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 为旅游而存在

五洲留痕

一位资深外交官撰文写到:“突尼斯可以说是一个专门为旅游而存在的国度”。 突尼斯共和国地处非洲北端,西与阿尔及利亚为邻,东南与利比亚接壤,北面隔着地中海的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相望。面积约16.2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山东省),人口1000余万。 这是一个有着多种属性的国家。既是非洲国家,也是阿拉伯国家,更是个地中海国家。她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遗产,多姿多彩的文化。更是拥有旖旎的风光:金黄的沙滩,清澈的海水,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盛开的鲜花,宁静的小镇,诱人的沙漠。 这是一个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国家。柏柏尔人、腓尼基人、古罗马、阿拉伯、奥斯曼、法兰西等多种文明在这里延续。 腓尼基人留下了扼守突尼斯海的迦太基城。 奥斯曼帝国留下了突尼斯特有的饮食文化。 罗马人留下了斗兽场、竞技场、浴场。 还有伊斯兰圣城、马赛克…… 3S的国度。Sahara(撒哈拉),Sea(大海),Sun(阳光)。 从开罗飞到突尼斯市约需3个多小时。突尼斯对持中国护照的5人以上的团体实行免签。入境突尼斯相当方便。 从突尼斯市的迦太基国际机场前往景点的路上,很明显的感觉到这里的天蓝了、绿多了、人少了,环境比开罗好了许多。 进入突尼斯的第一个景点就是迦太基(Carthage)遗址公园,197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迦太基城,公元前814年由腓尼基人兴建,比罗马城早了61年。是第一个城市国家。位于突尼斯北部地中海边,距首都突尼斯市18公里。 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现今黎巴嫩地区的腓尼基人的国王为谋财而杀害了其妹夫,国王的妹妹狄多·艾莉莎为了逃避迫害而带领自己的臣民扬帆出海,寻找谋生的新天地。抵达现在的突尼斯附近后,艾莉莎恳求当地的柏柏尔人首领赐给她一块用一张牛皮所能包住的土地,首领爽快地答应了。艾莉莎运用自己的智慧,将牛皮剪成细条连接起来,围住了整个比尔萨(Byrsa)山丘(即现今的圣路易大教堂所在地)。并以此为中心建起了一座城市,将它命名为“迦太基”,在腓尼基语中意为“新的城市”。 圣路易大教堂所在地~比尔萨山。 迦太基全城占地315公顷,当年的城墙周长34公里,高12米,宽达8米。城市最古老的部分,即迦太基城的中心,坐落在突尼斯湾中心的一个半岛上、比尔萨山下。根据考古发现,曾经筑有宫殿、神庙、别墅、浴室、剧场、竞技场、跑马场、港口等。 从公元前6世纪起,迦太基发展成为覆盖地中海沿岸大部分地区的贸易帝国,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势力强大,疆土辽阔,繁荣富庶,盛甲一方,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政治、商业和农业中心之一。 公元前264年起,迦太基和罗马帝国间曾爆发三次战争,前146年,迦太基战败,都城被古罗马人烧毁。数十年后,罗马人在废墟上建起了仅次于罗马城的第二大城市,人口曾达到60万。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主要是罗马时期的建筑。 上图中蓝色为当年迦太基的势力范围。 这是比尔萨山上保留的最古老的迦太基遗迹“腓尼基人家”。 安东尼浴室。建造于公元2世纪,是当时罗马帝国势力范围内的第三大规模的浴场。热爱洗澡的罗马人从60公里之外的山上开始建造扎格旺引水渠道,一直将清泉输送到地中海边的这座浴场。这个浴场的地下部分可以参观,这里是奴隶们烧水、加温等的场所,地上则有二层结构的豪华浴池,包括更衣室、按摩室、游泳池等,男女贵族的享乐场所。 站在比尔萨山上,俯瞰着大海和港口,思想穿越时空,产生无穷遐想。 整个迦太基遗址公园其实由将近10个部分组成,全部游览需要很多时间,其中,比尔萨山和安东尼浴室是必到的。 北非的蓝与白~蓝白小镇西迪布赛。 淋着地中海上空飘落的雨珠,我们踏进了海边山坡上的蓝白世界。 没错,这不是希腊,而是北非。 这里,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外墙都是白色的,门、窗、立柱、框架无一不是蓝色,一如地中海的蓝。 稍微多走几步,离开游客最多的主街,小镇有着许多静谧的石块筑就的小巷,弯曲起伏,拐过一个弯肯定会有一个新的惊喜,因为小镇没有重复的设计。在合适的季节,怒放的三角梅会将整个镇子装点得异常美艳! 蓝白小镇,没有一扇式样重复的门,看不尽拍不完。 游客必定光临的三家店:草席咖啡馆,百年咖啡店,三叉戟餐厅。 草席咖啡馆位于小镇制高点,以它为主角的图片是突尼斯各门户网站的头帖,世界主流旅游媒体也屡见其经典照片。 百年咖啡店正在小镇的中心,水烟、薄荷茶、咖啡迷倒了无数的客人。 那家餐厅相当精致而豪华,漂亮的观景餐桌,洁白的桌布,锃亮的餐具,且不论美味佳肴可口,坐下即是享受了。建议自由行的朋友、有空闲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机会。 比较靠谱的说法,全球有三座蓝白小镇: 希腊的圣托里尼岛的伊亚, 印度的焦达普尔, 突尼斯的西迪布赛。 其实,在地中海地区,很多国家的小城小镇主色调都是蓝与白,与当地的气候、文化密切相关。 近年很热门的摩洛哥的小山城舍夫沙万,被称为“蓝色小城”,那里的蓝色比重更大些。 在草席咖啡馆,点上一杯卡布基诺,抑或突尼斯浓咖啡、薄荷茶、松仁红茶……观赏着海水的蔚蓝与房屋的洁白映衬,望着天穹中射下的光芒,光影变幻,宁静致远,面朝大海,冬暖茶香! 来到这里,千万记得做这三件事: 品突尼斯咖啡,欣赏地中海风光, 品尝街头小店的炸面圈,体验味觉, 在草席咖啡馆发呆,喝杯薄荷茶,试吸几口阿拉伯水烟。 1月25日上午飞抵突尼斯市后,从机场就直接去了海边的宾馆。运气不错,房间都已清理完毕,可以入住了。在餐厅自助式午餐后还能稍事休息,然后前往景点游览。傍晚时分返回宾馆。 第二天(26号)早晨,舒适的大巴载着我们前往圣城凯鲁万。那里在突尼斯市南部155公里处,现为突尼斯第四大城市。 公元670年,阿拉伯军队出现在这片辽阔的原野上,其首领就是赫赫有名的阿拉伯大将军奥克巴·本·纳菲厄。他以安拉使者穆罕默德弟子的名义,下令在这里“建造一座可支持伊斯兰教直至世界末日的堡垒”,这,就是凯鲁万城的成因。 阿拉伯人,血液里流淌着游牧民族的基因,他们不擅航海,将城堡建在沙漠边缘,即可以对付从沿海进犯的拜占庭人,也可对付当地柏柏尔人的反抗。 公元800~909年,阿格拉比德王朝定都于此,凯鲁万城因而名声大振。成为北非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地位仅次于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 现在,除了奥克巴大清真寺,这个城里还有80余座清真寺,百余处陵墓,数十座蓄水池,街巷曲折,店铺林立。 凯鲁万的游客中心,高墙壁上镶嵌着《世界文化遗产》的铭牌。登上楼顶平台是观看阿格拉比特蓄水池的最佳地点。 这样的蓄水池,以当代人的目光审视并没有多少惊奇元素。可是在一千多年前,在十分缺水的凯鲁万,修建如此规模的巨大蓄水池,将远处的水用渡槽引来,先小池沉淀,再大池使用,不能不说是个伟大的工程。 这是“三根胡须清真寺”,也译为布拉达布列亚清真寺,也即西迪·撒哈卜(Sidi Sahbe)陵墓。 西迪·撒哈卜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追随者、密友和理发师,他从麦加带回了大量珍贵的伊斯兰经文,并且还珍藏了穆罕默德的三根胡须。这位圣人去世后,当地人为他修建了这个陵墓,保存着他的灵柩,也保存着三根胡须,接受信徒的拜谒。 这个清真寺以陵墓为中心,以瓷砖做装饰,非常漂亮。 上图:陵墓外面连廊处的圣水罐。 下图:西迪·撒哈卜的灵柩。非教徒不得进入。 奥克巴清真寺,又称为“大清真寺”。 人们来到凯鲁万,几乎都是为了这个大清真寺。它是北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因此很多书本、文稿中将它列为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我认为不妥,应该是那个年代的世界四大清真寺之一。因为落成于1993年的摩洛哥哈桑二世清真寺是西北非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大清真寺,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而且是对非穆斯林开放的著名清真寺。 奥克巴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设计布局精妙,营造出庄严、肃穆、圣洁的氛围。 高高的尖塔耸入云霄,高大的柱廊环绕广场,巨大的广场暗藏玄机:四周向中央倾斜,中央有个结构复杂的水窖口,可将流水加以过滤,地下建有蓄水池。因为凯鲁万地区缺水,而教徒在做礼拜前要洗净手足的。 在广场上还有一个日晷,古代钟表,指示着时间,即光影线对每天5次礼拜时间的标志重合时,全城最高的清真寺钟楼就会向整座城市发出召唤。 正是因为拥有奥克巴清真寺,凯鲁万才成为伊斯兰四大圣地之一。 突尼斯的穆斯林坚信,到奥克巴朝觐7次等于去了麦加一次。而一生中亲自去麦加朝觐一次是伊斯兰教信徒的必须。 前文写到,公元7世纪,不断兴盛的阿拉伯帝国征服了突尼斯的柏柏尔人,兴建了凯鲁万城。同时,将阿拉伯文化带到了这里,通过伊斯兰教同化了柏柏尔人,创造了一段在突尼斯历史上充满神奇和英雄传说的历史。 祈祷大厅(礼拜堂)不允许非穆斯林进入。可以观看到几百根柱子、几百条地毯。 中午在凯鲁万市区一家外表平凡内饰华丽的阿拉伯豪宅(餐厅)品尝北非佳肴“库斯古斯”。说实话,吃饭是为了饱腹,必须吃,就当地餐的口味而言,同胞们是没有几个会喜好的。 而这个餐厅,装饰之豪华、考究吸引了每个东方人的眼球。而不小的主餐厅里,当时有2个中国团队就餐,从开始到结束,只看到一个老年男服务生在忙碌着。 午餐后,前往托泽尔。开车需3个多小时,加上中途休息,家乐福超市购物的时间,直到晚上7点20才到达宾馆。 库斯古斯(Couscous)是北非地区的一款大菜,是主人招待贵宾的经典佳肴。 乍看像是“小米盖浇饭”,其实不然。其主要原料是粗麦粒(硬麦粉)、蔬菜、肉类。 粗麦粒,是将大麦、小麦磨成的面粉,再加工成小米粒大小的颗粒。在民间,这是一个手工过程,工序很多的。然后是焖蒸数小时。 蔬菜,主要是胡罗卜、土豆、南瓜、西葫芦、豆子等,以茎块类为主。 肉类,选用牛肉、鸡肉、羊肉等。 将蔬菜和肉类置另锅蒸,其间加入洋葱末、香菜末……及各种复杂的调料、香料。 最后,将蒸熟透的麦粒盛入大盘内,铺上肉块、蔬菜,再淋上煲好的肉菜汤汁。就可以吃啦!当地人用手抓,外地人只好用勺子帮忙了。 这张照片选用摩洛哥的。因我对此已不感新奇而当时未拍。 托泽尔,突尼斯西部城镇,距离突尼斯市大约400多公里了。一直往东到地中海边的加贝斯市有176公里。 为什么长途跋涉去到托泽尔?因为这里有绿洲,有盐湖,要走近撒哈拉。 托泽尔地区有许多盐质洼地和棕榈树林,更是著名的椰枣故乡,撒哈拉的绿洲。 托泽尔城市不大,基本上是土黄色的2~3层楼的房屋,外墙用砖头拼砌成不同的花纹,这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遮阳和散热,是当地建筑的特色。 小城边上有一片宾馆区,几家酒店可比城区建筑漂亮多了,内部也很整洁,餐饮也不错。 在托泽尔,有一个“星球大战拍摄基地”的自费旅游项目,来回约需2个小时,每人90$。团里好像没有影迷,这个项目也是无人问津了。 因此,27号(家乡的年卅十)这一天很悠闲。上午10点在宾馆院子里乘坐四驱吉普车前往歇比克绿洲。 单程约50公里的路途两旁都是荒凉的沙丘和盐碱地,路的尽头是突兀的山崖,绿洲就在那里。 在黄沙连绵的浩瀚沙漠戈壁之中,远远地冒出了一片浓浓的绿,等你走进后,绿荫遮日,流水潺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歇比卡绿洲正是这样一处黄沙世界中的世外桃源。因此,我们要乘坐四驱吉普来回奔驰上百公里,为了这块绿洲。 山羊,歇比卡绿洲的标志。当初这个山崖下有一个柏柏尔人居住的小村庄,1969年,一场罕见的大雨袭击了这一地区,顺坡而下的山洪摧毁了这个村落。 如今,我穿过仅剩残垣的村子登上高崖回望废墟时,还在琢磨着那场大雨,不可思议。如果你亲自站在这里,你也会这样思想的。 这是沙漠戈壁吗? 如果是在50摄氏度的夏季,你穿过滚烫的沙漠荒地,挥汗登高而疲惫不堪时,眼前身边突然出现了这样山、水、绿,一定会想是否大脑缺氧而出现幻觉了。 真是个自然界的奇迹。真正的山泉甘露。水,珍贵的沙漠泉水滋养着这片椰枣林,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 中午时分,我以绿洲照片为背景,发了一张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向家乡亲朋好友拜年!北京时间正是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那一刻。 从托泽尔到杜兹。 大巴要行驶2个小时。大部分时间在穿越盐湖。 地球上的三大盐湖: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湖,中国青海的茶卡盐湖和这里,突尼斯的吉利特盐湖。 吉利特盐湖长160公里,宽22公里。盐层可厚达20多米。周边荒无人烟,只有一个采盐工厂,据说厂里有2个中国人。这里生产工业用盐。 沙漠玫瑰,一种纯天然的奇石,外形酷似玫瑰又生长在沙漠中而得此美名。其逼真开放的玫瑰花石瓣是细沙在几千万年甚至几万万年的轮回中风化而成的。它没有叶、没有刺,也不散发香味,只是默默地开放在戈壁滩中,永不枯萎,永不凋零。 这艘已经破烂的小船,象极了茶卡盐湖的那条广告小船,只是这里的盐湖水面更少、更浅、更零星。因为这里是沙漠盐湖,蒸发量太大了。 穿越盐湖的公路车辆稀少,这条路原先是为运送奴隶而修建的,现在则成为突尼斯游览观光的重要通道了。 茶卡盐湖游客如织,盐湖邻近的城镇因此而发达起来,昔日的盐厂早已停工,转产为旅游景区了。而这里,除了旅游团本身,几乎就没有其他人了,就是停车的观光点的简单屋蓬也无人值守,连天上的鸟儿也不飞过来。要是多几分水面就完美了。 这幅摘自网络的照片影响了无数人。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传奇女作家三毛最情深的话语之一。 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从此写出了一系列风靡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温柔、变幻、脾气,淋漓尽致展现在大家面前。 永远的三毛。 撒哈拉,地球人一生50个必去之地之一。 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总面积约9百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2%,可以装下整个美国本土。是世界上阳光最多面积最大的沙漠,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 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在撒哈拉沙漠边缘生活。现在还有大约200多万人生活在撒哈拉范围内,主要分布在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其次在其他国家,包括柏柏尔人、撒哈威人、摩尔人、图阿雷格人、努比亚人等多个民族。 杜兹(Douz),突尼斯南部最靠近沙漠的一个绿洲,被视为撒哈拉的门户。想在突尼斯亲近撒哈拉,只有杜兹这扇门。如果有时间,应该从杜兹往南进到吉兰堡,那里的沙丘,那里的沙漠帐篷酒店,更撒哈拉。 杜兹这里的人们仍保留着其祖先饲养单峰驼的习惯。单峰驼又称为阿拉伯骆驼,生长在亚洲西部及北非,目前全球约有1300万头单峰骆驼被驯养。 我国沙漠地区的双峰骆驼比单峰骆驼更健壮更结实,也更能吃苦耐劳。但是,单峰骆驼比双峰驼高,跑得更快,在有人驾驭时可以长时间维持在每小时13公里的速度。 在杜兹,可骑单峰驼进行撒哈拉远征,可驾四轮驱动吉普勇闯沙漠,也可度过篝火之夜、送晚霞、迎日出。每年12月的雨季来临时,这里会举行规模盛大的“撒哈拉联欢节”。 撒哈拉的沙是著名的“面粉沙”,无孔不入。在有风的时候,扬沙薄雾是一大奇观,足迹、蹄印、车辙不多时便可消失。“一夜大风、沙丘移位”。 在阳光照耀下,沙漠美丽的纹路如同波浪般迷人。走进沙漠,完全迷失在那幻梦之中。 那天,从托泽尔出发,经过杜兹,在暮色降临时抵达马特马他(Matmat)。 柏柏尔人曾经是突尼斯的原住民,被阿拉伯人打散后逃往各处,有的来到了撒哈拉边缘的沙丘地区,他们面对沙漠常年的高温和飞舞的黄沙,辛勤劳作,艰难地繁衍生息。他们在山丘里先挖大坑,再掏四壁,形成单层或上下二层的洞穴为居室,冬暖夏凉,既避免了阳光直射又适应当地气候,还无需建筑材料。洞穴居室有散在的,也有连续集中形成地下村落的。像极了我国陕北黄土高坡的窑洞。 入乡随俗,我们住进了当地最好的洞穴酒店。 其实,这是一家“洞穴式”宾馆。有几个椭圆形院落串联着,每个院子四周三层楼的客房,没有电梯,院子里可以望天空。只有客房修建成洞穴模样,卧榻是砖砌的,除了床铺,室内几乎空无一物。卫生间是有的,还可淋浴,唯水量偏小水温不高。 这个洞穴酒店的条件、设施及入住的感受较土耳其卡帕多奇亚(洞穴酒店)差多了。但是,在这个地区,如果建起一栋现代建筑,那就太不协调了。 只有大堂才有wifi。 这就叫做“洞房”。 突尼斯时间的“年夜饭”。这个时候,我国日历已经翻到了2017·丁酉·鸡年的正月初一。 在这家洞穴酒店的餐厅里,当地风格的自助餐畅食。原本打算支出部分费用,请厨房再加工几个中式或西式菜肴,团队聚在一起过年。待看了环境、菜品后只好打消了主意。试想啊,就算大厨同意加班,牛肉、羊肉、鸡这三大食材他又能烹调出什么美味佳肴呢? 请看食盆,食品真还不少,面包、披萨、米饭,牛肉块羊肉丸鸡大腿,生菜蔬菜不缺,还有甜品水果。关键那玻璃杯中物,那可是枝生老友万里迢迢从家中带来的中国名酒!为避人耳目而灌装在矿泉水瓶中,冒充白水!一是外国餐厅从无自带酒水一说,二是穆斯林民族禁止饮酒。但,我们可是过年啊。 进餐期间,突然冒出了一支吹打乐队,也算是为在座的华人助兴了。当然,要小费伺候。给与不给,均可。 洞穴宾馆的大门口。 迎着初生的太阳,我们又出发了。今天的目的地是先到埃尔杰姆,再到苏塞。 出宾馆几分钟就是一个观景台,供登高眺望这里褐石裸露、沟壑纵横的荒凉地貌,说是这里好似外星球的地表,因此,《星球大战》片中外星人厮杀战斗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为了推广吸引眼球的旅游卖点,不少国家都有“貌似月球表面”、“就像到了外星球表面”的地区。说实话,都是噱头。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说:“罗马帝国在非洲存在的标志和象征”。指的就是图中的埃尔·杰姆斗兽场。 埃尔·杰姆这个地方在凯鲁万的东南部,距离约几十公里。 从马特马他(又译迈特马泰)北上,先经过地中海边的加贝斯,再经过斯法克斯。这一路大巴行驶的几个小时期间,公路两旁全部是橄榄树林。据说突尼斯年产优质橄榄油20万吨,其中15万吨出口到西班牙等国,经转手贸易,有一部分会进入中国,但国人谁能晓得其中奥妙。在斯法克斯地区集中了突尼斯80%的橄榄油加工厂,约有1000多家。突尼斯人的生活中橄榄油是必不可少的。 杰姆这个小地方怎么会存在这样一座古建筑?据史料记载:公元3世纪,罗马人戈尔迪安出任罗马非洲行省总督,并曾一度在罗马帝位的爭夺中取胜而戴过短期的罗马皇冠。他酷爱竞技,于是在这块盛产橄榄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效仿罗马的斗兽场。由于这座斗兽场的影响,埃尔·杰姆一度成为罗马人在非洲仅次于迦太基的第二大城市。 这是世界三大斗兽场之一,而且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另外两座在意大利:罗马斗兽场和维罗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斗兽场。 1726年,斗兽场遭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毁坏。目前看到的是经过突尼斯政府在外国专家帮助下修复后的残留部分。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论规模,当然是罗马斗兽场最大,其四层结构可以容纳近8万名观众。 这座椭圆形的斗兽场高36米,三层看台可容纳近4万名观众。当爭斗激烈、满场欢呼时,那种场面该是惊心动魄的。 强大一时的古罗马人在地中海周边地区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迹,包括特别的斗兽场(竞技场),大大小小的古斗兽场在多个国家已看过的将达两位数了,埃尔杰姆斗兽场仍值得一看。它以其雄伟壮丽、气势恢弘、布局科学、构造完美、建筑精美而成为史诗般的古罗马典范。 现在,每年夏季,这个古代表演场还用于音乐节的演出。 斗兽场围墙高大,层层拱廊相连,构造典雅。 埃尔杰姆斗兽场保存较完好的特征之一就是场内地下室几乎保持了当年的模样并对游客开放。 地下室的面积接近表演场地大小,有一条宽约5米的主通道,两旁都是一间间有厚实墙体的长方形地窟,依稀可以看到水槽、料槽的痕迹,那个时候,这几十间地窟都是用来关押猛兽、奴隶(角斗士)的。地下通道四面都有出口,通向地面场地及看台。如今,主通道的顶部(即场地中央)覆盖了透光的钢筋+玻璃顶蓬,使地下室得到光照。 从黑漆漆的石梯下到斗兽场的“地下牢笼”,似乎可以感觉到当年被关押的角斗士们的无助与挣扎。 2017年1月28号,大年初一,我们这个团队在这个历经千年风吹雨打的场地中央留下这张合影。如今,人类早已进入文明世纪,中国人的脚步也已踏上地球的东西南北。 苏塞,“地中海的花园港”。 始建于公元前9世纪。现在的苏塞还保存着中世纪以来修建的城垣、宗教建筑、王公府弟、地下陵墓、民居等。 上面的照片摄自老城海边、购物中心(Groupement Artisanal)的屋顶咖啡馆。远处可见高高的里巴特男修道院(也是具有军事功能的城堡),近处是阿拉伯人聚居区的大清真寺。 这个咖啡馆本身也身价不凡,天台上装饰着漂亮的瓷砖,拱形门、窗很优雅,地理位置更是一流。 苏塞老城有城墙环绕,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450米,基本保存完好。 老城内就是著名的“老城麦地那”,即阿拉伯市场。198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塞老城,古老的伊斯兰式高塔。 在苏塞城的地下,有着古罗马人修建的墓穴,绵延5公里,共有2400个坑道。只是游客看不到。 埃尔坎大维游艇港(艾勒·甘塔乌依港)。是一个U字形的小型港湾,密集停泊着豪华游艇、仿古海盗船。蓝白两色的天、海、船构成了如画的风景。这里有不少游艇是可以出租的,单租、合租可以,坐在甲板上,驶出港口在地中海飘浮。 苏塞游艇港虽然小,但充满着异域风情,拥有温暖的气候,吸引着无数的欧美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2015年的6月26日,在距离港口并不太远的苏塞沙滩酒店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包括外国人在内有27人遇难。 在美丽的苏塞度假酒店住了一晚后,我的突尼斯游程即将结束了。 清晨,离开苏塞返回突尼斯市。 在行驶的大巴车上,望着远处的突尼斯市,留下几张照片。 【巴尔多国家博物馆】 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博物馆之一,位于突尼斯市。是历代皇宫所在地的一部分。博物馆部分有数十个展厅和长廊,以5个历史时期的划分展出藏品,即史前期、腓尼基时期、罗马时期、基督教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时期,还有希腊艺术品。 而这个博物馆的最大看点是其收藏的马赛克镶嵌画。 2015年3月18日,伪装成士兵的武装分子在这里袭击了游客,造成22人丧生,包括17名外国游客。博物馆大厅的纪念碑上刻着这些人的姓名和国藉。 这些马赛克镶嵌画是纯手工制作的,大的画幅面积达几十平方米。那时的人们是如此完美地阐释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感谢那个宁静的时代,用石头的历史年代创造的珍贵文物。 地中海地区无处不在的马赛克镶嵌画历经千年的风雨考验和人为破坏,仍然保持着艳丽的色彩,是因为是从山区采集天然的彩色石块,加工成小片小块后拼接而成。是“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 世界上最早的马赛克镶嵌画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埃及和巴比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逐渐为希腊、罗马等国普遍使用。到公元4世纪,拜占庭帝国的马赛克镶嵌画发展很快,随后传入西欧、北欧、中亚等地。 近些年在几个国家参观过当地的马赛克艺术作品,各有千秋,但巴尔多博物馆的马赛克镶嵌画的拥有量及丰富的故事内涵是独一无二的。 镇馆之宝《诗人与缪斯》。马赛克艺术家的巅峰之作,具有三维的立体感,而色彩又是如此艳丽。一定要在现场才有这种感觉,以照片来表达实在太勉强了。 短短5天4晚的突尼斯旅游结束了。途中曾与几个香港旅游团队相遇,他们都是一国深度游,安排10~12天。基本落脚点都相似,我们属于紧凑型的。 进入突尼斯就再也没有中餐可吃了。如同十几年前的摩洛哥,现今在突尼斯全境内工作、生活的中国人总共500多个,每逢过年才是大团圆的日子。 至此,去了北非的三个主要旅游国家:摩洛哥、埃及、突尼斯,美好的记忆将长留脑海。该往南走了,目的地:南非、津巴布韦、纳米比亚,更期待动物王国肯尼亚、坦桑尼亚…… 五洲留痕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