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元宵节。在这天,除了家家吃汤圆外,人们还要点起彩灯万盏,闹元宵,玩龙灯 走高跷,猜灯迷,,热闹非凡。</h3><div> 然而,这天对我们家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一天刚好是我父亲的生日!记得父亲每逢过生日都会开心的说:“我过生日全国都要庆贺!”那一天母亲总会去称半斤水面,为父亲过生日。因为父亲特别喜欢吃面条。</div><h1> 今年刚好父亲离开我们46周年,在此,借元宵节到来之际,深切怀念我的父亲---唐国卿</h1> <h1> 父亲於公元1921年正月15日出生在四川省武胜县烈面区走马乡唐家沟。祖辈都是农民世家,辛勤种地为生。父亲姊妹五人,三男二女,父亲是排行老么,故后来的晚辈都称之为么爸。</h1> <h1> 爷爷那辈人,无田地耕种,靠给有地的人帮工为生,家庭十分贫穷。当日子难以为生时,父亲他十二岁时,只身到了重庆合川一个日杂店做了一个杂务童工。后来父亲大概在18岁时到了重庆纱厂当学工,在织布厂时认识比他小2岁的纱妹尹素芳,同样的经历和家境的艰辛,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尹素芳也就成为我们的母亲。解放后听说穷苦人分土地,父亲即刻带上母亲和我与玉莲妹回到了家乡,分上了土地。但是父亲母亲都从来没有种过庄稼,都靠乡亲们帮忙耕种,维持家人的生活,不久英俊弟出生了。这时城市建设的需要,到农村招工,这样在母亲的吹促下,父亲终于又回到重庆当上了正式工人。工厂办文化扫盲班,父亲报了名,父亲是一个非常聪慧和肯爱学习的人,在扫盲班很快脱了盲,而且学习成绩优异,从此父亲特别爱学习,还能写文章,常常帮工友们写家信,因而练出了一手好的毛笔字。我记得小学二年级时,轴承厂班了一个学文化扫盲展,还特别记述了我的父亲,爱学习的一些篇章,至今我记忆犹新!</h1> <h1> 父亲恩爱重如山!他对我们几姊妹都是无私地爱。后来我们在母亲的带领下,也到了重庆,此时又添了和平妹妹。当时仅父亲一人工作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我们家相当困难,工厂每月救济补助我们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母亲舍不吃穿,都要盘我们去上学校,学文化。如今想来父母的恩爱,我们感激不尽。</h1> <h1> 父亲从来不打牌,坐茶馆。除了爱看书看报,练习毛笔字之外,喜爱喝酒,而喝酒都是店里八角钱二斤粮票打一斤的老白干(大家称之为八搭二)好在那时不造假,是真正的粮食酒呢。而下酒菜仅有一小盘胡豆,几颗花生米,或泡菜,家庭困难,节省下来的钱与食物,用来抚养我们了,他患有严重高血压。另一个爱好仅一碗小面。回想过去的状况,我泪流滿面,如果他还健在,看到现在我们家四世同堂,祖国的繁荣富强,物资极大丰富,他不知有多高兴,多么的幸福。</h1> <h1> 我们家虽然生活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家风非常严格。吃苦,勤劳,节俭,奋斗这八个字是父亲为我们定下的家训。父亲虽然延续了“黄荊棍儿出好人”对儿女的家教方式,免不了粗暴地棍棒严历地打我们来教育我们成长,三弟稍微调皮一些,受的皮肉之苦也就多一些。母亲为此常常护着心爱的儿女,也经常与父亲发生争吵。回想起严父慈母对我们的教育和抚育,此时此刻我们都会肃然起敬,没有父母亲的严格教育,也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成就感。现在我们姊妹六人也延续了这个优良的家风。</h1> <h1> 父亲患有严重的高血压,血压最高时达到220,当时医疗条件甚差,这方面的知识普及不够普遍,七一年脑溢血离开了我们,姊妹们十分悲痛。更加懂得了感恩父母。对母亲十分孝顺,深受邻里们的赞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