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贵州011基地,和她下属的几十家工厂</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这里是父辈们奉献青春和生命的地方</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这里曾经是神秘并神圣的地方</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这里是我快乐成长的地方</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早想拍点写点关于这些地方的图文,</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可是真做起来好难。</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春节期间在安顺拍了点废弃的厂区、锅炉房,</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又在网上搜些图文,攒到一起,虽不完整,虽不系统,还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更多的人看到,不要忘记那段历史,不要忘记那些为中国国防工业奉献的人们!</span></h3> <h3>1975年12月21日,贵州011基地生产的歼六甲全天候歼击机首飞。该机原为沈阳飞机厂和南昌飞机厂制造,后因质量问题,1974年空军指定贵州飞机厂重新研制,以便担负夜间作战任务。发动机采用2台涡喷-6发动机,单台推力25.497千牛,加力推力31.871千牛。(此图源于网络)</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执行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响应国家"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从全国16个省抽调的一大批优秀航空人才和数万名工人、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官兵来到贵州,在崇山峻岭之中建起了011基地—中国"三线建设"的航空基地之一。据说早期有七十多家不同代号的工厂、院所单位,主要分布于安顺、平坝等地区。</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在我高中毕业之前,随着父母工作单位调动,在基地和工厂都待过,按时间顺序到过这些地方:601库、011基地(花溪)、392厂、303医院、歼教七指挥部、162厂、凌云公司、总师办、011基地(安顺)。我大学毕业后也在392厂工作了6年。</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印象深刻的是:大喇叭广播、露天电影和礼堂……</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这里的开创者们来自五湖四海,可他们的下一代都统一地说着</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口东北话。</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留给哲人们的问题,而"你是哪里人?"却是一个困扰"三线后代"的问题,从大学开始,我每每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就像说上一段故事。</span></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资料一:三线建设</span><br /></h3><h3>中文名:三线建设<br /></h3><h3>英文名:The Third-Front Movement</h3><h3>开始年份:1964年</h3><h3>建设地区:中西部</h3><h3>相关口号: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h3><h3>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h3> <h3>此图来自于网络</h3> <h3>此图来自于网络</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资料二:历史背景</span></h3><h3>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h3><h3> 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局势越发严峻。</h3><h3><br /></h3><h3> 1956年之后,中苏由于在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分歧,引起了苏联极大不满,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逼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备所欠下的债务,并且苏联还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又挟迫我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h3><h3><br /></h3><h3> 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h3><h3><br /></h3><h3> 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h3><h3><br /></h3><h3> 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夸大与北越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5日,美国悍然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导致越战全面升级,并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h3><h3><br /></h3><h3> 1969年,中苏边境陈兵54个师、近百万人,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要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br /></h3><h3> </h3><h3> 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三线建设宣告拉开帷幕。<br /></h3><h3><br /></h3><h3>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资料三:"三线"释义</span><br /></h3><h3>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h3><h3><br /></h3><h3> 粗略从行政区划看:一线地区: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新疆、西藏。三线地区: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腹地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的地区,就是二线地区。</h3><h3><br /></h3><h3> 同时,地处一线二线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属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由省国防工办领导,生产半自动步枪、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手榴弹、引信、迫击炮弹、重机枪、中小口径迫击炮、火箭弹、火箭筒、高射机枪、无后座力炮,也就是步兵营连级的火力。力争做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省"自卫战坚持抵抗。黑龙江的小三线是阿城和尚志,吉林的小三线是辉南,辽宁的小三线在朝阳凌源,河北的小三线沿太行山麓,山东的小三线是沂源,河南的小三线是济源,湖北的小三线是襄阳。湖南的小三线是娄底,广东小三线是连江,广西小三线是河池,安徽小三线是六安,上海小三线是皖南,江西小三线是万载和安福,福建小三线是三明,浙江小三线是云和与龙泉,江苏小三线是盱眙,新疆的小三线是和静县阿拉沟,甘肃小三线是平凉。</h3> <h3>三线建设:西部工业摇篮<br /></h3><h3> 1965年2月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3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批复》,同意以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阎秀峰为副主任。后来彭德怀、钱敏任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h3><h3><br /></h3><h3> 在1964-1980年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共审批1100多个中大型建设项目。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人们前往三线地区。文革早期,三线也是大量知青的去处,历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经分配到甘肃刘家峡水电站。</h3><h3><br /></h3><h3> 1973年,国家正式发文重点建设贵阳、重庆、安顺、绵阳四个重点城市,后来这四个城市成为全国三线企业的核心。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新建的项目数量多,规模大,迁入工业人口多。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与电子工业,绵阳、广元接收核工业与电子工业,重庆为常规兵器制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个钚生产堆(816工厂)和常规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厂);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工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工业。需要注意的是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有大量基础工业如长庆油田、攀枝花冶金工业、六盘水煤炭工业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等新建项目。</h3><h3><br /></h3><h3> 19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冷战趋于缓和,三线建设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报端。而改革开放后,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1983年12月,中国政府在成都设立国务院三线办公室(1990年代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21世纪后又改名为国防科工委三线协调中心)。</h3><h3><br /></h3><h3> 1984年11月在成都召开会议,确定第一批调整121个单位,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其后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往邻近中小城市,如咸阳、宝鸡、沙市、襄樊、汉中、广元、德阳、绵阳、天水附近。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则移往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这些企业迁移后,多半进行了改制,由军用企业转为民用企业。如位于十堰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改制为东风汽车公司;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改为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长安集团、嘉陵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建设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而一些未迁移的企业,则逐步走向荒废关闭。也有部分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得以继续生存,但生产门类已经发生发生巨大变化,如重庆著名的816工程。</h3><h3><br /></h3><h3>三线部分基地</h3><h3>011基地:安顺。歼击机和教练机生产基地。</h3><h3>012基地:汉中。运八飞机生产。</h3><h3>013基地:张家界—长沙。航空配件。</h3><h3>014基地:洛阳。空空导弹。</h3><h3>061基地:遵义。防空导弹生产基地。</h3><h3>062基地:万源—成都。火箭/弹道导弹生产基地。</h3><h3>063基地:西安。航天。</h3><h3>064基地(并入062基地):达州。</h3><h3>066基地:远安—孝感。飞航导弹生产基地(红鸟)。</h3><h3>067基地:凤县—西安。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h3><h3>068基地:邵阳4县1市—长沙。航二院分建。</h3><h3>081基地:广元。火控雷达生产基地。</h3><h3>082基地:成都东郊电子工业基地。</h3><h3>083基地(振华电子):都匀。</h3><h3>531工厂:济源市。生产坦克炮、重炮。</h3><h3>541总厂:闻喜县、绛县、翼城县、夏县。坦克制造基地。</h3><h3><br /></h3><h3><br /></h3> <h3>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厂(460)总装现场。1970年5月,贵州黎阳公司生产的首台涡喷发动机在安顺平坝的菜花洞总装试车成功。同年9月18日,贵州011基地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架歼击机在安顺双阳飞机制造厂(162)飞向蓝天。(此图来自于网络)</h3> <h3>红湖机械厂(100)的山洞厂房。红湖机械厂,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夏云镇,始建于1965年,占地63万平方米,是负责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可调喷口、扩散器、后机匣、火焰筒、工作总管)的专业制造厂。(此图来自于网络)</h3> <h3>1967年10月,贵州011基地筹建的302医院临时医疗用房,位于贵州安顺虹山水库旁。1997年1月被评为贵州省首批二甲医院,2005年搬迁至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企业医院转变为社会医院。三线建设不单为西部贫困地区建设了2000多家现代化工矿企业,也为西部地区的医疗、教育、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有效平衡了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此图来自于网络)</h3> <h3>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研制的歼教-7高级教练机总设计师于希明,退休后仍然关心新机研制工作。(此图来自于网络)</h3> <h3>这是我父亲获得的歼教七新机研制立功奖章</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线建设,在我看来是一个宏大深远的超级战略决策,也是一项旷日持久的超级工程。</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在那段物资贫乏的艰苦岁月中,支持人们坚持前行的动力是信仰和信念!</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现在,011基地已经不存在了,很多带神秘编号的厂、所早已解密,搬迁、并转的工作早已完成了。多数旧址留下的是残破衰败的景象。</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r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不想从政治或经济的角度去评说三线建设的始终,</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感慨于信念的力量</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感慨于父辈们为三线建设作出的牺牲</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感慨于个人在国家战略和政策洪流中之渺小</span></h3> <h3>以下图片拍摄于2017.02.04 云马飞机制造厂(130)废弃的厂区</h3> <h3>废弃的厂部办公楼一隅</h3> <h3>废弃的礼堂</h3> <h3>斑驳的光荣榜,永不锈蚀的是心中那份荣光</h3> <h3>保温棉脱落的暖气管道</h3> <h3>电线杆</h3> <h3>带编号的厂房</h3> <h3>山洞厂房</h3> <h3>这里曾经为翱翔在祖国蓝天上的战鹰生产零部件</h3> <h3>厂区外的大门边的警示牌依然鲜艳,但厂区内早已失去了以往的神秘</h3> <h3>废弃厂房的山墙已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广告牌</h3> <h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属区</h3> <h3>废弃的住宅楼</h3> <h3>废弃的洗澡堂</h3> <h3>三线人的第三代</h3> <h3>以下图片拍摄于2017.01.27 原总师办废弃的锅炉房</h3> <h3>总师办楼边的梧桐树已经比楼高出许多</h3> <h3>烟囱依旧耸立在那里</h3> <h3>除了残破还是残破</h3> <h3>报纸的日期依然清晰可见:2006年11月17日(星期五)</h3> <h5>2018年春节期间,在双阳(162)厂,用手机拍摄的延时摄影</h5>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011基地和那些工厂、院所有很多值得发掘的题材,只是受时间和自己的思想、视角的限制,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出那里的过去和现在。有机会我会继续拍。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拍去写曾经的"大三线"。</span></h3><h3>摄影:北风、大龙</h3><h3>出镜:大龙</h3>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r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r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关于我自己</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