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潘英明

加拿大高手

<h3>潘英明生平简介<br></h3><h3><br></h3><div>此回忆录由母亲倪方渭/小姨倪方湧口述回忆,三舅倪方辉/小舅倪方天审阅,由麦毅鹏整理。由于时间比较久远,老人们有些记忆可能不准确了。文中如有不妥之处,请家人不要介意。目的是回忆外婆的生平,追忆倪家在那个艰难岁月里的历程,重温倪家兄弟姐妹们互帮互助的亲情。</div><div>这里对老人的称呼全是以我的口吻,生平记录是按照外婆潘英明的生平足迹做为主题思路。</div> <h3>潘英明, 1906年生于四川省犍为县西街三组,属马。1981年在大港油田去世,享年75岁。</h3><div>外婆的父亲潘于乔(字:应迁),是当地一个非常有名的老中医。潘先生有几房老婆,但是都没有生育,还领养了一个儿子。</div><div>外婆的母亲叫杨经卷(外太婆),24岁嫁给潘先生并生下外婆潘英明。</div><div>潘先生老来得女,自然对外婆十分宠爱,如掌上明珠。潘先生早年把外婆送去成都华英教会学校学习。在当年,有文化的知识女性是很少见的。我小的时候,经常看见外婆在读书。她喜欢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厢记等等。</div> <h3>下图是外婆在世时的手迹。<br></h3> <h3>外婆潘英明的父亲于1912年去世。多年后,外太婆杨经卷改嫁给项沛先生。在离开四川之前,通知外婆从成都的学校回来。外婆潘英明不愿意离开四川,她的大伯家也挽留。外太婆杨经卷只好答应说,带外婆潘英明去陕西看一看,不行再回四川。因此,外婆是怀着复杂和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四川老家的。</h3> <h3>外婆年幼离开家乡四川,迁移到偏远的陕西大山沟,一生对老家念念不忘。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犍为县。也可以看出,一个12岁离开故乡的老人,当时是多么的思念她的家乡。1981年外婆去世前夕,曾经紧紧拉着我的手,希望我去她老家犍为县看一看。</h3><div>下面是我从百度上搜索到的犍为县古建筑图片。</div> <h3>犍为县是历史古镇。</h3> <h3>据历史记载,秦朝就在犍为县设立郡。</h3> <h3>1986年我在四川上大学。利用暑假,我去过外婆老家犍为县。那个四合院的样子就类似图片上的。非常气派。</h3> <h3>项沛先生的镇安同学晏安澜(镇安的著名人士,县里有他的祠堂)是光绪三年殿试进士,民国初年赴四川省担任盐运使。晏安澜于是提拔了项沛先生到犍为县当县长。项沛先生老婆去世后,就迎娶了外太婆杨经卷。<br></h3><h3>项沛先生嗜酒,酒后常常失态,有失体统,后来被免官回陕西。1919年5月初出发,从犍为县水路上船,历经乐山/重庆,沿长江而下过宜昌至汉口下船。然后在项沛先生的好友家玩了数月,又陆路返回陕西镇安。行程共计5个月左右。<br></h3> <h3>项沛先生返回陕西后,在镇安县西沟口乡定居。回去后也不顺利,家里还曾经着过大火,一些房屋被毁,不久就辞世了。给外婆她们留了一个带有前后院的街面房,大概有10间房子。还有部分农田可以收租金,足够她们母女生存。</h3> <h3>下图是外太婆杨经卷的照片。</h3> <h3>项沛先生膝下有3个儿子,2个姑娘。项家对待外婆一家人也非常不错。项家大哥叫项尔忠,后来曾经担任西沟口乡长。他自己没有孩子,对待外婆的孩子们(大舅倪方淇/二舅倪方藻)非常疼爱。<br></h3><div>外太婆杨经卷一直独居在西沟口,与项尔忠一家人和睦相处,后来照顾大舅倪方淇、二舅倪方藻直至他们上学。外太婆杨经卷晚年和外婆一家人一起生活,直至1958年左右去世。</div> <h3>1924年外婆17岁嫁给外公倪端重(字义昌),定居在黄龙铺,育有4男3女。</h3><div>• 倪方淇:1927年</div><div>• 倪方藻:1928年</div><div>• 倪方滋:1933年</div><div>• 倪方辉:1936年</div><div>• 倪方渭:1939年</div><div>• 倪方湧:1944年</div><div>• 倪方天:1948年</div><div><br></div><div>倪家是镇安的大户人家,外太公叫倪达铭,外公倪端重在家里排行老三。外公倪端重早年上私塾,有一定的文化,懂得易经,会看风水等等。一生积善行德,乐于助人,信仰佛教,修路建桥。外婆结婚后衣食无忧,相夫教子。</div><div>1947年,陈云将军从四川去西柏坡路过镇安县。警卫员在镇上找可靠的大户住宿,后来选择在倪家住宿了一夜。</div><div>大舅二舅也曾送去西安上学受教育。他们当时年轻有上进心,也想参加共产党。后来家里担心他们出事,把他们叫回来,结婚成家。</div><div>下面的这张珍贵照片摄于1944年,是唯一的一张倪家全家福照片,当时小舅倪方天还没有出生。</div> <h3>在百度上搜索~倪家庄园/商洛最美的地方等词语,都能查出倪家大院的资料,可见当年倪家的兴盛。</h3> <h3>从1950年开始,镇安老家开始进行土改运动,家里成份被定为地主,家里的土地和财产全部被瓜分,仅保留了很少部分的土地和4间房屋。一夜之间,家里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贫穷。特别是地主的这个成份,无论是工作还是进职,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br></h3> <h3>列举一些生活的故事。</h3><div>* 三舅倪方辉小时候常常被村里的人欺负,由于是地主,也不敢反抗。</div><div>村里有一个叫杨远国的老师,土改期间,不管三七二十一,霸占了土改后分给外婆家的上房。后来杨远国在学校组织学生在操场上鞭打三舅倪方辉,几乎把三舅快打死。后来母亲倪方渭回家把二舅倪方藻和外公倪端重叫来。外公给杨远国下跪,二舅才趁机把三舅背回家,抢下了一条命。三舅在家养伤2年左右。也从此辍学。</div><div>* 由于家里人多又没有收入,每顿饭都是问题,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日子非常艰难。外婆经常为此发愁。</div><div>* 据小姨倪方湧回忆,当年三舅倪方辉冬天没有御寒的衣服,把玉米叶子缠在身体取暖。没有袜子只有草鞋穿。小姨倪方湧/小舅倪方天当年也曾经有3天没有饭吃,几乎被饿死的经历。</div><div>* 1952年,家里生活实在是揭不开锅了。无奈的外婆把母亲倪方渭放在了白纪贵家里寄养至1953年,也给外婆家解决了一点生活的压力。</div><div>据母亲倪方渭回忆,当时她真不想去。但是如果不走,外婆还要留白家接人的老太太吃一顿饭,就含泪离开了家。一顿饭都拿不出来,可见倪家当时的困难。</div><div>母亲倪方渭后来工作后,也时常不断的给白纪贵生活上一些资助。现在还经常给白纪贵儿子白世浩一些资助,以报答当年的养育之恩。<br></div> <h3>1950年,大姨夫王岗担任镇安县的宣传部长并结识了在县中学上学的大姨倪方滋。</h3> <h3>1952年大姨倪方滋嫁给大姨夫王岗到镇安县。</h3> <h3>大姨倪方滋是县上公认的大美人,颇具有大家闺秀的气质风范。大姨夫王岗比大姨倪方滋年长14岁。外婆开始并不是很愿意这门婚事。然而,大姨倪方滋识大体顾大局,同时也是为了家里减轻一些生活负担,答应了此婚事。</h3> <h3>出嫁那一天,大姨夫王岗派警卫员安排了一匹白马把大姨倪方滋接走。全家人都是依依不舍,含泪相送。</h3> <h3>大姨倪方滋从此到镇安县参加工作。大姨夫王岗早年参加革命,曾担任中共华县地委书记,与习仲勋共事过,是老革命。因此,大姨夫王岗月200多元的工资在当时是相当高。200元钱是什么概念?打一个比方,母亲倪方渭当时上学一个月的学习/生活费就是23元。在后来的多年间,大姨夫王岗对倪家的生活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br></h3><div>同年,大姨夫王岗提拔到商县东龙山党校担任校长。</div> <h3>倪家当时是地主,有了大姨夫王岗的地位,倪家的日子好过的多了。<br></h3> <h3>自1953年王力君出生,外婆一直同大姨倪方滋居住,帮助大姨照顾孩子们。</h3> <h3>在随后的多年里,王斌(1956)/王君(1959)/王宁(1963)先后出生,都是由外婆照看着他们。</h3> <h3>1954年大姨夫王岗调至西安西北石油地调处,担任内蒙古勘探大队大队长。</h3> <h3>外婆也跟随去了西安,户口也迁移至西安,住在西安东四道巷24号。由于表现好,居委会把《地主份子》的帽子去掉,发了选民证,不算四类分子。后来搞四清运动,批斗地主。大姨怕殃及外婆,让外婆回老家,期间把户口弄丢了。外婆因此就成了没有户口的黑户。</h3><div>1955年,三舅倪方辉在老家镇安实在没有办法生存下去,赴西安投奔大姨倪方滋。在大姨夫王岗的单位干打扫厕所,收垃圾等等没有报酬的工作。后来大姨倪方滋找机会把三舅倪方辉招工到内蒙古钻井队工作,解决了他的生存问题。</div> <h3>1958年,三舅倪方辉设法把母亲倪方渭招工到内蒙古勘探大队财务科工作。母亲倪方渭在镇安上学期间,是大舅倪方淇每个月给3块钱,大姨倪方滋每个月给20元,资助了她完成了初中和一半的高中。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没有她们的互帮互助的骨肉亲情,也就没有我们后来的美好生活。</h3> <h3>1958年大姨夫王岗调动到城固县二中担任校长,外婆也跟随至城固。期间,外婆把母亲倪方渭、小姨倪方湧、小舅倪方天还有外太婆都带到城固。倪家最困难的时候,基本是靠大姨夫/大姨的工资扶持。</h3><h3>1960年,外公倪端重去城固县大姨倪方滋家探亲,回来的路上去世。具体原因不详,估计是饿死的,享年59岁。</h3><div>外公倪端重是1959年去大姨倪方滋那里的。给食堂挑水来维生,每天从几百米外的水源处来回挑30担水,每个月有18元的工资。后来由于年事高,劳累的咳嗽。且当地物价飞涨,有限的工资连自己也不够吃。就带了20斤粮票和60元钱返回老家。在去西安的路上被小偷把钱粮偷走。老家的倪承逸曾看见外公在西安大街上要饭维生。后来外公和同村的一个妇女坐火车回镇安。一起在山阳县下车。妇女回村后几天也没有见到外公。二舅倪方藻则去山阳县公安局打听,才知道外公已经死了。二舅倪方藻安排人把外公的遗骨挖出来,带回老家匆忙葬在米家沟。后来又再由刘道文先生观看风水,移到倪家的祖营埋葬。外婆1981年去世后,骨灰葬在二舅倪方藻家的后山。并没有和外公倪端重合葬在一起。</div> <h3>1960年母亲倪方渭和父亲麦峰在内蒙古东胜县结婚。在1960年最困难的大饥荒时期,母亲倪方渭也想方设法的把积攒的100斤全国粮票交给大姨倪方滋,换成大米,帮助老家的亲人们渡过了当时的缺粮难关。</h3> <h3>1962年父亲麦峰/母亲倪方渭前往大庆油田会战,把1961年出生的麦毅军送回到城固,托给外婆照看。</h3> <h3>1963年把麦毅军接回大庆。这期间,请了一个保姆叫朱妈。</h3> <h3>1965年父亲麦峰把小姨倪方湧的户口迁至大庆油田,安排到大庆石油学校上学,毕业后分配到大庆油田龙凤炼油厂化验室上班。</h3> <h3>1965年以前,外婆一直在陕西,照顾王力君/王斌/王君/王宁。</h3> <h3>1965年4月,外婆远赴去大庆油田,亲手把刚出生的我从医院抱回家,一直照看麦毅鹏至4岁半。</h3><h3>文化大革命期间,外婆在大庆油田也曾由于地主身份被关押在黑屋,加上外婆的户口丢失,天天都是担惊受怕。精神上的压力很大。</h3><h3>1969年底,母亲倪方渭,我姐姐麦毅军和我三人送外婆回镇安黄龙铺老家。下面的照片是在北京的留念。</h3> <h3>1969年,三舅倪方辉的大孩子倪立新出生,也在城固居住了一段时间。</h3> <h3>1969年小姨倪方湧与小姨夫王馨结婚。</h3> <h3>1970年王小安出生,外婆再次赴大庆油田照顾孩子。</h3> <h3>1970年父亲麦峰带全家赴江汉油田会战。</h3><h3>1972年父亲麦峰又转战至大港油田工作。同年麦巍出生。外婆从大庆油田赶赴大港油田照看麦巍。</h3> <h3>1972年母亲倪方渭几经周折,把高中毕业的小舅倪方天招工到大港油田研究院工作。<br></h3><div>小舅倪方天虽然是倪家最小的孩子,但是从小也历经磨难,出生时逢困难时期,也是吃了不少的苦。年幼就很懂事,早上5点起床,帮着外婆给全家人做早饭。</div><div>小舅倪方天参加工作以后,非常努力。曾多次获得大港油田劳动标兵。恢复高考又考入名校南开大学。</div><div>1973年外婆又返回城固。</div> <h3>1974年小姨夫王馨全家也从大庆油田调至大港油田。</h3><div>1975年王湘君出生。外婆又从城固赶来大港油田照顾王湘君。</div> <h3>在小舅倪方天/小姨倪方湧都聚集到大港油田以后,外婆开始老惦记着老家的大姨倪方滋一家人,特别是没有正式工作的王力君和王斌。多次和我父亲麦峰反复念叨。</h3><h3>1976年父亲麦峰多方努力,把大姨夫王岗家调至大港油田技校,后又转至华北油田团泊洼技校。王君/王宁同时跟随到达大港油田。</h3> <h3>不久以后,王力君/王斌先后离开城固县,招工在大港油田参加了工作。</h3> <h3>1978年倪凯出生。</h3><h3>1976年至1981年,大姨倪方滋家/小姨倪方湧家/小舅倪方天家,以及我们家都调至大港油田/华北油田。外婆分别在这几家渡过。</h3><div>那个时期,外婆常常操心镇安老家大舅倪方淇/二舅倪方藻的孩子们的生活,常常在我父亲麦峰面前唠叨。最后父亲麦峰设法把二舅倪方藻的二个孩子倪承芳/倪承俭也招工到华北油田工作。</div> <h3>外婆晚年对四川老家的思念十分强烈,几次提出回四川犍为县老家看一看,无奈最后也没有成行。</h3><h3>大舅倪方淇/二舅倪方藻也给犍为县公安局写信探寻外婆的身世,并且得到了犍为县公安局的回信,确认了外婆的身份包括四合院的继承权。也联系上也外婆伯父家的2个堂姐,潘英凤/潘英全。</h3><div>1981年查出胃癌晚期,在任丘、石家庄等地就医,后返回大港油田住院数月后去世。</div> <h3>1982年,外婆的骨灰由母亲倪方渭/小舅倪方天护送回镇安老家。当时大舅倪方淇/二舅倪方藻/三舅倪方辉都参加了安葬仪式,墓地建在二舅倪方藻家的后山上。</h3> <h3>黄龙铺人杰地灵,是一个风水宝地。古代一位诗人这样描述黄龙铺的: 南环北拱天工巧,东水西流地造奇。</h3><div>外婆目前的墓地,是她在临终之际亲自嘱托和选定的。墓地正面对阴坡/元宝峰的主峰,背靠呈太师椅状的阳坡,面前有冷水河流过,依山傍水属于帝王之上等风水。据风水先生看了墓地以后这样评价的: 这个墓地是发达后代的风水宝地。这一点也得到了事实验证。</div><div>老一代人中:</div><div>* 大姨夫王岗正局级,老红军离休干部。</div><div>*父亲麦峰副局级。</div><div>*小姨夫王馨正处级。</div><div>*小舅倪方天正处级,享受教授级国家津贴。</div><div>中生代人中:</div><div>*王宁哥是北京著名的教授级脑外科专家。</div><div>*麦巍的老公也是处级干部,在中石油苏丹项目担任经理。</div><div>下一代人中:</div><div>*倪世劲浙江大学毕业,在大上海创业。</div><div>*倪小同在陕西家乡开创自己的事业。</div><div>*倪世煜在攻读南开大学的MBA。</div><div>*王博枭加拿大留学毕业后,在温哥华自立。</div><div>*王博宇在美国攻读博士。</div><div>*麦子恒加拿大研究生毕业。</div><div>*金珊远赴乌克兰留学,回国在中石油就职。</div><div>*毛羽也是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毕业。</div><h3>总之,外婆膝下的后人都是事业有成,安居乐业。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全部概括,请亲人们谅解。</h3><h3>墓地后来经历多次重修,已经非常完美。墓碑以及道路几次重修,都是大家捐献的。</h3> <h3>表哥倪承佑/表嫂秀清常年累月维护倪家祖坟,尽到了孝心。</h3><h3>表哥倪承俭在世的时候,也为外婆修墓做出了贡献。</h3> <h3>外婆离开我们已经36年了,她的一生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从年少丧父坎坷离开四川,到辛勤养育7个儿女成人,以及照看多达20几个孙辈的孩子。她付出的艰辛和承担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h3><div>我脑海里的外婆好像从来也没有发过脾气,待人十分的宽容慈祥,总是任劳任怨无私的奉献。她的这些美德,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学习。</div> <h3>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大姨夫王岗早年无怨无悔的承担了倪家一大家人的生活重任,并且安排了三舅倪方辉招工。三舅倪方辉又安排了我母亲倪方渭的工作,到后来我父母倪方渭/麦峰又安排了小姨倪方湧和小舅倪方天的工作。</h3><h3>在当时艰苦的日子里,体现了倪家亲人间互帮互助的手足情。这种精神是我们晚辈应该学习与继承的。</h3> <h3>后记:</h3><div>小时候外婆一直对我说,四川的姑娘能干和漂亮。我没有辜负外婆教导,远赴四川上大学,并娶了一个贤惠的四川老婆。我也经常骄傲的和朋友说,我有四川人的血统,因为我外婆是四川人。</div> <h3>1986年8月上大学暑假期间,我为了完成外婆的遗愿,去造访了外婆的出生地~四川犍为县和乐山大佛。<br></h3> <h3>在西街三组的住址,外婆家的大四合院依然完整的保存着。从房屋的规模可以看出的确是大豪宅,当时是非常有地位的大户。也深深的体会到为什么外婆一生念念不忘她的老家。外婆在那里渡过了她美好的童年。此情此景真是应了黛玉的&lt;葬花吟&gt;~桃花仍在,斯人已去。</h3><div>当时遇见一位外婆童年的伙伴,老人80多岁了,仍然记得外婆潘英明。见合影。据小姨倪方湧分析,这个老人家应该是外婆的堂姐潘英凤。</div> <h3>由于常年在外,我对大舅倪方淇/二舅倪方藻/三舅倪方辉家的历史了解甚少。</h3> <h3>尤其是大舅倪方淇,一生也比较坎坷。</h3> <h3>希望我写的外婆潘英明生平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倪家后人把倪家的历史多记录和传承下去。</h3> <h3>小姨倪方湧一家人于2013年春节期间到华北油田。</h3> <h3>倪氏家谱,含其他姓氏。以便于亲人们交流。</h3> <h3>我记得外婆潘英明她老人家临终时说过,如果她在天有灵,她一定会保佑我们大家平安健康。在外婆临终弥留之际,仍然惦记着她挚爱的亲人们。</h3><div>三十多年过去了,倪家的后代一代比一代好,从而也印证了外婆潘英明在天之灵一直在保佑着我们。</div><div>我们每个人有幸福的今天,应该不忘外婆养育我们的大恩大德,以及永远缅怀她老人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