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打江南走过 </h3><h3><br /></h3><h3>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h3><h3>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h3><h3>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h3><h3>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h3><h3>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h3><h3>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h3><h3>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h3><h3>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h3><h3><br /></h3><h3><br /></h3><h3>—— 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h3> <h3>对于江南,有太多的感怀在里面,喜欢江南湿润的气候和文化的厚重,只是总找不到最合适的季节去,夏天会太热,冬天又湿冷。在最美丽的春天就算抛去人多这个因素,我们也是没有假期的,所以,最美的江南,总是停留在想象之中。</h3><h3>之所以选在春节这个几乎最不适合去江南的时候去,人多也不管了,湿冷也不管了,只有光秃秃的景色也不管了,一切只是源于一首歌——这首银临的锦瑟长思。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突然就非常想念西塘,想念那种江南水乡的温润和婉约......</h3><h3>好吧,不得不承认,最为关键的是,春节去上海的机票实在便宜成白菜价了!</h3><h3>大年初一的下午,我们先去锦溪,七点之后再进周庄,那是因为白天的锦溪可以逃票,而晚上的周庄是不要票的......</h3><h3><br /></h3><h3>在车站准备打车问路的时候,客栈的老板娘听说从车站打车过去要二十块钱,连忙阻止了我们。"千万别花冤枉钱,很近很近的,等我十分钟,开车接你们去" 。虽起了大早奔波了大半天早已疲惫不堪,但心情瞬间被这份温情感染的好起来。</h3> <h3>在周庄,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这道菜了。</h3><h3>周庄人沈万三,明朝巨贾,富可敌国。朱元璋得天下之后去他家做客,吃着这道菜觉得很不错,就问这道菜的名字。沈万三刚想说猪蹄,突然想起在当时是需要避讳说猪(朱)的,所以急中生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道流传后世的江南名菜——"万三蹄"。</h3><h3>这个临时起的菜名,不仅仅有纪念价值且避了皇上的讳,还另有"往上提"的谐音,因此在周庄,在沈万三的大本营,漫山遍野都挂着万三蹄的招牌,你不尝一尝都不好意思说到过周庄的。至于说,谁家的更正宗,连当地人的说法都多了去,所以也不必过于介怀,至少我们吃的这道就很好吃,肉炖的极软烂,隐隐中的甜味更是江浙人顿顿都离不开的味道,就着米饭,不一会就吃个精光。当然了,吃多了,总会腻的,浅尝辄止,适度品尝!</h3> <h3>锦溪,离周庄大概只有二十公里的距离,周庄号称中国第一水乡,名头把小小的锦溪遮盖的严严实实。因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粉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而得名锦溪。</h3><h3>实际上锦溪成名已有一千多年,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偏爱锦溪山水,恋不忍离,死后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叫陈墓800余年,直到1993年才恢复古名重新叫回锦溪。</h3><h3><br /></h3><h3>锦溪和其他的江南古镇一样,白墙黛瓦,古木深巷,小桥长廊,乌篷船家,但锦溪没有其他古镇接踵摩肩的游人和盈耳的的小商贩叫卖声,有的只是那些往来的小船和行走在廊桥长堤上恍惚身影。相似的景致,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少了几分嘈杂和喧嚣,却多了几分雅致和画意。周庄旁边的锦溪,就是这样一个水乡古镇。</h3> <h3>锦溪美景是让人缱绻的,街市依水而筑,房屋临水而建,桥梁越水而过,"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是锦溪过去的真实写照。</h3><h3>历经漫长的岁月,如今,古石驳、古河埠、古桥梁依然保存完好,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三十六座古桥记载着水乡的柔美和岁月的流逝。</h3> <h3>本想去拍一下锦溪最为著名的莲池禅寺长桥,夏天的时候,这里一定是一幅十里碧塘 莲韵幽幽的山水画,可惜冬季不禁没有碧莲,连桥都在维修,无奈只好作罢,随着落日的方向,顺着河边踱步。路过锦溪有名的外婆家面馆,看着攻略中提到的爆鸭熏鱼浇头的奥灶面,实在实在想要一碗尝尝,但终究还是被胃中没有消化完的万三蹄打败了,所以,就这么错过了,或许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吃一碗这里的面,不过,我们每天都错过多少东西,谁又能说得清呢?只不过有太多太多,是我们不知道罢了。</h3> <h3>错过了外婆的面,不能再错过这身边的夕阳了,顺着油光发亮的石板路,我们找到一家临河的咖啡店。锦溪的游人本就稀少,大年初一更是一个人也看不到,点一壶红茶,我摆弄着相机参数,小小白坐着一边聊微信,媳妇喝着茶看着对面的落日发呆,美女老板看小小白不喜欢喝茶,干脆免费送给他一杯热牛奶,随后屋子里又传出来一阵阵磨咖啡豆的响声,除此之外,只有偶尔的飞鸟发出叫声,才会惊醒这静谧的画面。</h3> <h3>夜幕渐起,远处的灯点亮了千年古镇,对岸的孩子嬉闹着放着烟花,我忽然想起我小的时候,过年也是这般玩耍,拿着烟火小心翼翼地拆开,想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玩法,此情此景,让人的回忆是如此真实但又触摸不到。我们丁酉鸡年新年的回忆,就这样被定格在了江南锦溪,随着岁月的侵蚀,眼前的风景,也是多年之后最忆的锦瑟旧华年吧......</h3> <h3>汲坞,多么清雅的名字,感谢这里,带给我们一个如此静美的锦溪,带给我们一个如此美好的回忆。</h3><h3><br /></h3><h3><br /></h3><h3>回到周庄已是夜里八点,游人是锦溪难以望其项背的,景区门口的检票员早已下班,我们一家三口就这样堂而皇之地走了进去。</h3> <h3>周庄景区里面大民鼎鼎的纸箱王,一个来自台湾的创意,所有的东西都是纸做的,很精致,所以一定要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购买欲望。</h3> <h3>古镇的商业化已是难免,然而入夜以后,熏黄的路灯,高低的石板,岸边的摇橹船,还有不多言语只顾拍片的我们,不被打扰,也不用多想,就这么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就是桃源了。</h3><h3><br /></h3><h3>回到客栈,正准备洗漱,猛然想起周庄的全福长桥应该去拍下夜景的,连忙下楼去找老板问路。热心的老板一通指,说得我直接云里雾里,旁边的老板娘笑着调侃自己的老公,"你啥子也不懂的啦,人家是去拍桥,你指的是到桥上的路啦,站在桥上怎么拍?"老板也不好意思起来,"欧呦欧呦是我糊涂啦,这样的话很近的嘛,就在旁边的九曲桥就可以拍到对面的全福桥呢!我带你去带你去,十分钟就到!"</h3><h3>任凭我一直在表示我能找到,执拗的老板还是执意穿好衣服就走出门口,硬是亲自领着我到达了他们所说的最佳位置,末了怕我找不回去,还一直在提醒着我旁边的参照物和回去的路线,直到和他告别了三次已经看不到他回去的身影,还远远听到他的叮咛,"小心一点,不要把相机和脚架掉到水里去哦,桥很窄的啦......"</h3> <h3>对面的全福长桥,旁边就是全福讲寺,一定每天都保佑着这些热心而又幸福的人们,"全福"二字,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h3><h3><br /></h3><h3>一夜安睡,第二天一定是要起个大早进去古镇的,一定要趁检票员还没有上班的时候......</h3><h3>当然,省钱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即使正常的买票,要想感受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古镇,还是一定要起早,要趁游人还来不及打扰它的时候,才是最贴近它自己本色的周庄,才是褪去繁华最本真的周庄。</h3> <h3>周庄的核心位置就是双桥了, 1984年,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看到了双桥,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于是,就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题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这幅画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成为 当时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周庄古镇因此声名鹊起。</h3><h3>上面就是双桥,好吧我只拍了其中一个,因为如果要都拍全的话,那个角度都是游人,终究我起的还是不够最早,又不想拍一个满是游人的双桥,所以,留一点缺憾好了。</h3> <h3>记得有一首歌叫《南湖秋月》,"朦胧月光,夜色未央,南湖水摇醒一片蓝梦乡。万籁都寂静,暖风轻轻唱,花香弥漫中,灯火几扇窗。南湖夜啊,波光吻月光。花已开放,夜正安详,桂树中摇出一朵蓝月亮。小草都睡去,浪花还荡漾。云彩轻飘动,相思已成行。南湖的夜啊,动情又牵肠......"</h3><h3><br /></h3><h3>抬头,亭上挂着南湖秋月四个字,想必歌中唱的应该就是这里了,只是我们没有在这里赏到秋月,但朝阳也一样让人沉醉,阳光灿烂的让人睁不开眼睛。</h3> <h3>全福讲寺据说建于宋代,紧邻着南湖傍水而居。浓浓禅意的寺庙建在这温婉水乡真是不能再完美的搭配,水中佛国的牌匾也傲然悬于寺中,媳妇打趣道,从未见过风景如此优美的寺庙,这里的和尚享受的都是帝王般的待遇。</h3> <h3>路过沈厅,也就是沈万三当年的宅子,没有票的我们只能在外围转悠转悠,听听一拨拨导游轮番讲述沈万三的往事。</h3><h3>当年恰值朱元璋平定了天下在南京修建城墙。于是,沈万山拆巨资承担了南京城墙三分之一的费用。然而有意要加害沈万三的朱元璋在宴会上抓住他想替皇上犒赏三军的把柄后,龙颜大怒,欲杀之。最后因众臣求情终于被没收家产长枷铁镣充军云南再也没能生还。直至死后才棺冢回到周庄,安葬于水下。</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或许,沈万三至死也不明白自己的命运为何是如此结局?而今,沈厅木楼依旧面水而立,然,木粱已经腐朽,朱漆已经剥落,斑斑锈浊伴随着他颓废的家族分崩离析,只有木板缝中生命力顽强的百年孤独的青苔,似在诉说着古镇沈家曾经的繁华和怨诉。</h3> <h3>刚刚立春的江南,若有若无的柳丝,若有若无的风,若有若无的柳色,若有若无的春。</h3><h3>风的气息仍是带着寒意,而那河边的柳,仍是光秃秃的,冷清清的,却又似有些不同。</h3><h3>或许是那微微凸起的芽苞,在守候着什么。等过些日子再看,似有青色在枝头,色浅微含露,却是应了那句遥看近却无。依依袅袅,冉冉氤氲,柳芽儿一天一个样儿,这就是早春的消息。</h3><h3>如能有时间多住几日,待那一片带烟带雨的嫩绿褪去,新条已垂,翠影婆娑,引春风无限,才最是温润可人吧。</h3> <h3>不知不觉已经快到九点,肚子里早已饥饿难耐。我们找到一条僻静的巷子,餐馆的老板娘笑着招呼我们,"阿要切早饭啦?坐坐吧,最好吃的面做给阿切!"</h3><h3>周庄最道地的早餐,莫过于一碗热气腾腾的万三面了,汤头是兑了肉汤的,浓鲜醇厚,面颇有嚼劲,过清水后也没碱水味,三五片连皮带肉的万三蹄肉,再加上外婆菜,滴几滴红红的辣椒油,一口下去,彻底打开味蕾。如此安静的早晨,如此美味的早餐,幸福溢满心头,面汤里都盛满了阳光的味道。</h3> <h3>吃过早饭,游人渐渐多了起来,大批的团队开始进入古镇,我们也只好找着偏僻的角落去寻找少无人打扰的周庄。</h3> <h3>走到一家当地人的门口,快70岁的陈婆婆正在准备晾晒腌制好的蹄髈。看着婆婆费力的样子,媳妇想上去帮忙,被婆婆笑着喊开,"我能行能行的啦,当心油掉到你的身上呦"。</h3> <h3>我问婆婆蹄髈要晒多久,婆婆笑嘻嘻伸出四个手指。</h3><h3>"四天么?"</h3><h3>"不是啦,在我们这里不能说四天的喽,要说四个太阳才行,他们卖的那些都晒不够啦,哪里比的上我做的好吃哦!" </h3><h3>好喜欢这么有江南特色的时间表达 。看着婆婆溢满笑容的脸庞,还有那腌制好的红红的蹄髈,我感到那是时光与风霜的味道,传达着对幸福的珍惜和惦念,让心瞬间就会柔软起来。</h3><h3><br /></h3><h3>中午时分,我们离开周庄,去往三十公里外的同里古镇。</h3><h3>同里的门票是跑不掉了,因为我们的客栈就定在古镇的最中心位置,再说,同里的门票也是更有价值的,周庄除了古镇,其他景点基本都是用来充数的,所以门票根本就没有必要买;但是同里的几个景点却是非常值得去的,如果趁着晚上不买票进到古镇,那么所有景点都是没办法进去的。</h3> <h3>搜搜大众点评,找到门口的三桥饭庄。这里最好的美食大多以时令河鲜为主,说到河鲜就得提下"太湖三白"了—白鱼、银鱼、白虾。</h3> <h3>著名的银鱼跑蛋,味道还是不错的,不过江南口味普遍偏淡,所以还是另点些下饭的菜就着吃才好。 </h3><h3><br /></h3><h3>吃过午饭,老板拿着地图给我画出三个到同里必去的地方——退思园、珍珠塔、耕乐堂,考虑再三,我们把著名的退思园放到快闭园的时候去,把珍珠塔放在明天一早去。至于现在这个半时不晌的点儿,外面早已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片子是根本没办法拍了,那就去耕乐堂吧,反正去到哪里也是挤,干脆去碰碰运气好了。</h3> <h3>同里古镇距离苏州只有十八公里,面积是比周庄大多了,街道两旁的距离也要比周庄更宽一些,可惜在这些天也是被游人占了一个满满登登。</h3> <h3>退思园是清光绪年间(1885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回归故里后建造的一座私家花园,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而建。</h3> <h3>因为选的时间已经临近闭园,所以大部分游人已经离去,我们才得以安安静静认真细赏这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子。其实,到退思园的游人并不是太多的,知道它的人也是寥寥无几,附近的苏州人许是自己守着太多的园林而不屑于来此,外地的游客更是只知拙政而不知退思。所以,若非选到了我们这种春节国庆这类的黄金周,退思园真的要比苏州的那几个大圆子更有观赏的价值和空间。</h3> <h3>小小白守着如此的美景而不知欣赏,只是抱着自己的书蹲在一个地方看的起劲,连赶我们离园急着下班的管理员阿姨都在感叹,这孩子真爱读书......</h3><h3><br /></h3><h3>离开退思园,古镇披上了无限温情的淡蓝色,游人渐渐散去,街上的空气悬浮着一股面酱的香味,大大小小的食铺点着昏黄的灯,弥漫着雾白的蒸汽,忙忙碌碌的铺主吆喝着叫买着,喧闹腾跃的街道随时间的推移也渐渐静谧了。</h3> <h3>天空中飘下来细细的雨丝,似乎更符合江南的韵味,只是,明天要降温了......</h3> <h3>在同里的猫空,聚集着好多的年轻人,</h3><h3><br /></h3><h3>书、明信片、奶茶、音乐, </h3><h3>还有那只一脸傲娇的猫 ,</h3><h3>精致的雕花窗, </h3><h3>暖暖的灯光, </h3><h3>琳琅的书 ,</h3><h3>暖心的音乐 ,</h3><h3>手捧猫空的杯子,</h3><h3>写张明信片给重要的他她。 </h3><h3><br /></h3><h3>"误入了这光阴的小镇,斑驳的老墙上,雕刻着被遗忘的回忆,船桨划过水面,睡着了......"</h3><h3>"乘一蒿烟雨经停渡口,穿过两岸的绿树红花,停靠在谁的门前,听轻风轻吟,如故人话语。"</h3><h3>"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临河而息,满目缤纷,不及你的笑颜......"</h3> <h3>我们的客栈就在上图画面的右上角,同里三桥是古镇最为核心的位置,不管去哪个景点都是分分钟就到。</h3><h3>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古时附近的人嫁娶,是都要新郎背着新娘走走这三座桥的,以图个吉利。</h3><h3><br /></h3><h3>夜色渐浓,雨似乎也没有继续下大的趋势,安顿好家人,我一人背着相机在古镇里面闲逛。 站在青色砖石铺就的窄窄小巷,看巷外曲曲弯弯的河道,以及沿着河岸延伸驻扎的古民居、老店铺,心有千千结扣。河中泛起的水汽和茶楼酒店漂浮的烟雾,混杂弥漫,让人嗅不出是历史的陈味还是时下的新浊。那流连的河水,曾流过多少村姑闺梦?那摇橹而过的小舟,曾划过多少富贵贫贱、兴旺衰落和沧桑?花了半个小时,我便围着同里最核心的区域绕了一圈,我有寻求释然的愿望。</h3> <h3>第二天我们依旧是早早起床,来到附近的珍珠塔。只是今天的温度让我们苦尝到江南的湿冷,比起昨日的温暖,完全就是两个季节。我们瑟瑟打着哆嗦,来到珍珠塔门口,竟然还没有开门,外面一个人也没有,正苦于找不到地方避避寒,对面的面馆救命一样的拆下了门板。</h3> <h3>名头似乎有些山寨,但是店家却热情的让人感动,老板看我们两个人只要了一碗面,竟然按照一碗的价格给了一碗半的分量,然后还使劲给我们舔着汤头,"没事没事,尽管喝,免费给你们加的,今天冷,多喝点热汤身子就暖和了,我们这个位置好,你们吃完早饭对面景区正好开门呢"。</h3> <h3>珍珠塔是江南一带很著名的戏,源于清代,是一个爱情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同里,就在这里的珍珠塔。</h3> <h3>在珍珠塔待了好久,直到游人已经多到没有办法继续拍照,才恋恋不舍地离开。</h3> <h3>媳妇和小小白念念不忘的袜底酥,不论甜咸一律通吃。袜底酥之所以受人欢迎,在于精选配料,做工讲究。烘烤时师傅须一步不离地守盯住炉膛,直到酥饼呈现鲜亮的光泽、散发出清香时才出炉,这样烘烤出来的"袜底酥"一层层薄得透明,吃起来才松脆爽口。</h3> <h3>古镇里依旧游人如织,古玩店的老板忙着张罗摆弄,古色古香的锏器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河堤岸边的艄公正在整理着自己的船,他们强壮茁实的躯体经在风吹日晒下像寺庙里一樽古老的佛像。路边的茶馆陆陆续续坐满了喝茶的人,谈笑声中阵阵茶香扑鼻而来。既然这样,我也就不再计较如织的人流,安心的放下相机,在临街河畔找一家茶馆,品一壶香茗,听一曲船工的江南小调,尝一口如吴侬软语般香甜的糕点......</h3> <h3>从清晨,到日暮,我们就这么悠闲的把时间浪费在这座千年古镇之中,岁月静好,让光阴就这般心安理得的虚度吧,直到薄暮初降,我们才起身,预备我们下一站的行程。外面的同里又安静了下来,这几天,不论是锦溪,亦或是周庄同里,都让我想到了许常德为张雨生写得那首《我是一棵秋天的树》:眼前的繁华我从不羡慕,因为最美的在心,不在远处。</h3><h3>天色渐渐阴沉下来,外面的小镇,仿佛成了一幅黑白水墨画,雕花窗前,白灰的水、灰白的墙、浅黑的树、深黑的瓦,浓浓淡淡深深浅浅远远近近,变化无穷,晨岚晓雾,夜风星月,莫不入曲,曲曲动人心弦。我要走了,因为我只是从这里路过,我不是归人,我只是过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