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篇--黄南苯教法会

RGB五棱镜

<h3>  苯教是流行于青藏高原的一种原始宗教,也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根基。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缘关系,苯教在其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吸收了西亚、南亚等地的宗教因素,同样也融入了藏传佛教的较多成分,因而成为有异于一般原始宗教的古老宗教。</h3> <h3>  黄南藏族自治州地处九曲黄河第一湾,这里山大谷深,是热贡文化的发源地。德烔活佛说,这一地区的苯教是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兴佛灭苯,西藏的苯教徒逃难至此才得以传播并留存下来。</h3> <h3>  2017年正月初六、初七在青海黄南州保安镇浪加村拍摄了苯教法会。从诵经、煨桑、分餐、虔姆几个侧重点进行了拍摄。</h3> <h3>  殿内挤满了信众,小伙子趴在窗户上听诵经。</h3> <h3>  长者向窗外望着</h3> <h3>  殿内诵经的信众,女人是不能进殿的。</h3> <h3>  勤劳的女人们从施主家把贡品背到寺里。</h3> <h3>  礼佛的人们排成了队。</h3> <h3>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后来的人只是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糍粑)等物,顺便献酒洒浆,跪拜叩首,添嘛呢箭杆。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h3> <h3>  接受长者的“圣水”,据说身上那个部位痛,喷上以后,就会药到病除。村民主动上来有序接“圣水”。</h3> <h3>  男孩们来到寺里,还会享受到财布施,每年给的钱不一样。女孩子是没有这个“待遇”的。</h3> <h3>  拿到布施喜悦的男孩。</h3> <h3>  男孩把钱交给了父亲。</h3> <h3>  村民们把施主和礼佛人们带来的食品、水果混合在一起,再分给大家。</h3> <h3>  女人穿上盛装,参加分餐仪式。</h3> <h3>  被挤在人缝里的“小家伙”儿也伸着手。</h3> <h3>  侧搂着孩子参与分餐。</h3> <h3>  白水炖羊肉,分给诵经和参加活动帮忙人们用餐。</h3> <h3>  法舞,藏语称“虔姆”,指舞者戴上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面具,在法器的节拍下直接演示佛教教义的舞蹈。这种法舞也称为佛教的“跳神”。</h3> <h3>  在法舞表演中,人们会注意到,狮和鹿的形象频频出现。这是有其含意的。狮子,在人们眼里是猛兽,但它被引入法舞中,是代表释迦佛的宝座而出现的,它在此象征着凶猛的野兽也能被佛驯化,并成为佛的护法,可见佛法无边,威力无穷;鹿,在民间是作为欲望强烈的动物,然而在佛教教义的感化下,它们却放弃了动物低级的欲念,升华为高尚的灵魂了,它们常伴在佛的身旁,皈依了佛门,也成为了佛的忠实护法······</h3> <h3>  苯教不单纯是一种宗教,它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有信仰的人时刻能够反省自己。</h3><h3> 这句话深深在烙在了我的心头。</h3><h3> 我们终日忙忙碌碌,到底为了什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