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1, 1, 1);"> </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愁。</b></p><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的老家在浙江省诸暨市同山镇唐仁村,为寿氏大村。我的一位朋友张雪域先生(现已退休),原在诸暨市民政局地名办工作,他在20多年前曾对我说:"诸暨出南门,以村为单位,要算你们唐仁村最大了"。一席普通的话语,道出了寿氏望族的兴旺发达。唐仁村,民风淳朴,村后靠山,前有溪水长流,归入布谷湖,风景秀美。且交通便捷,大道通衢,村口公路直达县城市区,乃至省城,及全国各地。</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寿姓,在百家姓中只属少数人氏。但在同山镇姓寿有10多个自然村,隔壁青山乡也有姓寿人家,及江藻镇的墨一、墨二、墨三等姓寿的村落,祖上均由我村迁徙发展至今,旧式拜太公等礼数,他们均要到我村的祠堂来拜太公及做族谱,子孙繁衍,代有人才辈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收藏家寿崇德先生,就出生在唐仁村。</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距我村一里许叫边村,传说寿、边祖上是河南。当年河南涨大水,灾荒时寿、边族祖沿途南下逃荒。寿氏族祖赶着一个公猪,边氏族祖牵着一只猢狲,沿途南徙谋生到同山宝地,繁衍发展至今。这个传说,代代相传,但无从查考是哪年哪月及距今几代人了(或许在县誌有据可查)。从唐仁、边村的房屋建筑来看,起码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房屋木门花窗,高墙马头,粉墙黛瓦,系徽派建筑。据老辈们传说,房子由东阳师傅建造的。我们幼年时,有时同边村小朋友斗嘴,我们骂他们边猢狲,他们叫我们寿公猪,这也是戏称了。</b></h1><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宋-叶绍翁在巜游园不值》中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唐仁村虽偏隅山区,但遇春消息,红杏依然秀。</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秋艳。不是春光,胜似春光。</b></h1><p><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古村,一处一景致,一景一故事。</b><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村中的路叫街路,二侧都是村民的住宅。路中间由约60x100公分的青石板铺就,周围铺以鹅卵石,先祖们对这种路的设置,经得起年代的磨练,夏天不发烫,雨天不积水,下雨天不会成糊浆状,不打滑,天一晴干燥也快。这条路,从村头到村尾,前后接壤邻村,有二里路长,可见先辈们的匠心独运。街路的现状,述说着唐仁古村昔日的繁华。</b></p><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先辈的真容,俗称太公、太婆的遗像。每逢佳节,真容会挂在祠堂,及每个房族会挂在大间厅堂的公共场所,并供以祭品。房族中的族长,会领衔同房族的族人,共同祭拜。这个风俗,实质是一个"孝"字文化的传承,以教育后人勿忘先祖,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现在的边村祠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闻名遐迩。其实我村的寿氏宗祠,比边村祠堂考究得多,惜部分建筑毁于文革,不能完整地保护原貌。文革时,时代需要新的表达方式,造反派思想激进,把戏台拆除改造成大会堂,前面画一个毛主席去安源像,这在当时是十分流行的。同时也拆掉了二侧进户门上的二个钟鼓楼的上半部分和祠堂前的石牌坊。拆掉古建筑,等于拆掉了古文化。因为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今天我要说的是唐仁祠堂比边村祠堂考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佐证:1. 唐仁祠堂的戏台是鸡笼顶,工匠的做工,比边村祠堂考究。 2. 唐仁祠堂的大厅和后厅均比边村祠堂大。 3. 唐仁祠堂全部釆用石柱,边村祠堂后厅是木柱。 4. 唐仁祠堂附属用房多(厢房)。 5. 唐仁祠堂前有石牌坊,前面是操场(现为篮球场)。边村祠堂前面是稻田,周围场地局促,且没有石牌坊。 6.唐仁祠堂左侧和后面是祠堂山(小丘坡),有三人合围的10多棵樟树包围,从外面看,藏而不露。边村祠堂没有,等等。</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祠堂内,我们年幼时曾见过挂有许多牌匾。</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匾额,是会说话的文物,它里面包涵着人物、职衔、名称、年庚及匾额自身的做工等多种信息。匾额书法精湛、笔力遒劲,非文化人不能为之。一块匾额就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段值得记忆的历史。这些匾额,默默地深蕴着厚重的历史,书写着岁月的沧桑,展示着先贤们的辉煌功绩,光耀袓宗,教育后代。它,庇荫着子孙的繁衍昌盛,激励和启示后人奋发向上,再创辉煌,惜匾额大多毁于文革破四旧时。当时有"父子登科"、"朝元"匾等10多块。其中"朝元"匾是全国罕见的科举时代的产物,主人是绍兴三味书屋主人寿镜吾先生的次子寿鹏飞,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里跟寿鹏飞一起念书长达二年。这块匾,几经文物贩子转手,前几年展览于绍兴市稽山公园,由诸暨文物爱好者,石裕堂先生创办的"越艺馆"内。2017年7月起,该"越艺馆"迁址诸暨国际商贸城东门市场三楼。石裕堂先生我认识多年,关于"朝元"匾的来拢去脉他都给我说过。他当时买下化费一万元,是原在诸暨西子故里由同山人开的古玩店老板这里买的,该老板也将该匾的来路和去向,给我讲起过这件事。</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关于“朝元”匾,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执政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七十大寿,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和选拔人才,清政府决定举行一次全国会考。一时,举国上下为之轰动,文人学士更是一片欢腾。</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是年,鲁迅先生的恩师、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他的次子寿鹏飞,早在光绪十六年(1891年)即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即在杭州由禀生考取了癸卯科浙江优贡,自以火候已足,即向父亲禀报,要趁热打铁向仕途的最高峰冲刺,但遭到父亲寿镜吾先生的坚决反对。后在母亲的支持下,寿鹏飞逃出家门赴京赶考,终因功夫不负有心人,荣获“甲辰科朝考一等第一名,为寿氏家族增添了至高无上的荣耀。</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状元归来马蹄香”。寿鹏飞回家后,城内城外为之轰动,街头巷尾谈论热情,庆贺人群接踵而至。寿家更是张灯结彩,亲朋好友弹冠相亲。</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状元”与“朝元”的区别:</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元”,是古代科举时代的产物,“元”指的是最好的第一名。乡试第一者称解元,会试第一者称会元,殿试第一者为状元。乡试、会试、殿试都得到第一名,即汇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人,称为“三元及第”。</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寿鹏飞先生的这块匾额为“朝元”,“朝元”是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特设的荣誉,故自古至今,唯此一次。物以稀为贵,足见“朝元”匾的弥足珍贵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3> </h3>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祠堂内三进深,庭院深深几许,却深蕴着人间沧桑和昔日的繁华。</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祠堂内,有无数只牛腿(学名叫雀替、雀梯)。雀替造型精美别致,漏空雕成,款款匠心,步步精制,皆有掌故传说。另外斗拱、月梁、翘檐等比比皆是画梁雕栋,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工匠们的聪明睿智。</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雀替,是中国特有的古建筑特色构件之一,充分反映中国五千年文化之精粹,是先民、工匠们聪明睿智的高度体现。雀替宋代称"角替",清代称"雀替",又称"插角",或"托木"。指安装于梁枋下与立柱相交的构件,以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的角度之倾斜。另外,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在古建筑中常能看到。木建筑的叫木雀替,石建筑的叫石雀替,如石牌坊有石雀替等。</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瓦当,俗称瓦头,是我国古建筑中用于椽头的一种小小的建筑装饰构件,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小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这种古建筑的装饰美,只有中国人能读懂、看懂,在中国辽阔大地的古建筑中,随处可见。</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瓦当起源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就有使用。其作用是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的侵蚀,主要作用于防水、排水并保护木件的屋𣕧部分,既便于屋顶排水,起到保护椽头不受腐蚀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扇形等,刻有文字和各种样式的图案,寓意吉祥,美观大方。</b></h1><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村中的老宅,有很多个漏花石窗,造型雕刻精美别致,多为旧时富裕人家的建筑,起到防盗和装饰美观之用。随着岁月沧桑的流逝,沉淀出古朴典雅的昔日之繁华,也由衷地赞叹古人精湛的工匠精神。</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山水育人,文化润心。祠堂的右前侧10米处,是"大书房",由二层楼的10多间房屋组成。大书房前半部分建筑建在池塘上,前有罗马柱的栏杆走廊,后屋天井中央有一人合围的桂花树。大书房之名,古今沿用,实为古之私塾。是村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发源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有好多人才在这里孵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村口有魁星阁凉亭,人们习惯叫仙师殿凉亭,建于清末,现为诸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亭保护完好,10多年前也进行了维修。原文化局的文物科科长方志良老师我认识,他说当时维修时,由他经手有维修费下拨。凉亭前后门贯串,门楣上均有题字,一面是"玉韫山辉",一面是"珠怀川眉",惜均没有落款和记年。字写得很好,笔力遒劲,但书家是谁,无从查考,不知是何位名家或乡贤所书。"珠怀川眉"匾石日久风化,有残破,维修时由本村寿松奎老师重写补上,照样精彩,寿氏书家后继有人矣!</b></h1><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前年曾有剧组来我村拍摄电视剧。</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唐仁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耕读传家代代相传,人才辈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收藏家寿崇德先生,于1927年8月20日出生在唐仁村。寿崇德先生于2015年4月15日19时在杭州驾鹤西去,享年89岁。他生前曾任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教育研究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会长、浙江省美协理事、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黄宾虹研究会会员、潘天寿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收藏家协会顾问、建德严州师范副校长等职。寿崇德先生多次放弃调入杭州工作的机会,默默无闻地在建德梅城小镇平静生活了42个春秋。他崇尚道德,淡泊名利,潜心育桃李,终身献于美术教育事业,1979年12月26日,寿崇德先生被授予全国第一个特级美术教师的殊荣。他长期在严州师范任教,直至退休,晚年定居杭州。他在艺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卓有成就,诸暨市人民政府和建德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他在艺术上作出的贡献,故在该二市分别设立了"寿崇德艺术馆"和"寿崇徳美术馆",以资纪念和教育后代,弘扬艺术文化。</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村老干部、乡贤寿长林先生,藏有摄于民国时期的老照片,2008年3月30日赠我一张,传此供大家欣赏。前年中央电视台4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在诸暨拍摄四个专题:"同山烧酒、枫桥香榧、山下湖珍珠、西子故里"。其中"同山烧酒"的专题是在我村拍摄的。村中民风淳朴,农家好客,一旦有客造访,小布衫里脱出。时令水果和同山烧酒,家家具备,有兴趣的朋友可游览和造访唐仁、边村祠堂,同山烧(酒)让你一醉方休,乐耶!到了同山,酒客不品尝同山烧(酒),等于没有到过同山宝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同山烧酒(高粱酒)的制作,代代相传,不知沿习了多少年代,前年曾被省有关部门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18年,唐仁村新诞生了一个“越荘酒坊”,以釀造优质高粱酒,酒质清香醇厚,受到镇、市,省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目前该酒坊供、销二旺,生意兴隆,自然而然地也成了大家参观、买酒的网红点。</b></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本村还是水果之乡,一年四季水果接蹱而至。</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春艳。</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夏云。</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秋爽。</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冬韵。</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 黄昏的老家,炊烟随意舒展盘旋,是一幅人间美好的画卷。</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炊烟袅袅是老家升起的云彩、炊烟是柴草燃成的幽魂、炊烟是乡亲们的时钟、炊烟是农人归家的号令、炊烟是母亲们的劳作、炊烟是饭菜飘香的味道、炊烟是老家生生不息的希望,时时都在繁衍着旺盛的生命。</b></h1><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踏遍千山万山,还是家乡最美。</b></p><p><br></p><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谢谢观看!</i></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i> 文字、设计、编辑、制作:寿仁国(寿楚)。</i></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侵则删。</i></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