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箬山元宵节叫做"扛台阁",是流传了300多年的习俗。"扛台阁"盛况空前,动用人力物力阵容庞大!百度一下就是,具体文字介绍基本雷同!!!十三叔只贴图片为主!</h3> <h3>各村的青壮年早早吃好晚饭,到本村的台阁存放处准备巡游前的工作(给发电机加水加油,检查电线路连接,按照晚上孩童扮相的内容搭配台阁里的场景等人员安排)。。。。。</h3> <h3>箬山各村闹元宵组委人员从本村当地挑选5岁左右漂亮乖巧的孩童为台阁花童,于午后,花童也早早被送到专业妆师处精心束妆,束妆后吃点点心也已近入晚,待拜过本村庙堂菩萨后,坐上台阁等侯,当各村台阁抬到指定地方会聚后即就环箬山半岛各村路线巡游、、、</h3> <h3>花童扮装后,来拜拜村庙菩萨!</h3> <h3>拜过村庙菩萨,花童就可被抱坐上台阁、、、</h3> <h3>孩童入选台阁花童,家长亲朋也引以为荣、、、</h3> <h3>一切事宜就绪,就抬本村台阁到各村会聚地候聚(现会聚点设在箬山南新区)</h3> <h3>里箬村台阁队从村里出发,到南新区台阁候聚点和各村台阁队会聚……</h3> <p class="ql-block">火镬是由双人抬在各村台阁队最前面,跟着挑柴加火的村人,沿途也有群众送上松柴加火!火镬停着的时候,路人经过不能腿跨过抬杆应绕道下,以示对神灵敬畏,否则会受到挨骂!桂岙隧道开通以来,桂岙台阁并入箬山,增添好些独特元宵元素,这几张片也说明了古早箬山渔民出海穿烤汁衣裤的打扮。这是一种在烤树皮或番薯块汁中染制的紫褐色土布衣裤,经得起风吹日晒与咸水腐蚀,上衣截成左开襟,便于右手操作鱼具,又防海水溅湿亵服,好似现在的牛仔服!</p> <h3>亲属好友候在台阁巡游所到之处,送上果饼饮料之类的点心以示祝贺花童入扮台阁是种荣誉、、、也有的亲朋送上戒指使花童十指缀满,但花童父母必须回礼!!!</h3> <h3>碰上正月冷天气,花童的小手也冻冻了、、、</h3> <h3>外来人员历来是地方上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元宵节上的作用不可小觑!</h3> <h3>里箬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奏鼓在元宵上独占魁首、、、(有关大奏鼓的文字介绍请百度一下)</h3> <h3>里箬村大奏鼓队员在上妆……</h3> <h3>东兴村女子大奏鼓队后起之秀,在元宵节上大放异彩、、、(会另起篇幅介绍)</h3> <h3>女子鼓队融入台阁队,大放异彩……</h3> <p class="ql-block">走在火镬后的是灯箱元素,也加入各村渔船的灯号标志!古早渔船没有现代化设备,没有对讲机没有卫星导航设备,甚至还没有发电机,靠人力摇橹和风帆来控制驾驶,在事故应急和传递信号时,灯号标志显得特别重要!上一红下三绿一杆四灯是东海村渔船灯标,上绿中红下绿一杆三灯是胜海村渔船灯标,一杆三红灯是东湖村渔船灯标,上黄下红一杆双灯是桂岙村渔船灯标等等,配合船上其他灯号发送应急事故.渔场渔汛产量等信号!<在其他文献上很少介绍,在这里稍补充下></p> <h3>台阁队绕各村巡游沿途中,各村都在所到之处设有茶水点慰劳出力流汗的队伍人员,现今都用上枣参茶!</h3> <h3>元宵节上的各种闽风文化元素会继续贴上,敬请期待!</h3> <h3>感谢为地方传统文化作出贡献的人们,就由下面这篇由箬山林作标先生编写的《箬山元宵扛火镬诗词纪胜事》文章来接尾这汇篇!</h3><h3><br /></h3><h3> 《箬山元宵扛火镬诗词纪胜事》</h3><h3><br /></h3><h3>新年伊始,迎面走来的是元宵节,箬山渔民看重闹元宵。闹元宵乃是箬山渔民每年春节期间最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最负盛名的是扛火镬、扛台阁、舞龙、舞狮、敲大奏鼓、跳渔婆舞习俗。这是勤劳朴素的渔民兄弟,以他们的独特方式来庆贺渔业丰收,祁求海上保平安。整个元宵活动别具一格,分外闹热,充满着浓烈的乡土文化气息。扛台阁、火镬的传说 春节是渔民捕鱼而归,回家过传统节日的大节,元宵节过后才出海捕渔。闹元宵扛台阁有个古老的说法:人间为了吸引海龙王带着它的虾兵蟹将过来看热闹,场面愈大愈热闹,虾兵蟹将上来愈多,这样渔民就可以获得大丰收,预示着捕鱼有好的兆头。 那扛火镬的传说就更为经典了。箬山打爿岙与桂岙、花岙交界处是一座山,山上有一天然巨石横空出世,状如吉祥神兽麒麟,故曰麒麟山。中国古代传说麒麟能吐火,火能化成宝物,火到之处,宝物留给行善有缘的人。箬山人扛台阁有神来之笔、会奇思妙想,离不开"火"字做文章,所以为台阁引路开道的是一盏盏火球、火镬。在铁丝网球中燃烧的火球,一经挥舞,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象征麒麟吐火。故台阁、火镬所到之处,渔家人都希望在家门口停留一下好加柴添薪,以将取回的一块红炭视作宝物,有宝物镇宅,就意味着家庭红红火火,薪火相传。扛火镬者被称为火镬公、火镬婆,两人脸涂白粉,身穿异服,打扮另类滑稽,手拿粗犷的吹火筒往火镬里轮流吹,保证柴火越烧越旺;火镬里蹿跳的火苗,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讨海产量一年高于一年。而扛了火镬、台阁的人都认为新年沾光有旺气,必定有好兆头。 元宵节,箬山扛台阁、扛火镬的习俗,如一坛久酿的老酒,越尝越甜;如一册醇厚的史书,越读越香。 文人赋诗吟咏几百年来,箬山渔区闹元宵活动薪火不断,绵延不绝,那热闹的氛围,引人咂摸,极具视觉冲击力,无不引起早年间文人骚客的赞叹与吟咏。箬山人最早从福建闽南迁徙而来,带来了特有的闽南文化。清朝举人陈策三(注)热衷于它,经常往来于福建闽南与箬山之间,对箬山海岛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箬山的元宵扛台阁乡风引起他的强烈好感,曾留下脍炙人口的《箬山元宵扛火镬竹枝词》:"元宵灯火旧乡风,箬地乡风却不同。底事村村扛火镬,麒麟山要火通红。"现在箬山的扛火镬活动就是围绕着整个麒麟山麓行游一圈,与旧时相吻合。他还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描述了整个扛台阁活动的有关过程,有队伍欢庆的场面、各方人物扮演、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渔民的心理状态等等。如:"街头连夕闹喧天,锣鼓声中杂管弦。一架灯笼归一堡,那班在后那班先。""火增一镬夜增三,财力艰难实不堪。只有几人贪热闹,费钱费力总心甘。""女装男扮学风流,快乐儿童侭自由。最是这班打花鼓,马高牛大不知羞。""这般风景系人思,握管描摹乏好诗。姑待收场闲散后,同来听唱竹枝词。"诗中反映了当时老风俗习惯,先发起者不堪后来每发一火镬要增三夜的负担情境。同时,诗中描写当时大奏鼓表演充满夸张嬉戏性,演绎出一幕幕令人捧腹大笑的情景来。陈策三的诗句隽永有味,像是一幅工笔长卷图画,真实而细微地记录了当时箬山古镇的风俗民情,证明箬山闹元宵活动在清朝中晚期就已盛行。箬山已故诗翁黄昭隆题《箬山元宵灯会纪盛》诗"欣逢盛世庆元宵,食足衣丰喜气饶。闻道村村迎台阁,麒麟山下客如潮。""喧天锣鼓闹盈盈,绮阁辉煌耀眼明。万紫千红争吐艳,中青老幼共欢迎。" "巧施粉黛配红装,玉立亭亭更大方。博采众长能脱俗,民间艺术不寻常。""奏鼓声中伴喇叭,南人风格北人夸。古装舞蹈多谐趣,夹道时闻笑语哗。""火镬乡风世代传,历经变革倍增妍。渔村特色宜欣赏,不断更新定胜前。"把元宵活动写得淋漓尽致,传递感情、祈祥祝福、陶冶情操,别有一番风味。松门诗翁梁明云步黄昭隆《箬山元宵灯会纪盛》诗韵作"民风益喜闹元宵,火树银花景物饶。未识庐山真面目,来诗引我起心潮。""娃娃巧扮体盈盈,乐见多闻戏剧明。异彩灯旗诚所好,不如台阁众欢迎。""一身穿戴古时装,官样居然坐上方。漫说甘罗年纪少,封侯稚子却寻常。""出动千灯自各家,争奇斗艳竞相夸。光临却有嫦娥在,空巷万人笑语哗。"道出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一有迎灯火镬传,金光万道透天妍。时人却为将来事,多彩文风远胜前。"可谓乡情浓郁,情文并茂。格调高雅的赋诗给元宵增添节日色彩,令人百读不厌,余味无穷。台阁中的楹联文化及其他箬山扛台阁闹元宵渔民们除了把台阁装点的多姿多彩、争奇斗艳外,还把台阁正前方两边的楹联演绎得非常有文化底蕴。联语都是请当地有名望的文人书法家撰文书写,寓意深刻,散发着浓郁的渔村节日文化韵味。各村的台阁楹联代表各村的文化内涵,如:东兴村"笙吹渔业乐;网织水乡村。"里箬村"年年如意春;岁岁平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