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敛巧饭

拉敏 3282010

<h3> 琉璃庙镇并非以吃闻名,但流传近两百年的敛巧饭,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民俗,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保留项目。尊重传统,是村里人不变的传统。</h3> <h3> 每到正月十六前夕,村里的少女就去各家收敛粮食、蔬菜,然后由成年妇女操刀,铺筵席,陈樽俎,呼朋引类,全村人共享团年饭,图个吉利和热闹,祈求来年风调雨顺。</h3> <h3> 本着东道主之谊,村里对任何来宾不加限制,尽量提供饮食方便,排场大的能吃上二三天。早饭、午饭、晚饭,吃了一顿又一顿,吃得不亦乐乎,而且非吃不可,一吃了事。若一年一盼的敛巧饭,不能让村里人吃饱、喝足,那不能算是尽兴。</h3> <h3> 大队部的空场上,像过节一样热闹,人群挨肩擦膀,争着打招呼喊人。一捆捆的礼花炮,火光一窜一跳地闪着,在空中炸响。烟幻化的形状与火花,如轻盈的帷幕飘向山边,把整条街变成皓光闪耀的银河,一直延伸到很远。</h3> <h3> 民以食为天,食以炊为先。临时搭起的灶台一字摆开,能容纳几百人就餐。村里吩咐了厨娘,丑媳妇怕见公婆也得上,或是夫妻,或是婆媳、姑嫂协力合作。烧火的烧火,做饭的做饭,泡的、洗的、剥的、切的、炒的,更有勤快的,寒暄两句便一头扎进厨房,像模像样地声称帮厨,使主妇们谦谢不迭。望着邻里和睦的氛围,感觉升起的炊烟都充满了亲情。</h3> <h3> 村里的团聚讲究实效,菜品无须多丰盛,无须多排场,随意搭配,有时粗鄙一些盖过精细。譬如柴锅炖红烧肉,食材是自家养的猪,切带皮的五花肉,起热油煸炒至焦黄,加少许水小火焖,待肉质呈半透明状,再爆炒出锅。肥腻恰到好处,厨艺堪比大饭店。</h3> <h3> 我对乡村有种天然的感情,乡下人淳朴厚道,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从城市的拘谨、客套中摆脱出来,对乡居之乐有了切身体会,这种情愫好像得诸于天授。</h3> <h3> 落座之前,少不了你推我让的一幕,除重要位置留给老人,其余座位悉听尊便。热心人士代为执壶,见杯即斟,每斟必满,喝酒的举杯齐眉,且喝且聊,不喝酒的虚应故事,喜盈盈地张嘴嚷笑,碗筷声,吆喝声,此起彼伏。</h3> <h3> 待酒酣耳热,情绪上来了,往往管不住自己的嘴,也管不住自己的心,这个夹肉,那个劝酒,把斟满的酒杯又端了起来。只有这样不顾食相地吃,才能吃出家乡的味道,这与城里人的印象迥然不同。城里人貌似斯文,一道菜上来,所有目光全部爆射,不用拦撸袖准备下手的饿殍,手机咔嚓咔嚓响成一片,像舌尖上的中国,感觉特没劲儿。</h3> <h3>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至酒席终,该是客去主人安的时刻。厨娘们最为辛苦,一个个红头涨脸,愈发显得健康红润。匆匆扒上几口饭,就又把盘碗锅勺收拾熨帖。</h3> <h3> 写下上述文字,难免有“纸上谈吃”之讥。其实,本意是探讨、继承、发扬当地的传统。虽然敛巧饭的名声不算太大,但早已成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尚有潜力可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