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坐在楼下的咖啡馆里蹭网,本来想去“大自在”继续蹭茶的,隔着橱窗发现茶席旁边坐了好多人,已经没有我的位置了。昨晚又是五粮液,又是茅台酒的阵仗,有些多;中午陪姨父喝了点红酒,也算调息到还魂酒的状态。此刻,看到一条微信有些共鸣,趁着今晚不喝酒的闲暇时间发条微信,凑满“黄一条”连续三年以来养成“每天一条”的好习惯。</h3> <h3>作者的思绪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拍摄的武侠片《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由张敏扮演的“赵敏”女扮男装首次出场,身骑白马蓦然回首微微含笑的那个镜头展开的思绪。我那个时候有一台松下高保真八磁头HIFI录像机,绝对的录像机顶级版本,带当时最先进的S端子,正好链接我当时刚买近万的飞利浦彩电,一根怪兽线S线价值450元,也买了不少录像带,其中一盘就是这部“魔教教主”。</h3> <h3>而张敏的这个镜头常常会同《东方不败》里一袭红衣的林青霞水中饮酒、《倩女幽魂》里王祖贤飞扬着发丝飘然远去、《东邪西毒》里张曼玉捻着花儿哀怨地俯在窗前这些经典镜头一起,辉映着已经远去的香港武侠电影的90年代。时光飞逝,对李连杰耍帅扮酷的招式早就没了感觉,倒是片中英气逼人的张敏,古灵精怪的小昭邱淑贞,以及初出茅庐的黎姿还是印象深刻,隔着大屏幕和20多年的时间,还是有那种让人生妒的美艳气质,反观中年状态的自己,肚腩肥厚,已经再不是当年那个懵懂与文静的粉嫩青年了(配图为90年代的自己)。</h3> <h3>尤其是张敏,算得上眉目如画的典型,在美女如云的当时独得一份大气,古装扮相甚是惊艳,英姿飒爽。她从武当山顶飞身远去,回眸丢给李连杰一句:“张无忌,你还欠我一件事”,倒还是此话当真,结果当时这部戏票房惨淡,制片方赔了钱,没钱拍下部,也就没了下文。张无忌欠“敏敏郡主”的那件事,一直到今天,也未曾兑现。</h3> <h3>和买借金庸、梁羽生、古龙、陈青云、卧龙生之类的武侠书看不同,那翻的残破的书本有无限丰富的意像空间,而一部演砸了的电影,则就是彻底的败坏,甚至有内心作呕的感觉。当年坐在录像厅里看港片,一是看武侠,二是枪战片,从不看爱情片的自己一晚打瞌睡,睡过了头,居然看到了福建人午夜场放的三级片,睡眼惺忪,放眼周边一双双成年男人异样的眼神,吓得赶紧跑了出来。</h3> <h3> “江山美人,快意恩仇”,源自古典中国的朦胧武侠幻想,正是借着90年代香港电影的武侠片风潮,这层幻想才得以具象化,于是“沧海一声笑”,在东方影像世界里生出一个江湖来,现实世界中难以寻觅的超脱和畅快,这才有了寄托之地,而美出各自风格的佳人们,是这个江湖梦里最温柔的部分。</h3> <h3>东方不败的凛冽,聂小倩的飘渺,金镶玉的娇俏,紫霞仙子的灵动,白蛇的妩媚和青蛇的天真……随便在脑海里揪出几个片段,都是难以复制的经典。于是,我们也再看不到林青霞、张曼玉、王祖贤、张敏、朱茵、邱淑贞、蓝洁瑛这样各有风姿的古装美人,取而代之的是满屏的一字眉和锥子脸。那些别致的美丽都会浮现在眼前,远不是今日“韩式蛇精脸”可以比的。</h3> <h3>中国人为什么会迷恋武侠?而且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这个逻辑和我们小时候暑期档迷恋《西游记》孙悟空是一样的。中国社会历来强调的是压抑、隐忍,克制欲望到了病态的地步,比如从不打架的自己在被人欺负的状态之下,做梦都想拜在一代宗师麾下,期待有一天能行侠仗义,一雪前耻!</h3> <h3> 中国人压抑的精神世界在武侠世界里得到了现实世界中从没有过的释放,宏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同样是个武侠迷的李安这么说过他喜欢武侠的理由:“我爱它,因为它是我们中国压抑社会的一种幻想、一种潜意识的抒发、一种情绪的逃避,虽然是个虚幻的中国,却是一个真实情感的中国”。还是那样的一幅画面收尾: 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白衣赵敏就在你身边,和你一起共沐江湖。</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