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下) ——致情痴

丽莎

<h1> 在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作品中,我只服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文情怀小说作品,说它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一点都不为过。《红楼梦》中宝钗的慧、探春的敏、李纨的贤、平儿的俏、晴雯的灵、金钏的烈、史湘云的率真、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尤三姐的不忘初心、贾宝玉的抱诚守真、林黛玉的才高行洁……他们共同构成了《红楼梦》这幅多彩的画卷,浓墨重彩、相得益彰。</h1> <h1>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尘世中,一对合适的男女,相遇,不是件容易的事。宝黛两人第一次见面,就互相一见如故,外加一见钟情,从此,住进彼此的心里,再未离开。</h1><h1><br /></h1><h1> "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贾宝玉一见林黛玉,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宝玉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宝玉随后送给林黛玉两字"颦颦",也表达了对黛玉与众不同的情分。</h1> <h1> 贾宝玉又因为自己有玉,所以认定这位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必然也有一块玉和自己匹配,而当黛玉说:"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都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贾宝玉对黛玉的这种痴情,一开篇就令人既感动,又啼笑皆非。</h1> <h1> 痴情,语出清代洪升《长生殿·情悔》:"只有一点那痴情,爱河沉未醒。"变成望夫石的女人是痴情,白娘子的千年报恩是痴情,双双化蝶的梁祝是痴情,痴情无法衡量,用心去爱,不求回报!爱一个人不会让所爱的人伤心,哪怕自己伤心,也会在所爱的人面前展现最阳光的微笑;爱一个人会去尊重他的选择,而不是束缚他的自由;爱一个人是绝对的信任,而不是去猜疑;爱一个人是海般的宽容,允许他孩子般的任性;爱一个人是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用尽全力去保护。这就叫痴情!宝黛两人同病相怜,具有同样的"痴"病。</h1> <h1> 贾宝玉是一个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的荣国府嫡派子孙,可一出场,曹雪芹就用两首《西江月》词评价他:"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贾宝玉的痴,还表现在他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如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儿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而黛玉也是一般的淡泊名利,不喜官场,她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书中提到宝玉将北静王送给他的珠子给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h1> <h1> 大观园内有各式各样的女性,可偏偏只有黛玉会葬花。黛玉葬花不仅仅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泣,更是表现了林黛玉洁身自爱、不苟世俗的情怀和思想,这也反映出林黛玉的痴,也正是这样,宝玉才最爱林黛玉。</h1><h1>&nbsp;</h1><h1>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当真是"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h1> <h1> 两人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喜欢自由的生活,不愿被封建礼教所禁锢。黛玉看见宝玉带来的《西厢记》,觉得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越看越爱,将十六出都已看完。看完了,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背诵。于是便有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宝玉一时忘情,引了张生的话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一听,恼了。宝玉见她红了眼圈儿,方才着了急,拦住道了好一会的歉,听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回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h1> <h1> 这明显是借《西厢记》的语词来谈情,看似"戏语",情感的互动却很真切,但他们又不敢真实面对彼此的情感,只好用假意来掩饰。两假相遇,遂生紧张;虽然紧张,却很好看。不用别人多置一词,他们自己就化解了自造的紧张。"西厢戏语"的主动方是宝玉,却也得到了黛玉的热烈回应。这以后,宝黛爱情,至少是在黛玉心中,已逐渐明朗。只要宝玉不在,黛玉就感觉闷闷的,没个可说话的人。这是第一次写黛玉的情绪烦闷,所谓爱情的苦闷是也。恋爱中的男女,由于彼此情感的吸引,总是不愿意分开,哪怕短暂的分离,也会引起思念,甚至产生情绪的烦躁和精神的孤独。</h1> <h1> 宝黛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从不矫揉造作。林黛玉因误会受了委屈,独自葬花,且泣且呤,好不伤感,贾宝玉在林姑娘面前,一点子装腔作势也不会:"谁知你忽然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样才好,就是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得超生,还得你说明了原委,我才能托生呢!"这番话,说得极其关键,贾宝玉对林黛玉,是作为知音来追求的。他把整个心怀都向她敞开,字字饱含着真情。</h1> <h1> 宝黛两人互相欣赏,相知相惜。有才者,必有情,黛玉的才情让贾宝玉折服。在《红楼梦》中,天资聪颖的林黛玉一共写了25首诗词。所涉及到的诗歌体裁有8种,分别是四言、五律、七绝、七律、歌行、五排、集句和词。从《葬花词》到《桃花行》,到《五美吟》,再到《柳絮词》,林黛玉诗词不仅表达了她作为女性个人的情感体验,而且对女性同类的命运有一种觉悟,不愧是群芳之代言,也是历史上所有女性的代言人。她的整个人,她的情,她的诗,都无愧于这一点。她的生命,由此显示出非凡的意义和光辉。</h1> <h1> 快乐不难。只需遇上一个人,分享你的阳光;幸福不易。只需遇上一个人,懂得你的孤独。<br /> &nbsp;</h1><h1> 为何偏是宝黛会相爱?为何不是美貌智慧贤德并重的宝钗?为可不是娇憨飒爽敏才的湘云?又为何不是明艳不可方物的宝琴。因为唯有宝黛,是同一类人。明明他们拥有了一切:外貌、财富、出身、才情……上天给了他们那么多,样样都是别人羡慕却不可及的,可偏偏,他们真正想要,却是这个世界之外的一点点。这种感觉,只有孤独的人才懂得,唯有孤独的人,能懂孤独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两人渐渐由"痴情"变为"情痴"。</h1> <h1> 在没有遇到黛玉之前,虽然宝玉皆被众人捧在手心里,但实际上宝玉是孤独的,没有人能懂他的内心世界,所以,他常迎风落泪,望月长叹,对着花鸟说话,会为那些与己无关的生命逝去揉碎了心肠。黛玉懂得宝玉,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魔根"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这是对封建社会男性观的傲然蔑视,也难怪宝玉和她心心相惜了。</h1> <h1> 林黛玉自幼没了母亲,进了贾府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大家庭里规矩甚多,井然严肃。她一开始便要懂得十分谨慎,事事想着不要得罪于人,便处处小心,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后来父亲又生病去世,寄身在贾府使她倍感孤独,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小小事情而感觉"风刀霜剑严相逼",一点风吹草动、风言片语,在她柔弱的内心中,都会被折射成狂风海啸、流言蜚语。掩埋在她那平日里目下无尘、心高气傲的内心深处却是一颗极为脆弱的心灵。因此黛玉的童年及其少女时代都是非常压抑并且苦闷的,宝玉的出现给她的世界带来了珍贵的阳光。</h1> <h1> 众多姐妹中,没有一个想要真心了解黛玉的内心世界,没有一个关心这位寄人篱下的弱女子,像王熙凤那样的人只有在为了讨好贾母时才装模作样地对她殷勤。只有贾宝玉,这个衔玉而生的贵公子,从一见面就把黛玉当作最亲的人,当作上天上掉下来的仙子欣赏爱慕。宝玉了解黛玉心中所想,对黛玉的一直细致入微的关爱。在《红楼梦》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林黛玉因为秋后犯旧疾,贾宝玉去探望她,书中写道: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贾宝玉和林黛玉虽话家常,却句句真言,所谓大恩不言谢,至亲不谈情。宝黛情深,相濡以沫,不论日后世道沧桑变幻,他们终不会相忘。</h1> <h1>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是炽热的、痴狂的,他心里每时每刻都有着黛玉,不管他自己怎么样都好,只要黛玉随意,他就是立刻死了也是愿意。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更是痴狂的,比起贾宝玉是有过而无所没有不及。对于林妹妹的小性,那是因为爱,因为在意,因为不确定。贾宝玉自幼就和林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因而两人每每或喜或怒,都会变尽法子试探对方。一晃十年光阴,黛玉始终在猜心,担心,自是累心。正因为这样,她才时时刻刻隐埋自己的真心真意,试探宝玉,故意和宝玉怄气,故意不理不睬宝玉,故意冷落宝玉,因为只有让她看到,贾宝玉为她而着急,为她暴躁,为她生气,为她哭,为她流泪,她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贾宝玉内心里面有她的存在。弄得一颗心,疲累不堪。这世上有一种人,爱了就爱到彻底,平静的内心中蕴藏着山呼海啸天崩地裂,这就是黛玉,情痴之首。</h1> <h1> 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无法摆脱金玉良缘带来的苦恼,这就像一个紧箍咒,套在宝玉的头上,却勒疼了黛玉的心。为此他们有了一次次惊天动地的争吵,最后闹到摔玉、剪穗子而不可收拾。宝玉再次摔玉只是纯粹的想表明,对于他,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林黛玉更重要,即使这玉,也要砸完了了事。而林黛玉哭的吐药,却换来贾母的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也是这次摔玉,贾宝玉许下了他的第一次誓言:你死了我出家去。爱的海誓山盟,就这样走进了二人的心里。而每一次争吵,不是让他们生疏,而是更加的亲近,每一次争吵过后,宝玉都体会着那份爱的温馨。</h1> <h1> 薛宝钗是一个综合素质很高的女孩。智商高、有诗才,财商好,经常打理家族生意,情商也很强,贾府上上下下都夸她为人处事极佳。可偏偏这样一个玲珑剔透的人物,哪怕是有"金玉良缘"的传言,对于贾宝玉来说却是木石前盟,薛宝钗从未能走进贾宝玉的心里。而黛玉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叹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表现出对女子"三从四德"和"夫权"思想的不屑一顾;她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这也是对女子贞操观和正统爱情观的大胆反叛,这些都是和宝玉心灵相通的。</h1> <h1> 《芙蓉女儿诔》是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祭奠丫鬟晴雯时所用的一篇祭文,也是《红楼梦》所有诗文词赋中最长的一篇。宝玉不但冒险到下人住处探视晴雯之病,还以群花之蕊、冰鲛之毅、沁芳之泉、枫露之茗,于夜静无人之时致祭晴雯,并写下情意深长的长篇诔文,为她的抱屈夭亡而鸣不平。</h1><h1>&nbsp;</h1><h1> 宝玉对黛玉说:"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主张"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问"。立意突破传统诔文感情拘谨、形式陈腐的局限,进行全新的创造:"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他认为用这种独特的致祭方式,"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林黛玉不仅没有反对,还就这篇诔提出了修改意见: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子说不出想不出罢了。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但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说着,又接连说了一二十句"不敢"。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故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如此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惬怀的。"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为一个奴才、丫头做此一篇宏文,还几经商榷修改,写作态度上完全超逸出社会规范对个人角色的期待,却符合宝玉、黛玉一贯之为人。</h1> <h1> 最重要的是,宝黛两人在相处中,渐为知己。"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这种人生的际遇,是可遇不可求的。相逢莫过于相识,相识莫过于相知、知己,得之是命,惜之为福。<br /><br /></h1><h1> 宝玉四周的美女花团锦蔟,他却只衷情于黛玉,他爱她,因为她是他人生相知相投的伴侣,对功名仕途,世嗣昌隆,他们有一致的思想基础。大观园里的所有人,除了黛玉,都在劝宝玉考取功名,往仕途经济上发展。但在宝黛两人看来,不过"混账话"而已。两人平常说的话"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要恳切"。正因为如此,莫要说在贾府,就是在整个社会上,他们被视为离经叛道,不肖种种。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无比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升华到精神上难舍难分的相爱境地。就如林黛玉所感叹的那样:"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h1> <h1>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史湘云跟随贾宝玉一起来到怡红院,湘云劝他"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引起宝玉极大反感。袭人说:"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咳的一声拿腿就走了。"并说:"幸而是宝姑娘,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接着便大赞宝钗。宝玉听不下去了,说道:"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早和他生分了。"谁知宝玉和湘云、袭人的上面谈话,林黛玉全都听见了。</h1> <h1> 书中说,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h1> <h1> 在《红楼梦》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宝黛的爱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也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林黛玉的用情之深。此回中,贾宝玉因为挨他父亲的狠命鞭挞而伤痕累累,林黛玉痛惜不已,"两个眼睛肿得像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贾宝玉深受感动,悄悄让晴雯送两条旧手帕子。书中写道: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余意绵缠,令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笔,写下了题帕诗三首。</h1> <h1> 自此,黛玉一直以来的委屈、不安和忧心便化作为相思的泪水,题在两块旧帕上。题帕诗之意已经很明显的,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情感已经上升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酬答知己,为了还情,她做诗帕已经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直接写出了"暗洒闲抛却为谁?"为了贾宝玉,林黛玉可以不惜自己,如果眼泪能缓解宝玉身上的伤痛,那么她宁愿流尽所有的眼泪;如果眼泪能够传递自己的相思,那么,自己情愿有永远留不完的泪水。在林黛玉内心里,她已经把湘妃自比,将贾宝玉视同丈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情已经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觉醒深重,二玉终于一条心了。</h1> <h1> 叶嘉莹先生曾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人知相知,贵相知心。不是只是"墙头马上遥相顾"那种只是外表上形色、肉欲的爱情,而是真正发自心灵的感情。宝黛之间的爱情,打破了历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不似崔莺莺和张生,不似杜丽娘和柳梦梅,远远地超越了形色肉欲和功名利禄,是纯粹的互相关心、互相吸引的知己之爱。黛玉去世,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最终应了最初他所说的誓言,"你死了我出家去"。正如《呼啸山庄》里面所说"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什么样,对我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是一个狐魂野鬼"。</h1> <h1>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情痴宝黛之间的痴情,彼此的吸引力并不止于爱情,更有一份知心知意的认同感与肯定。在薄凉的世界中,心冷的时候,只有遇见了对方,与对方在一起,才能够让心灵再一次的温暖如春。爱情只有两个人才能体会酸甜苦辣,然而剩下一半的爱情却是永久的痛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虽然都很期待圆满,但人生总是几何形的,不规则的多,统一画圆的少,人生之苦,莫过于此。</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