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日读到友人的一篇读后感言——《白说不白说》。看到她在文中极力推崇此书,并作文以记。欲借来拜读,不想有人先下手,这反倒使得我的好奇心愈盛,索性在网上自购一本。<br>这是著名新闻人白岩松的作品。收录了他近年来在各大院校、媒体、论坛中的演讲稿件,共计二十余篇。主要针对年轻人谈论了三个层面的话题。一是人生层面,如幸福,理想,失败,青春,人生价值等。二是事业层面,即新闻媒体的发展。第三是社会国家层面,如医疗改革,社会公益,中国形象等。全书分为“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五个板块。</h3> <h3>白岩松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一些“放之天下而皆准”的大道理在他的笔下却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生活化地呈现给大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可亲近可信赖的忠实朋友。很多话听起来简简单单,可是一下就说到人的心坎上:“幸福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却无法彻底到达。”“成败与否,不在当下,往往需要历史的追认。”“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不好。”……他的思想有广度,更有深度。透过细小的生活现象,新闻故事,他看到的是更加深远的社会国家层面的问题。“对于今天的中国,从追求可以用数字衡量的目标,到追求无法用数字衡量的目标是一次巨大的转场。”……因为是演讲,所以语言简洁流畅亲切幽默,很接地气。一篇篇文章就像一碗碗心灵鸡汤,但这鸡汤是正宗家养的土鸡熬成的,可不是外边两三个月催肥的饲料鸡,所以耐炖耐煮,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而关于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内容,不像鸡汤,却更像药膳。当然这副药有没有人用,能不能解决问题我就不得而知了。</h3><div>如果我能年轻十几岁,读这本书一定会更加受益。现在的我虽已经过了喝鸡汤的年龄,但仍感触良深。</div> <h3>一,向老祖宗学习为人处世之道。</h3><div>《道德经》我没读过。在我心里它就像老子一样,让人膜拜敬仰却又遥远陌生的不可企及。读到《被念歪的道德经》一文,我觉得白岩松就像把这本书从高高的神龛上拿了下来,掸掸上面厚厚的灰尘说:“读读吧!不难懂!有好处。”于是,我就先从他的文章开始走进《道德经》。“道”是什么?先写一个“首”字,在写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代表思想,“走之”就是步伐。有想法,然后付诸行动,有行动也要伴之以思考。</div><div>他在文章中引用了道德经中的十四条名言。并阐释了自己的理解,当然不是像注本里的解释,而是带着强烈社会思考和人性反思。对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句话。“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是对领导的评价和划分,虽然我只是个普通群众,可是觉得也很有意思。两千多年前,老子已经总结了做领导的最高境界:下属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导存在,甚至感觉不到领导的存在,但一切都井然有序。可是现实中我们的很多领导却恰恰相反,通过各种形式摆谱子摆架子真是“曲儿小,腔儿大”,与这个境界相去甚远啊!</div><div>“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的规律为有利而无害;人生的大道理就是认认真真去做,没必要争。我想,“为而不争”,首先要有“为”。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勤勤勉勉去做事,把事做成目标就达到了。至于成功之后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名誉,地位,鲜花,酬劳都不去计较,享受的是做事的乐趣,而不要把目光盯在别处。小时候,我的房间里挂了一幅字——“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幅字我一直记着。这还让我想起了杨绛先生,一生低调为人,勤勉做学,从不与人争,而与谁争都不屑,这正是“为而不争”的写照。</div><div>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的老子,一生中只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谢谢白岩松!这块“引路砖”抛的好!相信很多人读过白岩松的这篇文章之后都会去读《道德经》这部千年经典。</div> <h3>二、在这不完美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br></h3><div>如果街上有人摔倒了,你会去扶吗?这个问题一出,定会有五花八门的答案。我当然是个正直的人,第一反应肯定会去,但是,我会犹豫,我的担心不多余。难道是我变坏了?难道是社会变坏了?有多少类似的事件,一次一次的挑战中国人的道德底线。社会到底怎么了?我们怎么了?</div><div>白岩松在《中国人不缺德,到底缺什么?》一文中深刻的剖析了这一现象的根源,使我恍然大悟。他说:“中国人不缺德,缺的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此时此刻的中国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所有糟糕事情的发生都是在强迫我们去设法提高技术保障和社会综合配套设施。”设想一位老人如果摔伤之后,丝毫不用担心医疗费用,他还会去讹人吗?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存根本,如果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还会有“毒奶粉”“地沟油”吗?这需要国家的努力社会的努力。以前学唯物主义辨证法时知道,事物是螺旋上升的,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在这螺旋上升过程当中会变得越来越好。就我们个人而言,在这个法律尚不健全,很多问题还没有保障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没有“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总得有“修身齐家”的个人素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小到不闯红灯,不排队加塞儿,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抽烟,不随地吐痰……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礼让,让制度变成一种修养。而当下最常见的情形,就是所有人都在抱怨。当我们在批评政府,批评社会时候,更应该批评一下自己。</div> <h3>三、帮助别人,提升自己。</h3><div>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志愿者,比如大灾大难时到灾区服务的人;比如去偏远山区支教的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偶尔会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看到。最近竟然在我们县的县立医院看到了几位志愿者。我简单的以为志愿者就是年轻人参加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或他人做一些无偿服务。读了白岩松的《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我才认识到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志”是“义士”的“士”底下一颗“心”,“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努力追求的优秀品质。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时候,更是一种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拯救自我的行动,通过帮助天下而让自己走进天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比如说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等。如果以后有这样的机会,我想我应该去积极参与。</div> <h3>在书中,白岩松还谈到了很多具体的社会问题,关于腐败,关于台湾回归,关于改革开放,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等。观点鲜明,入木三分。冷静而积极,犀利而真诚。使我这个“两耳少闻窗外事的人”对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学会理解社会,理解他人,看待问题的眼光更长远一些,内心更平静一些。同时对自身有了更多的思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