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此次贵州之行的第一站是位于铜仁江口的梵净山</h3> <h3>梵净山(Mount Fanjing):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弥勒菩萨道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h3><h3>梵净山原名"三山谷",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处,海拔2493米,系武陵山脉主峰,森林覆盖率为95%,是中国少有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中国五大佛教名山。</h3><h3>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云瀑、禅雾、幻影、佛光四大天象奇观,为梵净山添上了神秘的色彩。标志性景点有:红云金顶、月镜山、万米睡佛、蘑菇石、万卷经书、九龙池、凤凰山等。</h3><h3>梵净山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h3><h3>梵净山是贵州最独特的一个地标,是黔南灵山,是生态王国,是风景胜地,是一方净土,是一个返璞归真、怡养身心、令人遐思神往的人间仙景和天然氧吧!著名诗人王心鉴《过梵净山》一诗"近山褪俗念,唯有竹声喧。栖心皈净土,推云步梵天。禅雾入幽谷,佛光上苍岩。海内循道者,多来续仙缘。"即印证了梵净山风景优美,让人忘却尘世烦恼的魅力景色。</h3> <h3>梵净山弥勒道场有神奇的自然景观相印证。在新、老金顶附近,常常可以看见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认为"佛光"和"幻影"就是"弥勒显像",莫不虔诚跪拜。此外,从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远看,梵净山就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顶是弥勒坐像,新金顶是金猴朝拜弥勒像,三大主峰相连则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贵州已故著名作家张克先生在梵净山采风时,从百余里外的印江县弥陀寺遥望梵净山,同样也发现金顶是一尊巨大的弥勒像。可惜,我们这一次雾太大,什么都没有看到。当地人说天气好的时候,梵净山的风光旖旎更加迷人。</h3> <h3>在山下天气还可以,一进山就浓雾弥漫,能见度低,沿路到处可见因温度急降浓雾产生的雾淞,忽隐忽现,煞是漂亮</h3> <h3>此石名曰蘑菇石;其名字就如形象一样,上大下小,酷似蘑菇。高约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它已经在风霜雨雪中飘摇10亿年以上)。蘑菇石是造物主举世无双的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经典雕塑,是许多画家、摄影家都以它为题材,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艺术杰作。它如今作为梵净山的形象大使,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还走进了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h3><h3><br /></h3> <h3>金顶高约90米,海拔2494米,中部裂缝名金刀峡,将金顶一分为二,上有天桥相连。金顶周围有万卷经书、蘑菇石、老鹰岩、"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顶千姿百态,角峰相遂,百丈深渊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称一绝。</h3> <h3>老金顶上的燃灯殿</h3> <h3>老金顶到红云金顶必经的普渡广场</h3> <h3>到红云金顶的登山休息处</h3> <h3>此处是到红云金顶的必经之地,路面十分狭窄,只能适合一人通过,而且陡峭,一边是岩石如刀削一般,另一边则是悬崖绝壁,经过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通过后后头一望,成就感油然而生。攀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古庙摩崖,主要有明万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桥功德碑》等。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3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4个大字。从观音洞往上为"金刀峡""一线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h3> <h3>红云金顶海拔2336米,有两个山顶中间有石拱天桥连接,每个山顶均有一庙一石,一曰释迦殿、一曰弥勒殿。由此印证现代佛(释迦牟尼)向未来佛(弥勒佛)的交替。晨间红云瑞气常饶四周,人称红云金顶。石为传说中的晒经石。</h3> <h3>天桥架于金刀峡之上的石拱桥,凌空千尺,极为壮观,桥面宽1.86米,长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应当与释迦、弥勒殿同。二天桥在金顶腰,高3.9米,宽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这两座桥迄今保存完好。</h3><h3><br /></h3> <h3>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正殿三间,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寺"5字,两侧配殿8间,仅存部分残墙,全部建筑面积占地1250平方米。镇国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二十世纪50年代倾塌。金顶古庙较多,遗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顶、圆通殿等多处,可惜尚存文字资料少。</h3> <h3>承恩寺内的九龙石雕</h3> <h3>承恩寺后的一座天然古寺庙,石砌自然成拱院门,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的痕迹。</h3> <h3>诚心的香客步行至此,要到净心池内清洗干净,去掉人间俗气,再行拜佛</h3> <h3>远眺梵净山</h3> <h3>梵净山脚下的一个侗寨</h3> <h3>侗寨宁静而古香古色,在寨中走动的都是外地游客</h3> <h3>和一位侗族阿哥合影</h3> <h3>下司古镇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正在申报4A级景区)、贵州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清水江上游,位于凯里市西偏南部,西邻麻江县,东连凯里市鸭塘街道,西邻麻江县杏山镇,南接麻江县宣威镇,北抵福泉市。跨东经107°42′3″—53′9″、北纬26°26′29″—34′3″之间。因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因地处平定下游,得名下司,素称:"人文下司,天造山水"的美誉。全镇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其中田土总面积2.21万亩;人口5万人(常驻人口3.5万人),多以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同时下司古镇被人誉为"小上海"、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是国家皮划艇示范基地、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等</h3> <h3>屋上窗边挂着的农作物颇有江南地区晒秋的味道</h3> <h3>芦笙广场的铜像</h3> <h3>广东会馆</h3> <h3>下司古镇是贵州诸多古镇中很具代表性的古镇之一。近年来,下司古镇虽变化较大,但旧容新貌兼容,古巷新街并存,形成了下司古镇饶有生趣的历史文化景观。行走在下司街上,逡巡在这浓郁的风情与涵厚的风俗之中,我们可以选一些古街旧巷里的卵石路面来行走,也可以沿街去看曾经辉煌而现在依然美丽在晚照落霞里的店面额匾及廊檐瓜柱;听柱仗倚门而立的老人娓娓叙说他们曾经耳闻目睹的过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