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更好的自己------在甘榜格南

秋语

<h3> 就手机屏幕上苏丹清真寺图像,在武吉士地铁站,问车站值勤员,那儿走?在车水马龙般的B出口街前,同个问题再问穿黄条防护服的清洁工,我想这些老年清洁工路熟且不会逛言。</h3> <h3>按其所指手势,朝东北方向,直走,右手转,第一条街再右转,约十分钟路程,便见到午后阳光下,金碧辉煌的洋葱头造型的苏丹清真寺。这便是我想去的地方,新加坡的甘榜格南,一个可以感受伊斯兰文化的穆斯林人集聚区。</h3> <h3> 新加坡属多文化的移民国家,提倡宗教与旅群相互容忍和包容。牛车水和小印度分别是华人与印度人的集居地,而以格南树为地名的甘榜格南则在1822 年被官方分配给马来人及其他回教徒(本地穆斯林的惯用语)移民居住。于是,被集中体现着伊斯兰建筑和弥漫着浓郁的阿拉伯风情的地点。</h3><div><br></div> <h3>我顺路先隔街以贩卖伊斯兰服装和食物的店铺为前景,拍摄了气势不凡的苏丹清真寺的背面,那些在食铺忙碌为客人淮备餐食和悠闲斜坐在椅子上的阿拉伯人似乎并不在意我的拍摄,自管自地忙碌和悠闲。</h3><div><br></div> <h3>此刻己深午,街上行人不多,狭窄南洋骑楼下,除开餐厅商铺还有些客人在用餐,其他商铺并没顾客进出。</h3> <h3>几只鸽子停在路边汽车顶棚上东张西望。</h3> <h3>有家卖伊斯兰妇女衣裙的商铺门口用中文字样写着“请脱鞋进入”,很干净的店铺内,那披头盖脸的女主人正空闲地翻书。</h3><div><br></div> <h3>转弯巷口有家门口摆放朵盛开向日葵的小旅社,一群传统覆面头巾的伊斯兰妇女走了进去。 </h3><div><br></div> <h3>令人称奇的是这些贩卖伊斯兰物品的商铺间墙上竟是华人早年下南洋摆小吃摊和印度特色物品的涂鸦,这或许也是三种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个典型佐证。我很想以这二种涂鸦拍张阿拉伯衣着打扮人经过的反衬照片,可惜等了一会,只有几个正装和旅行客走过,也只得作罢。</h3><div><br></div> <h3>苏丹清真寺允许非穆斯林人免费入内参加,这与伊斯兰教规有冲突,但这正可见它融入当地习俗的努力。只是外族参观者也需长衣长裤,女人另加长巾掩面,且只能在祈祷堂拦杆外观,不可上二楼核心区。但可拍摄。</h3> <h3>戴灰帽的下巴留长须的那中年管事长像如同西北地区穆斯林回民样,说一口流利普通话,很面善。见我穿着过膝短裤也不让我像前对游客夫妻再套件长裤,过一会,在我趴在地毯上用微角架固定手机拍摄,见他也蹲下身,用抱歉的口气与我商量,因有穆斯林的祷告活动,只得劝我退场,并答应我换个角度再拍一张的请求。临走时,我跟他谈起自己去年秋在摩洛哥旅行时对穆斯林民众的感受,他也告诉我在国内西安等一地也有很多穆斯林聚集区等,看来,他对我国穆斯林情况很了解,我也有猜想他可能是从国内去新加坡居住的原居民想法。 </h3><div><br></div> <h3> 祷告堂实际是间敞开式的无梁柱大厅,面积约有二三百平方米,地上铺着柔软的深色线条图案地毯,供祈祷者坐仰,并没桌椅等,似乎更显人世界兄弟姐妹平等。大慨是正式的祈祷还未开始,堂内四处只散坐不多的穆斯林当地人,安静地各自坐着,没相互交流。</h3><div><br></div> <h3>在踏下台阶,从一大堆各种样式和大小的鞋子中找到自已的那双,我不由联想到这个苏丹清真寺以包容的姿态让不同意识和生活习俗的人,来了解自己种族的信仰和习惯,以求的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而这种姿态,正是人们共同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就像那堆鞋,并没听说有人会丢失和穿错,在以往外出旅行时,我有过多次这样的需要和感悟,而此次似乎更强烈些。</h3><div><br></div> <h3>出了清真寺,便按照原先所设想的,在甘榜格南的主要街道走了圈。甘榜格南有苏丹门(Sultan Gate)、阿拉伯街(Arab Street)、巴索拉街(Bussorah Street)、马士吉街(Muscat Street)等主街道,商铺出售马来服装、地毯、古董、手工竹藤家饰品、马来传统Congkak跳棋等。也是优质丝绸、蜡染、饰带及透明硬纱等特色布材的集中地。在与阿拉伯街尽头交汇的桥北路还有专售回教徒相关物品的商店,可买到檀香、念珠、雷哈尔(专门放置可兰经的书架)和木制牙刷等。</h3><div><br></div> <h3>我还意外发现有专做汉娜(一种极具有伊斯兰特点的纹身方法,以天然植物为原料,混成泥状态,用针筒将其以各式花纹图案勾画在你手背等部位,待二三小时泥干脱落后,其位便留下美丽图案,一般可保持二周时间。是穆斯林妇女钟爱的美容项目)商店,这种美容方法我在摩洛哥旅行见过,在景点很多当地女人拿着钟筒随意滑动几下,便在女游客手背上留下美丽图案,不用什么构思,但只是纹饰而不会用人物等造型,这与阿拉伯民族信仰有关。而在新加坡这个古雅的街区,不见走衔串巷的以汉娜手艺为生的妇女,而是以一种明目标价的商品买卖形态出现,这是一种传统的保留吗?但少了一些阿拉伯的风情。</h3><div><br></div> <h3> 在我看来,甘榜格南除仍为经营还算得很成功的阿拉伯商人区外,更是一个游览区,而正是这种改型,让伊斯兰文化和习俗得以保留和触合。</h3><div><br></div> <h3>在苏丹清真寺前,我见到多支举着小旗的团队游队伍。</h3><div><br></div> <h3> 而正直对着清真寺的那条以饮食为主的修闲街,聚集着不少马来餐馆,以真人模样的迎宾者,手中展示着菜单,招徕着客人。</h3><div><br></div> <h3> 店铺的装修均具有阿拉伯风格。据说,这里的香嫩咖喱牛肉很有名,无奈我只是名匆匆过客,切着眼点也不在餐饮,故也看看一些披头盖脸的阿拉伯人在用闲坐或用餐,多少感受些阿拉伯异国风调的民族特色而已了。</h3><div><br></div> <h3>我要重点探寻的,是甘榜格南的一条小街,它类似上海的田子坊,以街墙涂鸦及售卖时尚小东西闻名,在网络上很有人气。它便是哈芝巷(Haji Lane),一条时尚新潮的小巷子,拥有20多家本地设计师品牌、新兴时尚精品店和稀奇小店,这里贩卖别具诗意的小东西为主,还兼有些酒巴,有些小资味,深受潮人、艺术学生和追求创意的年轻一族喜爱。就算不打算买东西,过来随意逛逛,顺便以色彩斑斓的涂鸦壁画为背景,做一下街拍,也很棒。</h3><div><br></div> <h3>哈芝巷离苏丹清真寺不远,我是跟随三位穆斯林女孩去的,这三位结伴而行的女孩似乎是本地人,她们一身深色的穆斯林妇人衣着打扮,可见家教挺严,却逛街买着冰淇淋边走边吃,最后在哈芝巷街铺边自拍又互拍。</h3><div><br></div> <h3>而我,总想在镜头中出现有穆斯林女子身影,这几位女孩也自然成为我镜中之选。</h3><div><br></div> <h3>而最终在哈芝街那几女孩左顾右盼想找人替她们合影,我自然自告奋勇用她们手机代劳了,自然也用自己的单反为我自己(这是我在国外旅行通常的做法,很容易拍到满意的人物肖像照),留下她们在哈芝巷中年轻青春的身影。</h3><div><br></div> <h3>哈芝巷不长,这十字形的街区横不过六七十米,竖约二三百米,骑楼式的南洋建筑,被整修一新,底层是各式装璜别致的小店,街十字口四处聚集着酒吧和餐厅,沿街墙面是色彩艳丽的涂鸦,很吸引眼球。</h3><div><br></div> <h3> 我粗粗观察下,这些涂鸦一般分为素描写实和变形后现实创意两种,在十字路口主墙上那个穆斯林老人的素描画特别吸引我,老人神色郁抑,似乎在为这个民族在目前所受的压力和不公的偏见而担忧。</h3><div><br></div> <h3> 而离其不足二十来的墙上则另种画风:一张巨型的人脸用类似机械人形象表现,眼帘是片盔甲状,鼻形则是火箭状,另一边则是象形机械武士,整堵墙如同走入星球大战的感觉。同样是涂鸦下的酒吧,同样是些欧美旅者坐下喝谈,但前幅画下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差:忧愁和欢乐的截然不同心情对比。而后面,则人物与画景浑然一体,相互协调。</h3><div><br></div> <h3>在哈芝街,我见到最多是两类人,一是将此地作为会客场所闲坐的居住者。</h3><div><br></div> <h3>另便像我一样的观光者,尤其是恋人、朋友,或二个,或三五成群,以涂鸦为景,作文艺梦。</h3><div><br></div> <h3>而真正去小商店购物倒不多见。不管什么说,作为穆斯林社区一部分,虽说这样的蜕变似乎与其教义远多了,但确实收到很好效果,作为以旅游业为重要产业的国度。</h3><div><br></div> <h3> 在哈芝巷闲逛,看不长的巷根便是一幢幢摩天大厦,传统与现实在这里交错,街旁骑楼下有间商铺的店招引起我注意,门柱上用华文写着“遇见更好的自已”!这是家画壁艺术沙龙。</h3><div><br></div> <h3>是呵,如何发现并认识一个更好的自已?!这不仅对一个人而言,对一个群体,对一个民族同样事关重大!发现自我,提升自我,让自已更好些!在2007年开年之初,在甘榜格南短短的二三小时,我想自已对自已发个祝愿……</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