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杨树底下村《敛巧饭》

笑笑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树底下村位于怀柔琉璃庙,距离北京一百多公里,在大山深处是一个小山村有山有水有河流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在是网路时代,信息时代,没人传播谁会想到去那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月十六是个好天气阳光明媚,早早起来开着爱车迎着初升的太阳出发开往杨树底下村。</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了一个多小时到了琉璃庙镇,距离杨树底下村还有五十多公里真是太远了,这里的路可以撑的上是山路十八弯,山路的两边崎山怪石,悬崖峭壁边走边玩一路上欣赏冬天的美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达杨树底下村,大红灯笼挂满村里的大街小巷,给小山村带来了喜庆,富贵,吉祥和幸福,象征着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月十六是杨树底下村最热闹的一天真是人山人海,来自山南海北人们相聚在这里,一年一次敛巧饭开始了</h1> <h1> 北京怀柔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的敛巧饭习俗,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起源于清代嘉庆、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所谓敛巧饭,即是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由村中十二、三岁的女孩,到各家敛收食粮、菜蔬,然后由村里妇女,将敛收而来的粮菜做熟,全村共食。其间,锅内放入针线、顶针、铜钱等物。食之者,便预示其乞到了巧艺及财运。</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树底下村敛巧饭风俗历史悠久,传承持续不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当春节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北京地区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形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敛巧饭的场面好热闹,有唱歌的跳舞,敲锣的打鼓的真是锣鼓喧天,彩旗飘飘,迎接八方来客</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了家家户户对新的美好愿望</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乡土气息,自由自在,家家门前摆放这木材,烧火做饭取暖是农民家必备的生活用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炸油饼是小吃街最火的一道主食,面都是当地自家种的麦子磨成面粉,刚出锅的油饼看着就香就想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鲜的油饼出锅了,这下忙坏了主妇们,有擀,又捞忙的是不亦乐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个油饼要五块钱一个够贵的吧,想想她们每年就靠这一天来赚钱了,生活在大山里没有别的收入,靠卖粮能挣多少钱,现在政策好了,政府把《敛巧饭》的日子放宽了,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在的人觉悟都提高了不在吃独食了,吃饱了不忘给家里人带上尝尝杨树底下村的大油饼。</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逛完吃的逛逛卖山货的,葫芦条,蘑菇,自家磨的小磨香油,蜂蜜摊位不大应有尽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黏米,紫黏米,黏小米,烙糕子,各种各样的黏糕,象征着他们的生活步步高。</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离喧闹的大城市,没有雾霾,人烟稀少,空气新鲜,蓝天白云作证,就是一字远。</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