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医学均独步 博学多才为樵夫 ——忆恩师陈静吾先生 陈之耀

谛菩缘 · 文

<h3> 陈静吾(一九一二—一九九七),别号武夷樵客,乃山东郯城人。他赋性聪颖,少时失怙,随伯父士俊公学习四书五经,十一岁时曾遭歹人绑架,二十岁就读师范,好学深思,崭露头角,博得老师邱石如(清末举人)先生的称赞。师范毕业后,考入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成绩突出,深得校长梁漱溟的器重。</h3> <h3> 抗战爆发,随梁先生一道投笔从戎,抗击倭寇于山东沂蒙山区,而后,他便萍踪靡定,携妻小一路漂泊流离近七个省市。解放初,来到江西上饶市铅山县丁马山村,以樵牧行医度日至终。“文革”期间,因先生抗日时期参加过国民党部队,他经受了一次次的政治运动(期间多次抄家,妻子双目失明,子女不能上学),直到“文革”过后,海宇宁清,才得抒胸臆。</h3> <h3> 先生一生坎坷,命途多舛,虽处境迍遭,而研读孜孜不倦,其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通音律、易理、佛道之学,对诗词、书法、医学的研究更深。先生胸襟高旷,人品极高,常以行医济世,深受乡人的爱戴。他独爱诗词、书法艺术。其诗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现实情况,抒发他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人民、重视科学、不慕富贵、自甘淡泊、不与人争、思乡怀远、悲伤苦痛等复杂思想感情,诗词语言古朴自然。</h3> <h3> 他善于写景抒情,长于描写细小的事物反映社会重大问题。其艺术水平达到很高的境界,非常人可比,其上乘之作既有杜甫之风,又具陶潜之情。如《丁已题植众芳》写道:“世事岂堪羡,种花破寂寥。观风栽绿柳,听雨种芭蕉。芙蓉点秋态,篱菊傲雪涛,无情足相伴,意趣自飘飘。”此诗似有陶渊明的南山意趣。又如《丁已秋日怀远》:“苍苔露冷转秋天,山径风寒年复年。游子已无感物意,只为老母在天边。”思母之情何等的真切,能不催人泪下?而先生的田园诗更美,论者谓有唐人遗风。如《牧牛》一首:“小潭牛浴后,雨歇步东峰。牛奔千嶂里,人语万松中。”语言看似平淡,却有“清水出芙蓉”之自然,意境清旷深远。</h3> <h3> 先生的词也写得很好,有的描写细腻,宛如情景交融的风景画,有的大气磅礴,好似稼轩的豪放。如先生己丑清明凭吊词人辛弃疾所作的《满江红》:“稼轩词章,果浩荡纵横六合。闲展卷,小声铿訇,大声镗鞳。血泪满巾浇斗酒,闻鸡摄剑紧环甲。准待命,远戍挫西辽,驱虏鞑。北征事,无人答,平戎策,谁采纳。使壮士悲歌,绕树三匝。对月豪歌饮剑气,感时词赋撼三峡。看千秋翰墨照人寰,齐云塔。”感情激越,尺幅中能有浩荡之势,可谓大手笔也!总之先生的诗是他的心声,是他喜怒哀乐的真实写照。同样,作为一名杰出的书法家,我们能在他敏感的笔线中找到更丰富的情感。</h3> <h3>先生于书法艺术酷爱至深,且各体兼备,尤喜作隶书、行草书,且成就最高。其隶书主要得益于《祀三公山碑》、《张迁碑》、《石门颂》等汉隶,晚年于帛书、汉简等亦有涉猎。在行草书方面,取法更广,早年学习颜真卿、何绍基、郑板桥书法,而后,对王羲之、怀素情有独钟,并旁参黄庭坚、祝枝山、王铎、黄慎等大家。晚年对魏碑、墓志等天真烂漫书风产生浓厚兴趣,并参研清赵之谦、何绍基意韵,走碑、帖相融之路。此时,作品内涵丰富,绚烂至极,最终由技进乎道,达自然美的境地。正如其书作后的题跋所云:“随意挥洒,不知何者为美,何者为好,如是而已。”具体而论,静吾先生的书法具有如下的独到之处。</h3> <h3> 一、作品格调高古,抒情性很强。作为一名以诗、书、艺自娱的隐者,其作品的感情色彩是非常浓郁的。加之修养全面,所以决定了他的作品格调自然不俗,其作品最大的特色是极具书卷气与山林气息,既有北派的雄强劲健,又有江南的清奇与飘逸。其创作的题材大部分是自作诗词,以及烂熟于胸的千古名篇。在创作时关注更多的是诗文的内容,即所谓的意不在书。余观其书写白居易《琵琶行》草书长卷时,其边写边吟,书写节奏随情感的变化而起伏不定,时而如春风拂面,时而如雷霆震怒。章法上错错落落、重叠参差,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h3> <h3> 二、用笔精妙,空间形式浪漫自如。先生常云:“吾之使笔如放风筝,收放自如。”其隶书用笔豪纵,中侧互用,似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线条苍涩浑厚;行草书则以中锋为主,以帖字精微的笔法表现奇崛生动的造型,线条刚中带柔,似有屋漏痕之妙。章法上,他是一位少有的书法造型高手,他往往在不经意中将有笔画的“黑”与无笔画的“白”一一虚实关系处理得非常奇妙,非常动人。其表现在作品中是重欹侧不重平正,重交叉不重平稳,追求揖让、动荡、飘洒以及出奇制胜的即兴应变。正如其所云:“我之书法,最羡慕月移花影上栏杆。”又云:“很多书家字是不敢动的,我之书如仙鹤飞舞一般。”如他八十三岁时即兴创作的自作词《天净沙·团扇》、《诗品二十四则》等作品都是能体现出以上特点的佳作。</h3> <h3> 三、不拘成法,入古而能出新。在他的学书笔记中写道:“学书要采古之众长、要透过形貌看到古人精神、内蕴,并化为自己的血肉。”我们观其许多隶书作品,既具《张迁碑》的朴茂稚拙之气,又得《石门颂》的萦迂纵逸,并参以行草笔意,所以既古朴又灵动。在行草书方面,作品面目绝无定式,其作品不时透露出二王的高古,颜真卿的宽博,怀素、黄庭坚的颠逸纵放,八大山人的虚灵,郑板桥的怪诞等等,甚至魏碑的风骨。然而,其又不囿于古人的某家某派,他表现得出入自由,天马行空,并注入了新鲜的时代审美气息,从而发展糅合了古人的技巧与理念。同时透过这些表现,传递出先生心无挂碍、心无拘縻的心理轨迹,也实现了他艺术个性化的品格,这正是他成功之所在</h3> <h3> 自号武夷樵客的陈静吾先生一生坎坷,在物质生活极为清贫的茅舍里却能容膝易安,不改其乐,虽贫寒而落拓自在,迥出时伦。今天我们欣赏先生的诗词、书法,便会被其特有的艺术情境所打动,看似未经专业训练,却又似乎技胜一筹,看似不经意,但意趣无穷,这是因为他的艺术是他的人生修养中产生出来的。他的每一句诗句,每一笔点画,无不昭示着他纯净而超然的影子,也无不昭示出一名中国传统优秀文人的精神与风度,而这种精神与风度在当下是真正的久违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