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h3><div> "傩"(nuo)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div><div> 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div><div> 傩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div> <h3> 池州傩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誉为戏曲活化石。以其古朴淳厚的魅力打动人心。</h3><h3> 池州傩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雕、绘画等内容,是汉族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研究古代汉族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工艺的文物。</h3> <h3> 贵池傩戏是安徽贵池古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佛教圣地九华山下的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带。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br></h3> <h3> 池州傩是一种在“社”(祭祀圈或祠堂、或堂屋、或社坛、或社树下)的范围内活动、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和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木制彩绘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艺术形式。</h3><h3> 它既无职业班社也无专职艺人,传承仅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沿袭,宗族师承,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进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h3><h3> </h3> <h3> 现在,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他们无暇用心学习傩艺,而主要靠“口传心授”这种脆弱传承方式的池州傩,确实存在着后继乏人的担忧。</h3> <h3> 贵池傩戏演出为三段体,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h3><h3> 也就是在正戏的前后,必须有“请神”和“送神”仪式,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请阳神”、“朝庙”等。</h3> <h3> 傩舞是正戏演出前后的舞蹈,一般情节简单,寓意较深,内容多是驱灾逐疫、祈求丰收、平安吉祥的吉利语,舞时大多用锣鼓伴奏,配合身段,节奏明快,动作性强,粗犷有力,有一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h3><h3> </h3> <h3> 池州傩戏无丝弦乐器,只用锣鼓伴奏,人声帮腔,唱腔分为高腔和傩腔两大类</h3> <h3> 茅坦山湖村,由十个自然村组成,位于贵池东部的墩上街道办事处境内,北临长江,东倚青铜河,隔河与青阳县相望。老屋唐、新屋唐、阳春王、项家四个自然村结成一个傩戏会,共用一堂(共十九尊)面具。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两日为四村活动日期,山湖村唐、王、项三姓的踩马有“踩地马”和“高跷马”两种形式,分别用在仪式的不同场合。</h3> <h3> 2005年5月,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h3> <h3> 这个元宵节,我在这片古老的傩戏之乡流离了三天,总体的感觉是:"傩"的开场是伴随着祭祖同时进行的,面具就是他们的图腾,只有在重大节日或相关事宜时方可请出。</h3><h3> 在这里,山区的老乡纯朴热情开朗。我走访了刘街,源溪,山湖,凤岭四个村落,也许是地处大山少见外人的缘故,每到一处老乡们总会拉你家坐坐沏茶聊天,到饭点时一定挽留吃饭。 </h3><h3> 节日里,这里的乡情是浓浓的,这里是年味是足足的,在锣鼓鞭炮的喧哗中,你会找回那久违了的过年的感觉。</h3> <h3> 古风悠悠,池州傩以其古朴丰厚的魅力震撼着现代人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来精心呵护,使这远古的声音世代相传,永不消失。</h3><h3> 感谢同行摄友,感谢热情的池州老乡。</h3><h3> 谢您观看,新年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