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元宵节的野孩子

橘子

<h3> 刚才在朋友圈看到堂弟在老家放"洋灯"(孔明灯),洋灯稳稳地上天了,地面上欢呼雀跃的声音一下子打开了我记忆的匣子。</h3> <h3> 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们苏中地区农村的元宵节是粗野而豪放的。没有灯会,没有字谜,不会秉烛夜游,但是我们会"放洋灯"和"舞马花"。前者自不必言明,至于后者,现在想来应该是跟"火把节"类似,又完全不同。</h3> <h3> 所谓"舞马花",就是在元宵节这天,孩子们点燃"马把",在空旷的田野里绕出成片的火花,带着炫耀,带着挑衅。为什么这么说呢?"马把"就是老百姓用来刷马桶的藤条或者竹条编成的刷子。据说"舞马花"的时候不作兴用自己家的,应是窃取的为好。所以,为了这一天,熊孩子们在生活中早就踩好点,哪家的茅厕边有一个不错的没有磨损的马把,待到元宵节这天依据事先码好的路线去偷来。实在不行磨损了的也可,总好过没有,后来也有偷人家扫把来充数的。通常我们"舞马花"的地方是两村交界的麦田田埂上,照例是要比试一番,如若一方的火花炫过另一方,另一方的必会绕得更起劲,让火光在风中"霍霍"向敌,然后就演变成一场互殴,男孩子们拿了马把、扫把抡得火花四溅,女孩子们尖叫助威。奔跑,呐喊,有人跌倒,有人哭叫,漆黑的田野被火花照得透亮,正在拔节的小麦遭了大殃。已经记不得我们赢过还是输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梁子从未解开。明年,集结更多的同村的男孩女孩,元宵节前甚至就把他们村的马把、扫把偷了过来,一雪前耻,如此周而复始,年年如斯。</h3> <h3> 造成两村对峙的也不全是"舞马花"的胜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是"抢洋灯"。"舞马花"之前会先点一堆火放洋灯,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许愿一说,就是觉得有趣。早早的就有人买了纸、竹篾,用浆糊糊好了洋灯,等到正月十三"上灯"时节,就开始放。正月十五先放洋灯,然后用放洋灯的火点燃马把开始"舞马花"。这天我们都是早早吃好晚饭,到田埂上去等着。因为我们没钱制作洋灯,所以就等别人放上去落下来,谁接住就是谁的了。洋灯东倒西歪上天了,放的人看的人都跟着跑,等着掉下来接住,没接住就烧掉了。有的时候看着颤颤巍巍,会跟着跑出好几里才放心(弃)。眼看抢不到,也有使坏的,比如用弹弓将纸射出个洞漏气什么的,或者偷偷把火芯弄潮了,点不着。毕竟,那个时代洋灯是非常有限的,有时候晚上就放一个(那家的爸妈一定是非常开明的),抢着的,没抢着的,你们的,我们的,总是纠缠不清,于是就绕着火把开战,直至夜深,大人此起彼伏的归家呼唤声越来越近,才黯然放弃,同时把火种深埋在心里,期待明年。</h3> <h3> 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参与的人越来越少了,渐渐的在我们心目中就有了更重要的事情。长大了,读了书,猜想那个时候的"火马把"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驱魔什么的,至今不知道寓意,我刚刚百度了一下,度娘也有不知道的事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