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乐福堂乡的村落里,仍保留着不少古民居,这些老建筑历经岁月的磨砺,但依然轩昂挺立于尘世之中,深藏着年代的故事,看遍时代的变迁。乐福堂乡传统民居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可惜无完整的木构架建筑遗存至今。明代建筑特点是用材粗壮,不少建筑构件都浑厚粗放,而使得建筑有举折平缓、刻饰疏朗等特点。清初主体建筑从平房向两层楼的重檐楼房发展,构件雕件都趋向华丽精致,此后还出现梁柱上采用彩画。清代中期后,四合院布局更显宏大方整,有沿着中轴线几座院落串联在一起,院落有二三重乃至多重,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多种附属建筑也配套齐全。装饰上刻意求工,力求尽善尽美。<br></h3><h3> 乐福堂古民居的建造流程基本按照木结构建筑的工艺流程,择址定向——定样——备料——动土平基——木构架加工——定磉——立架——砌墙——盖屋顶——安装门窗——铺地。目前,我县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开工、动土平基、定磉、上梁四种仪式,定磉(盖房破土动工后要定朝向,立合砖俗称“定磉”)的时间通常比上梁提前几天。当年建造房屋过程中,砍树、动土、定磉、上梁都是要选好日子,并有相关仪式。如上梁要摆两张桌子,一张供鲁班像,一张供天地,上梁如果在中午,那早晨天未亮就要摆案桌、点蜡烛,蜡烛要一直点亮。上梁时,工匠还要讲吉祥话,并抛馒头。</h3><h3> 古宅内有雕刻着龙凤图案的马头墙、纹饰精美的牛腿柱和精雕细琢的木门窗,宅内的石窗户各有各的风格。砖雕主要集中在照壁和台门上。台门用大型砖雕装饰,雕着“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的图像,花纹清秀,图案雅致,惟妙惟肖。石雕在堂中不多,但质量很高,如台门上的青石雀替,主体一般为一狮子,采用镂空雕刻的手法,造型生动,工艺精巧。木雕是古宅的最精彩之笔,是工匠最下功夫的地方。即使是绿豆大小的人物,其面部表情和身体形态都纤毫毕至,活灵活现;再配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令人观之而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天官赐福、太白醉酒、武松打虎、牧童晚归等,既有虚幻的神话,又有生活的写真,亦谐亦庄,图文并茂。</h3><h3> “悠悠古韵忘岁月,一方院落道沧桑”乐福堂乡这些明清古民居青砖、青瓦、屋脊厚重,每一扇窗雕刻精巧,穿行于青石小道,你可以感受到耕读为本的传统思想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幽幽古宅,久经沧桑,是幸存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特殊文化资源。我们保护修缮、弘扬利用,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又是传承乡邦人文景观、乡土自然景致、乡村历史文脉,功德千秋。对于我们后世的人来讲,这些古宅古朴的宅院宽敞,安静、淡定而从容。这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建筑工艺,不能只是一些有着时代印记的符号,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和缅怀。其中渗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纪念和不可多得的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加以保护。尤其是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盼望更是我们应该传承、弘扬和发展的精神遗产。 </h3><h3>(文章:蒋奕 摄影:蒋奕 杨雄心 何胤星)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