直上班就是享受啊!</h3> <h3>走中华路自然必经四落大厝,四落大厝是典型的闽南红砖古厝,是鼓浪屿现有最古老的民居,在林立的西洋别墅中独具一格。如今变成圆洲茶院,展示茶文化</h3> <h3>圆洲茶院,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圆州茶院是四落大厝中游客可以走进参观的部分。</h3> <h3>四落大厝旁的海坛路,尽头可以看见日光岩。四落大厝的四座马鞍式山墙清晰可见,如起伏的红色波浪。</h3> <h3>比起游人如织的四落大厝,我更喜欢对面幽静的海坛路58号院子,也是典型的闽南红砖厝,院子很大,有居民住着,不对外开放,匆匆一瞥就被赶出来了,记得上次在这里拍了很久照片都没见人影的。</h3><h3> 回来查资料才发现这个我很喜欢的海坛路58号就是鼎鼎大名的大夫第,是鼓浪屿现有最古老的民居,没有之一。大门和牌匾已经不存,只有海坛路的一个小门进出。"大夫第"是清代高级官吏修建的府邸的一种通称,这片传统而典型的闽南建筑建于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主人黄昆石是户部监印,据资料记载,清嘉庆年间,同安石浔人黄旭斋来到鼓浪屿建起二落燕尾式四合院,其子黄昆石官至户部监印,即选知府、盐运使、中宪大夫,生有五子,并领养二子,取义"七贤"。后在大夫第右侧建四落大厝和一座燕尾双曲屋面住宅。所以隔着海坛路的大夫第和四落大厝都是黄家的祖房。</h3><h3><br /></h3> <h3>海坛路58号小院,院子上下两进</h3> <h3>院子隔壁的大树</h3> <h3>三十年代度假别墅,又一座家庭旅馆</h3> <h3>时钟楼,楼顶真的很像旧式的大座钟</h3> <h3>番婆楼,安海路上</h3> <h3>番婆楼旁的老房子,记得有同事说他祖上的老房子就是这栋,还记得原来它破败的样子,现在整饬后好很多。</h3> <h3>厦门二中</h3> <h3>蓝天绿树黄花</h3> <h3>吴添丁阁成为片仔癀博物馆</h3> <h3>枝干长果子的榕树</h3> <h3>紧邻八卦楼和二中英华楼的就是杨家园,现在是一座规格不错的宾馆,最喜欢杨家园的院子,院子有好几进的层次,庭院深深深几许,门口进去不远右侧有株黄花曼陀罗,楼前有一株高大的鸡蛋花树,挂了块木牌写着种植于1912年。</h3> <h3>杨家园</h3> <h3>从院子往外看杨家园大门</h3> <h3>挂满红丝带的鸡蛋花树,这么高是怎么把这么多红丝带挂上去的?没有这么高的梯子,一定是人爬到树上挂起来的吧?不禁想起那个流传久远的西方美丽故事,那棵系满黄丝带的老橡树,我们东方还是流行红丝带的美好祝福。</h3> <h3>大红的三角梅,花朵密密挨挨,铺展在砖台上</h3> <h3>杨家园对面是健怀堂,鼓浪屿的老房子新添了不少标识名字的匾额,应该也是申遗的工作成果。</h3> <h3>老宅墙上的鲜艳九重葛</h3> <h3>框景中的三簇红</h3> <h3>从杨家园院中看旁边的吴添丁阁,也就是片仔癀博物馆</h3> <h3>鼓新路18号,汝南别墅,门楼上刻着1935,清晰标示建筑年代</h3> <h3>汝南别墅对面爬满炮仗花的门楼</h3> <h3>晴空下艳丽的三角梅</h3> <h3>1935旁的许家园</h3> <h3> 中午的午餐就到街心公园路口的龙头鱼丸店吃碗鱼丸吧,过去经常在这里吃,还买了带回家,包鱼丸的摆在门口操作以吸引游客,操作的阿姨竟然跟我打招呼说你很久没来了,我对她记得我表示怀疑。正值午餐时间,这一段的鼓新路和福州路交汇处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每个店铺前都是排队买餐的长队,人群熙熙攘攘,很难找到一处立足的空地,真担心周围人们手里举着的各种串烧吃食碰脏了大衣,必须小心翼翼地行走。我们排了一阵队伍才买上鱼丸,10元10小粒,然后又在对面买了个金包银,金包银也由2元涨到5元了,找了个路边空档站着解决了午餐。</h3> <h3>手工包鱼丸</h3> <h3>福州路一座民宅中的多肉植物</h3> <h3>继续行走,林祖密故居里的木屏风,不知从哪里弄来吸引游客的老物件,应该价值不菲。</h3> <h3>养着大萍和水竹的大瓷缸,大萍和水竹都是陪伴我童年的植物,很喜欢,很亲切,什么时候也能养缸大萍?</h3> <h3>离三丘田码头不远的新建筑,旁边是和记洋行的遗址,都是新整的</h3> <h3>披满绿植的燕尾山公园,燕尾山的树木在台风中受损严重,几个工人正在清理搬运树枝杂草,山顶公园有些荒芜,没有春天的生机,临海一面视野开阔,可以清楚地看见海上的无人小岛鸡屿。</h3><h3> 公园里的桃花还没动静,花和叶都没萌出,只有光秃秃的枝干,真担心她们还能开出花来吗?奇怪得很,闽北山区的桃花都已经开了,低海拔低纬度的厦门桃花却没动静?无论是忠仑公园还是鼓浪屿,桃树都静悄悄的,地气原因?不是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吗?求科普。</h3> <h3>五爪金龙的藤蔓和海芋把燕尾山打扮成绿色的城堡</h3> <h3>层层叠叠的海芋叶子悬垂而下,很壮观</h3> <h3>通向海边的小路,路边的树枝被台风折断还未清理,可见台风重创之大。</h3> <h3>燕尾山顶有五个圆形炮台,现在清理干净,新立了块石碑,上书:燕尾山午炮台遗址</h3> <h3>西边环鼓路的大湾,泊着一些渔船</h3> <h3>海边雕塑,这条路上会看见不少在海滩拍婚纱的</h3> <h3>兆和路头的碉堡,历史的见证</h3> <h3>回到旧校区,见到不少老同事,很亲切,校园闲置多年,操场野草已长很高了。</h3> <h3>校门外的海滩,对面就是海沧嵩屿</h3> <h3>第一次坐这条航线,行程25分钟,鼓浪屿内厝澳码头至东渡邮轮码头,前面刷过的市民票不能用,要另补4元游轮票钱,鼓浪屿票改后本地人都挺晕的,至今没在东渡的厦鼓码头买过票,也不知道能否在那里现场买到市民票。内厝澳码头有三条航线,往海沧嵩屿,往东渡,往厦门轮渡还是第一码头?</h3> <h3>鼓浪屿这个不大却迷人的小岛,有独特的建筑文化和人文底蕴,也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在申遗的改造步伐中,在景观提升的建设中,在修旧如旧的还原下,确实在渐渐恢复净和静,游客的旅游环境大大改善,鼓浪屿,似乎总有无穷的魅力,每幢楼房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条小巷都走不到尽头,每棵花草都独具风姿……她是那样熟悉,不知不觉就陪伴着她走过20多年;又是那样陌生,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秘密,还有很多我没走进的老房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