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忆晋荣的一些往事 作者张海平

碧海清空

<h1> 晋 荣,姓陶,是我高中同班同桌同学。学生时代的他性格开朗,性情活泼,和蔼可亲,深受同学们的喜爱,特别是女同学的亲近。</h1><h1> 我羡慕他思维敏捷,多才多艺,说话幽默诙谐,常常逗得我们开怀大笑。我忌妒他那清瘦的脸夾,一笑露出浅浅的酒窝,鼻子左边的黑志,是那么吸引异性的眼球,使人看了一眼又想看一眼。他的魅力醉倒了多少充满憧憬的美少女。</h1> <h1> 毕业后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六年之后的春天,几位老同学相约走进了八字桥脚下晋荣老宅家中。</h1><h1> 晋荣站在八字桥上,迎着春风,欲有所思地昂首远眺前方。我们叫了他几声后,才扭过头来,一看是我们,急忙走下桥,张开双手迎了上来。</h1><h1> 我上下打量了他,几年不见,变化真不小,人还是那样清癯,但长高、长结实不少,嘴边多了几根引人注目的胡须,张杨着一股八十年代文艺青年的豪气,老成了许多。</h1><h1> 进了屋,满屋飘散着墨香,桌上散落着墨迹未干的书画手稿。他利索地整理掉桌上的书稿,客气地请大家入座,到好茶后,同大家寒喧了几句,静静地端座在一旁,听着大家聊天,不多言,只是问到他时,才说上几句。</h1><h1> 他的举动使我愕然,路上我一直在暇想,见面后晋荣会是什么样,他一定会在畅谈中妙语连篇,定能象读书时那样让大家开怀大笑,说到高兴时,说不定来段绍兴莲花落,为大家助助兴。</h1><h1> 我久久地用疑惑的目光注视着他,看着他脸上微微泛起红晕,他不好意思了,也明白我注视着他的意思,搓着双手说道:“读书的时候不该讲话的时候乱讲,如今到社会上该说话,反到不会讲了。”</h1><h1> 他变了,是性格变了,变得憨厚腼腆,变得沉默寡言,变得安分守已。我不言语,思索着什么,在这几年中,肯定遇到什么挫折,才把学生时代的童趣和青春年少的躁动,磨灭的无影无踪。</h1> <h1> 我环顾四周,满屋书册文稿零乱散落在房间的角角落落,小屋墙上挂满了书画作品。我站起来,走到画前一幅一幅粗略地看了看,落款都是陶晋荣。我不懂书画鉴赏,但明白人一看其维妙维娋的画风,就知道一笔一划中,清晰地显露出扎实的功底。</h1><h1> 我知道他有这爱好,读书时候他经常把自己创作的书画稿件,带给我欣赏。有时灵感上来时,也在课堂上悄悄画上几笔。学校墙报上的板画和板书,都出自他和班长两人之手。我曾跟他学了几天画画,可惜没有坚持下来。</h1><h1> 几位同学见我在欣赏书画作品,也离座走到画前,看后纷纷赞赏起晋荣来。我惊叹几年不见,他的画风之硬朗,用笔之神乎,已和知名大师不相上下,可谓进步神速。</h1><h1> 又见晋荣脸上又泛起红晕,搓着双手谦虚地说:“这几年工作之余,我把精力都放在书画写作上了,同时阅读了许多名人的书画和著作,每天坚持练习几小时,的确长进了不少。前段时期又加入了墨趣会,受到绍兴书画老前辈指点,受益匪浅。但离拿出这屋到外面去展览,还是有距离的,现在只能挂在小屋里独自欣赏。”</h1> <h1> 喔!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青春年少的躁动是这样被自己的坚强的意志,一点一点地被磨灭掉的,他不为外界喧闹的灯红酒绿世界所引诱,埋头伏案在方尺之中,渴望汲取前辈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默默地守护这弹丸之地,苦练内功。</h1><h1> 我明白,从他言语之中已知蕴藏着远大的志向;从他犀利的眼神中,坚信他一定能够按照自己选定的道路,到达人生的顶峰。</h1> <h1> 此后,由于工作调动,离开了这座城市,没有再同晋荣照面。后来断断续续听到他的一些消息,说他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创荡大江南北,奔走在茫茫人海之中。</h1><h1> 再次相见是在去年,我告老返乡又回到这座城市颐养天年,忽然接到晋荣托人送来的请谏,告知儿子大喜,邀请参加婚礼大典。</h1><h1> 那天我们又一次见面了,这是时隔三十年后再见面。我在指定的位置上座了下来,看见他身穿一身黑色的西装,满头浓密的头发,穿梭在喜嚷的酒席之中,热忱地跟人打着招呼。</h1><h1> 我见他忙,不忍心去打扰他,随手拿起作为礼物赠送的一本书,这是一本著名书法家朱非著的《砚余集》,翻开一看,目录上赫然印着陶晋荣序。朱非了得,给他的书作序的人也应了得。</h1><h1> 座在旁边的班长见我疑惑,说道:“陶晋荣现在小有名气,你上网去查一查陶晋荣的网页,就知道了。”我用手机软件打开了网页,上面介绍了陶晋荣为朱非的学生,上海东南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炎黄画院画师,代表作是三味书屋书房挂的《古树和梅花鹿》这幅画。 &nbsp;</h1><h1> 三味书屋我去过多次,那都是陪客人而去,走马观花似的走过,但两样东西记忆深刻:一是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二是这是这幅《古树和梅花鹿》的画。这是要向客人介绍的。</h1> <h1> 第二天,我特地跑去三味书屋,以前每次到三味书屋看到它,觉得是一幅年代久远的古画,给人介给时自信地说,那是鲁迅那个年代的东西。这次看到这幅画,感到格外亲切,因为它是我的同学创作的,意义不一样。</h1><h1>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这幅画时,只是简单地一句话: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到是下一句衬托这幅画的重要: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匾,是指写有三味书屋四个大字的木框,那梅花鹿自然是指挂在中堂的这幅画了。</h1><h1> 我站在画前,老先生是有学问之人,孔子牌位不放,挂了一幅同读书人牛头不搭马尾的画?这不可能是读书人所为。仔细地看着周边的摆设,猜测着肥大一一丰满、丰厚,梅花鹿一一俸禄,古树一一古书,连起来意思就是:丰厚的俸禄就在古书中,读书才能得到高官俸禄。这就对了,这就是老先生的用意,鲁迅的几句简单的描述,寓意就是这在其中。</h1><h1> 晋荣只用了了几笔,最简单手法清晰地勾勒出画面,还原了鲁迅小说的景象;整幅画面颜色的处置,且到好处,画面古旧,同周边摆设溶为一体,摇响呼应,体现出三味书屋严肃、庄重和肃静的氛围。</h1><h1> 老人常常说起,做人做事简单点,不要太复杂。可见简单也是不容易的。郑板样的竹,徐悲宏的马,齐白石的虾,那一样不是简单的只有几笔,却成为匡世之作。这幅画突现晋荣的功力,这包含画功、学识和自我修养。我敬佩晋荣,艺高胆大,很好体现鲁迅一惯细腻描写手法,传承了绍兴书塾思想的精髓。</h1> <h1> 晋荣在绍兴书画界早就出名了,他自号钝铁、迟铁,如今年过半百,又自号钝翁。我查过词典,钝:不锋利,笨拙,不灵活,迟钝。他用钝来自喻,可见谦虚。</h1><h1> 这一年多我们时常见面,时而喝茶,时而小酌几杯酒。他学识渊博,满腹经论,滔滔不绝。每当谈起书画之道时,我只能吸着烟,静静地座在一边,洗耳恭听。</h1><h1> 有一日我们在闲聊中问道:你的书画水平处于怎样的水平。他略微思考了一下,幽默地回答道:在书法家中画画最好,在画家中书法最好。含糊的回答,这就是他谦虚本质的最好写照。</h1><h1> 前几天,他在微信中写道:而我,则在十年间躲进小城,躲进了书圣故里,躲进了黑墨缘书屋,潜心书画,再不管他春秋冬夏,缘来缘散,潮起潮落。半百挂五,大抵是到了平淡内修的年龄了。</h1><h1> 正是读了这段文字,思路如奔腾瀑布,飞流直泻,在异国他乡深夜(倒时差)写下了这篇随笔。他十多年前就成功了,他的成功,除了他天资聪颖外,后天的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中追求成功的喜悦。</h1><h1> 也是这段话想起了齐白石经历,他五十七岁那年名就天下。晋荣今年五十余五,几年之后一定会同齐白石一样,飞出古城,杨名天下。一</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