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点儿的变迁

摄影作品:青竹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忆往昔___返乡记山村的变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篇写到大河坎一夜。到新集这一路我也就不一一述说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俩乘中巴车来到新集,放眼一望,呵!历经改革开放我印象中得新集早已经是面目皆非了。急于赶路,我们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边,麻雀虽小五脏具全,焉然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没有走到小马鞍山脚,我就告诉妻子:咱们可能还要步行到华山公社那里。谁知道大老远就有人招呼我们。坐车吧!去哪里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华山公社!上车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刚好里面已经座了俩位也是去华山公社,同路的。“三轮摩托车,俗称蹦的”,我们上去后马上就出发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新集到华山公社要翻一道马鞍形的山梁,“小马鞍山”。小马鞍山早已没有了踪影,现在是一马平川的水泥路,直达华山公社山脚下。下了蹦的,我们曾经抛洒过汗水的公社水库大坝跃入眼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急切的拉着妻子登上坝顶,望着平静的水面,思绪万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那年的端午节264工地在这里举行划船比赛,全公社的老乡们都来观赏,锣鼓喧天好 不闹热!晚上小船全部停靠在岸边。我们队的几个男生商量,今晚夜泳横渡华山水库,可惜哪时候我不会游泳没能一同前往。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吃过晚饭后他们早早的就做好了一切准备,并且带上了各自善长的乐器。老焦二胡一把,章智展二把,梁七一笛子非他莫属,潘少庭的口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湖边选好了小船,他们先是泛舟湖心器乐连奏,引吭高歌。而后弃船纵身跃入水中畅游横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附近的老乡们纷纷地议论,不知道昨天夜里水库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坝上下来后往右拐,翻过一道小山梁就进入了我们华星大队。华山公社共有五个大队,华安,华燕,华阴,华丰和我们华星大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条曲曲弯弯的盘山小路现在也拓宽了,可以走小型的农用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乡似乎宁静了许多,再也看不到当年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红旗飞扬得热闹场面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咋一看似乎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很多还都是以前我们在时的老房屋!但是、我感觉到了这里再也不是从前的山村了,已经发生了质地改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至到老大队部门前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大门紧锁。大队部旁边小路的下面原来有一块全大队最大最好的水田,现在那里座落着一个很整齐很时髦的小院落,院里一座很现代化的小二楼,白瓷砖贴面。我们很想进去参观拜访一下主人,但无奈铁将军把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到我们知青住地必须下到沟底踩着烈石越过小河才能到达对面。现在就在我们的房子背后小河拐弯的地方架起了一座石拱桥,桥栏上刻有人名,显然是有人出资修建地。走过小桥左转再右转弯,就要看到我们当年的宿舍了,心中不由得怦怦直跳。但是,映入眼帘却是一座修建不久的新房?而且往后移动了许多。门前我为了验证柳树枝倒插就能长成垂柳,栽下了一正一反两棵小树也不知去向了?三十多年了早已成了参天大树,我常给妻讲那两棵小树。再往前走就是生产队长家了,队长夫人健在,见到我们很是惊喜而且一口就叫出了我的名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郭群生”她说:你是第二个回来的,梁七一是第一个回来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座定后,队长夫人招呼她的儿媳赶紧打鸡蛋醪糟,这在以前也只有来了贵客时才有的待遇。这位村里年轻时有名的巧八哥嘴,现在还是那么的健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闲聊中队长夫人给我们说起了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做生意,打工去了。她们全家也都在山东威海做生意,我们来得巧她们一家也是刚回来没几天,马上又要走。说起大队书记刘志德早就搬家去了周家坪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队部路边的小楼你知道是谁家的吗?是以前咱们队里常被批斗得富农分子的。印象中那时候那两口子总是低头干活很少说话,就连他们的名字我也早就想不起来了。他们家也是咱们这里最早富起来的。你栽地那两棵柳树被现在新房子的主人盖房时用做了建房子的材料。“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算是物尽其用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赶最后一班回去得中巴车我们必须告辞了,队长夫人拉着我们的手依依不舍,一再嘱咐我们春节时一定要来,那时候在外边做事的人都回来了,设宴招待我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别了山村,不知何时还能再相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晃又是十一个年头过去了!</span></h1><h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 羊君 写於: 二零 一六年四月,柳枝古镇</span></h1> 摄影作品:青竹 <h1>兆瑞你好:<br>  我写东西灵感来了在纸上打个很简单的草稿,有些就直接在手机上打出来,也都是自己的经历,感受,《忆往昔__灾难》就是如此。因此很是随意也很粗糙,而且也不拘泥于什么格式。慢慢提高吧!<br>  有一位从未见过面的微群朋友,可能是位老师吧。看了我写得《 返乡记.山村的变迁 》一文是这样评价的:不错把农村现在的变化体现出来了,但有些肤浅没有厚重感,要深挖。我理解他的意思。文艺作品不能等同政论文章。《艳阳天 》就是如此在。那个阶段中国发生了许多的政治事件,书中没有提及。但我知道我的那篇文章写得有些平铺直叙,像记流水账。还有一位朋友看了《返乡记 ,囧遇 》《 初恋》说:你写的题材是叙事散文,叙事清楚精炼,不亢长,是位行家。《囧遇 》《 马棕滩轶文》那位老师评得最细致,连错别字都给我指出来了,呵!呵!谢谢朋友们的赏评!<br> 此致:学友 群生。<br>  </h1> 摄影作品:青竹 摄影作品:青竹 摄影作品:青竹 摄影作品:杨红 <h1>交公粮</h1> <h3>摄影作品:杨红</h3><div>编辑制作: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