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清晨一睁眼,就听见窗外鞭炮的声音,打开手机,看到满屏的祝福,才想起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个可以团聚,也可以追溯的节日。</h3> <h3>对元宵节的记忆,最清楚的莫过于儿时家人给做的的小玻璃灯,那时元宵节都会穿上小花棉袄,提着那时觉得珍贵无比的小灯,兜里揣着拆好的小鞭,点根香,出去和邻居的小伙伴们走街串巷,一起玩耍。</h3> <h3> 记忆里,没有北方冬天的寒冷,只有小伙伴们开心的笑容,三分钱的冰棍,五分钱的雪糕,还有玻璃灯里那分外璀璨的烛光,小鞭扔上天空炸开花时清脆的欢呼雀跃。</h3> <h3> 有一年我和儿子正月十五在秦淮河夫子庙河畔,参加游园灯会。穿梭于五彩缤纷的灯笼和度喜庆佳节的人群中,不仅想起多少诗人曾在秦淮河‘夜游惊艳思八艳,情洒秦淮不夜天’。有美景的地方就有很多故事,古装的电影里很多这样的情景吧,正月十五灯会,相会……一个佳节,数段佳话,千百年,多少情怀。</h3> <h3>元宵节风俗起于汉朝,唐代宋代的元宵节曾盛况空前,对于这个古时称为上元节的节日,上至皇上后妃,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文人雅士,无不饶有兴趣。长安城,火树银花夜,观灯,猜谜,集市,民间绝活,舞狮,舞龙,扭秧歌,放水灯,祈福。这是我能想到的画面,当然还有那首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不得不说古人比我们有情调多了。</h3> <h3> 今天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传统的民俗和交往形式,都被手机和安逸感消耗殆尽,没有了过年杀猪宰羊,没有了三十晚上换新衣新袜,没有邻居一起放炮竹,没有了登门拜年往兜里塞满糖果,年节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所以说先祖留下的仪式感是很重要的,看起来麻烦,却保守和传承着几千年的民俗和文化。</h3><h3> </h3> <h3> 我想想原因是不是因为我们也忘记了很多……。又是一年春归日,愿踏着一点追忆,寻回一点那曾经年少时的纯真,那祖先留下的民风民俗,那物质贫乏,但情谊深厚的浓浓岁月;虽没有那人声鼎沸看花灯,但有佳节喜庆送祝福。我总是这样想,自己写下来文字能送去我元宵节最深的祝福,祝亲人,朋友,我爱的人们,爱我的人们,佳节快乐,一切如意。</h3><h3> 这是我还能为自己保留的一点仪式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