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在山里不得不说一下单身宿舍,当时卫海厂的单身宿舍主要居住的对象是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未婚的单身、夫妻分居两地的单身、还有就是夫妻分居两地的妈妈带着孩子的。厂里的单身宿舍分布在厂招待所,以及招待所转弯边的男宿舍楼、女宿舍楼、篮球场上的那幢二层楼宿舍、一村的一幢房子、四区宿舍楼、五区宿舍楼,基本就是这样的布局状况。</h1><p class="ql-block"><br></p><h1>说说我们当时居住的五区宿舍楼吧:</h1><h1>早年的时候,五区宿舍楼是计量棚的计量室,它是一幢外墙白色的建筑,外表看起来很普通,其实里面的每一个房间都是按照当时放置精密计量仪器设备而建的。房间里面的地板是条状型地板拼成的正方形柚木地板,一个房间里安装了好几个日光灯,房间墙的四周的电源插座都是老式的长方形黑色插座。</h1><p class="ql-block"><br></p><h1>整幢房子建在溪水之中,那无数根水泥浇注的柱子牢牢地支撑在溪坑中,晚上睡在床上能聆听那源源不断的溪水声,清晨窗外鸟语花香,让你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这里被我们戏称为“水上饭店”。在我们这一批72届新工人没有来之前,一些老职工也曾经住过,当时家属区房子还没有完全建全,这里也曾经是一些家属的过渡房。</h1><p class="ql-block"><br></p><h1>1976年3月,当我们这一批108名青年工人进山时,所有的单身男青年全部被安置在这幢宿舍里,单身女青年都安排在靠近厂区的热闹点。我们这里大约住了将近70个人左右,每个房间约住6个人,这里距离厂区中心约一里路左右。</h1><p class="ql-block"><br></p><h1>虽然住的宿舍是不错的,但过日子还是单调枯燥的,个别谈上女朋友的还好,每天往女朋友那边来来往往,生活有滋有味。苦了一帮纯单身汉的,每天吹牛喝酒打打牌、弹弹吉他唱唱歌,小三线本来就在男女职工比例上失衡。</h1><p class="ql-block"><br></p><h1>因为住的地方离上班的车间也远,上下班也确实不方便,于是头子活络的打探到,哪个靠近厂区的宿舍里的老职工要结婚搬走了,于是就乘势搬出去了,这样断断续续也从五区搬出去一些人。</h1><p class="ql-block"><br></p><h1>一直到1978年4月间,靠近厂招待所那边的宿舍楼造好了,所有的男单身全部搬进新盖的宿舍楼里了。住在五区的那些单身终于住上了繁华地段,和所有住宿舍楼的未婚青年一起,唱着那单身情歌……</h1><p class="ql-block"><br></p><h1>下面来看看这些让你留在记忆中的宿舍楼……</h1> <h1><font color="#010101">那年头进山行装就是一手拿只旅行袋,另一只手提个脸盆水瓶加网线袋,大件行李如:被橱等是托运过来的。</font></h1> <h1>进山时,每位单身都带着一个火油炉,当时买火油炉(煤油炉)都是要凭户口迁出发的票。</h1> <h1>这就是当时领到的煤油炉券,还有帐子券呢(蚊帐)。</h1> <h1><font color="#010101">如果从厂招待所走到图片中的五区宿舍楼的话,那相当于公交车的一站路左右。那一年的夏天,正是洪水泛滥之际,当地一伐木工不幸被巨大的木头砸死了,当时那口装死人的棺材就摆放在图中菜地位置上。晚上我们下中班回宿舍,经过那口棺材旁边,吓的汗毛都竖起来了,还好是几个人下班一起走的。(图片中的五区宿舍楼拍摄于2007年10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这是五区房子门前的一个场景(拍摄于2007年10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那时候发的工资是第三套人民币,刚去的第一年发33元,钱都不够用。</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喝的酒是中国酿酒厂的乙级大曲,喝好一点的酒就是玉液香了(1元8毛一瓶的)。啤酒就是上海啤酒了,那时候可乐还没呢。</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抽的烟是大前门和牡丹烟,不过牡丹烟当时属于高档烟一般很少抽。香烟是厂里发烟票的,好像是一个月每人发6包大前门,一包牡丹烟票,其余不够抽,就到绩溪县里买安徽出产的香烟,例如;胜利牌、大江牌等,甚至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卷烟机,从上海买来“大众牌”烟丝,自己卷烟抽,那时候一包“大众牌”烟丝五毛钱。</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走进五区宿舍就是这般模样,一般大门进去左右各三间房间,靠近右边还另外盖了一间小房子,二楼宿舍布局和楼下差不多一样。(拍摄于2007年10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2007年10月,当我们一行进去看时,这里的房间都租赁给老乡养鸡了,当年我的床铺搭在左边靠窗的位置。</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这两位是当年的室友,他们俩人住在照片背后的一间小屋子里,2007年10月俩人重游故地,在此留下了瞬间的纪念。</font></h1> <h1>十五年前(2004年4月),单位党组织进行了一次赴绩溪活动,在曾经待过的五区宿舍山道上,拍了这张照片留个纪念。</h1> <h1><font color="#010101">这是在2007年10月,厂里组织员工赴绩溪游,照片中的一群同事,刚刚从五区宿舍探访回来。</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们眼前看到的景象是石门里村的老乡房子。</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这里原来是卫海厂四区二层楼单身男宿舍,我们撤回上海后, 四区单身宿舍楼被卖给石门里村的老乡了,然后几户老乡把宿舍楼拆了,重新建房子,才成了今天的模样。 图中左边和老乡在交谈的是长桂,右边坐着的是石门里村的范布和他的儿子,前几年范布也去世了。(拍摄于2007年10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我们厂退休工人刘锡林也是在四区宿舍楼的位置上造房子的,我那一年走进他们的家,只见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张镜框,里面是一张优秀党员的奖状,是厂里发给他的,这位老党员一直把它作为荣誉挂在那墙上。不幸的是这位老人在2015年逝世了…(拍摄于2007年10月)</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们现在看到这张照片上的这幢二层楼房,是座落在一村的家属楼,它是一过桥靠近右边的房子。也是曾经单身女青工和个别老职工的宿舍,如今都已经被拆掉了。(此照片拍摄于30年前)</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记得那时候在山沟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向老乡买木头的经历,一般都是自己上门去山里,到老乡那里看好木头谈好价格,比如到王家村、王家圩村庄里去,然后到了晚上老乡再悄悄地给你送了出来。我至今还记得一些木头的名称:像杉木、葛木灰、株树、枫树、松木、樱桃树、檀木、白果树等等。单身也大多数都买了存放起来,为以后结婚时打家具派上了用场。图中木料为杉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color="#010101">照片中的建筑是篮球场上的一幢二层楼宿舍,现在图片中的房子已经被拆了(拍摄于1991年5月)。</font></h1> <h1>32年前,青工政治轮训的一次活动,摄於安徽广德.</h1> <h1>32年前,青工政治轮训的一次活动,摄於安徽广德.</h1> <h1><font color="#010101">1985年,厂组织青工政治轮训班,到附近的歙县搞了一次活动(图中阳光和同事在渔樑坝).</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85年4月,厂组织青工政治轮训班,到附近的歙县搞了一次活动,(阳光和同事在歙县太白楼)。</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2007年,事隔22年后,阳光又去了歙县太白楼,拍了这张照片。</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85年4月,厂组织青工政治轮训班,到附近的歙县搞了一次活动,(阳光和同事在歙县牌坊群)。</font></h1> <h1>2003年2月,阳光在阔别28年后,重返歙县“棠樾牌坊群”。28年前不用买门票,那年去门票是50元,现在的门票是100元。</h1><div><br></div><h1>歙县棠樾牌坊群,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h1><div><br></div><h1>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h1><div><br></div><h1>文革期间,扫四旧时准备把这七座牌坊拆掉的,由于怕拆的时侯不安全砸死人,所以没敢下手,这才侥幸逃过一劫(我在1985年时,听村里人说的)。</h1> <h1><font color="#010101">这里的招待所,也有好几间房间是单身宿舍。</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过了招待所转弯的是一幢单身三层楼单身宿舍,原先一楼和二楼大部分住单身的绍兴籍夫妻分居两地的老职工,以及一些大龄青年职工(二楼也住少数72届女青工),三楼全部是安排72届女青工住。(拍摄于2007年10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这是宿舍门景一角(拍摄于2007年10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在2007年10月拍摄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房子整个的原始状态。</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2011年,鼎奇链条厂老板原来在家属区五村一带搞的“鼎奇山庄”因为建高铁而被拆,于是那老板在招待所、男女单身宿舍一带搞起了休闲山庄。于是将包括招待所在内的所有的房间都装潢成标房,图片中的面前三层楼就是单身宿舍,到底的一幢四层楼是男宿舍楼。</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这段视频拍摄于2011年10月23日(当时这些房子刚刚被装修成标房)视频中的这些房子就是当年的二幢单身宿舍,其中四层楼的是男宿舍(一楼是妈妈宿舍)视频中的三层楼房居住情况是这样的,一楼和二楼基本上住的是一些单身老职工,三楼大部分安排72届女青工居住。</h1> <h1><font color="#010101">瞧~这就是原来72届女青工住过的宿舍楼,遗憾的是鼎奇链条厂老板也走了,房子装潢好以后,也没有好好地经营过,就随着他的新厂开到黄山市后,这里他也不打理了。这次我去看看,现场荒凉无人光顾。</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野草在装修一新的宿舍楼前疯长着,令人感到可惜…</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从这个角度看上去,宿舍楼改变的还是蛮有徽派建筑的韵味。</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这幢被装潢成徽派建筑的三层楼宿舍,与眼前刚建不久的合福高铁高架桥,形成一个视觉上的强烈冲击。</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前面那幢四层楼高的就是原来的男单身宿舍楼,大部分都是从五区宿舍楼搬过来的。这是没有被装潢前的宿舍楼模样。(拍摄于2007年10月)</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如今的这幢宿舍楼就是这个样子,被打进了冷宫。</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这幢男宿舍楼的一楼都是单身妈妈房(夫妻分居两地女方带着孩子的)这个镜头是妈妈房后门的一个场景,房子是靠近山建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男宿舍楼过去一点看到的这幢房子,是原来卫海厂的“煤球房”,以前是厂里专门机器加工煤饼(蜂火煤),然后每个月指定一个时间供应给职工的,可如今已经被鼎奇链条厂老板改造成餐厅了。2011年10月我和朋友还在这里吃过饭,并在装潢好的标房里住过一晚呢。这次去看看,这里已经是空无一人。</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这是我从四层楼宿舍拍过去的一个镜头,眼前变化的一幕,在那个时候连想都没想过,真是天方夜谭。</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条道就是单身宿舍走出去,上县城去的路……</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好了,有关单身宿舍楼的故事就讲的差不多了,让大家尝尝安徽绩溪的手炒南瓜子吧。</font></h1> <h1>这就是怀旧,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请继续关注阳光的《那些年我们呆过的山沟沟》(六)</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