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这里是山东冠县北陶镇西北角,也是原山东省馆陶县城西北角,这是一座千年古城——原馆陶县城的遗迹。一座千年古城,现在即将完全消失!随着城墙的痕迹逐渐的减少,有关千年古县的光辉历史、美丽的传说也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消失——。我们现在的地方叫冠县北陶镇,过去叫北陶区、北陶人民公社,再早就是馆陶县城。我们和馆陶县分开已经五十余年,对于古馆陶县城了解的人越来越少啦!作为我们这些从那时过来的人,却永远也忘不了那时北馆陶县城繁荣兴盛时的情景。我们这代人的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这片热土养育了我们,产生了永远难以忘怀的深厚感情,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我们脑海中打下终生烙印,我们在梦中经常会梦见那时的情景。馆陶是闻名遐迩的历史古县,北馆陶城也是具有1349年历史的古县城,馆陶县城“东望泰岱,西距卫河,北接清源,南迩几辅诸郡邑盖形胜要会之地”(馆陶县志)馆陶人崇尚礼仪,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人才辈出。每当回忆起这些便觉无限荣光。</p><p><br></p> <h3>西北角残存古城</h3> <p>这里的老年人都知道这样一句俗语‘’南关(南馆陶)到北关(北馆陶)三十五里宽。‘’这是什么意思呢?哪有这么大的城啊?为什么出现这样一句俗语?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得慢慢从这里的历史谈起。</p><p>北馆陶曾是馆陶县城,是馆陶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是持续1349年的古县城。这里历史上是馆陶县,现在的河北馆陶县政府所在地过去叫南馆陶,包括现在的河北馆陶县四镇四乡277个自然村,还有临清的烟店,潘庄、八岔路,冠县的北馆陶、万山、东古城在过去都是馆陶,县,都归北馆陶这个县城管辖。</p> <p>馆陶部分名胜古迹</p> <p>馆陶八景</p> <p>西北角残存古城</p> <p>这就是说,两个馆陶原来本是一家,是一个县。历史上馆陶的范围很大,就连冠县原来也属于馆陶,只是由于历史行政管辖的更换,使冠馆两县、南北两个馆陶,分了又合,合了又分,以至于才出现现在的情况。</p><p>馆陶之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p><p>期,那时我们这一带属赵国,北馆陶之西南五十里有陶丘,(大约是现在馆陶公主湖一带)战国时赵主下降到此,置馆与其侧,因此得名馆陶。馆陶古为冀州地,春秋时代为晋国的冠氏邑(即今冠县东古城)也就是晋国冠氏在此的封地。战国时代属赵国——。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郡县制,于汉平帝二年设馆陶县,从此馆陶就开始成为县城,行政管辖上诞生了馆陶县。到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馆陶县城北迁至今北馆陶,从那时起北陶就成为馆陶县城所在地,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华民国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近1400年。在这一千多年的岁月中,多次变更不同归属地,经历过不同的周、郡、府、道等不同建制——但馆陶县的名称除在唐初622年—627年设为毛州,772年短时间改为永济县不久又恢复馆陶县外,至今始终未变。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归冀南行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馆陶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2.10月改为德州专区,1953年1月改属山东聊城专区,1955年三月县政府迁移至南馆陶。北馆陶作为县城共计1349年。县城迁走后慢慢的把北馆陶名称省略改称北陶。属于馆陶县第一区。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馆陶县归入冠县管辖,馆陶县建制消失,北馆陶称北陶人民公社。1961年又分开,恢复原馆陶县。1964年12月馆陶县以漳卫河为界把漳卫河以东的一区(北陶区)(除去马头公社),七区(除去西陶公社)划归冠县。二区(潘庄)三区(八岔路)划归山东临清。河西四个半区(原馆陶县共分八个区)仍归馆陶县,划归河北省邯郸地区管辖。从此我们不再属于馆陶县,我们和馆陶彻底分了家。</p> <h3>西北角残存古城</h3> <p>馆陶县志关于陶山书院记载</p> <p>馆陶县志关于文庙和书院的记载</p> <p>由于以漳卫河为界,而导致的馆陶县被分开,因此馆陶县面积减少近一半,但仍然叫馆陶县,但是行政管辖归入河北省,属邯郸地区,从此馆陶不再属于山东省。行政管辖的变更,使分开后的冠馆两县在整理编纂地方历史(县志)时,由于分屬不同的县,所以有关北馆陶县城的一些内容不可避免的出现脱节和衔接处的疏漏。</p><p>北陶作为千年古县城,作为馆陶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灿烂辉煌。单说古建和名胜古迹就有许多许多。如城内有文庙、关帝庙、菩萨堂、火神庙、龙王庙、瘟神庙、马王庙、三官庙…城外有东岳天齐庙、碧霞元君祠、北极庙、段干木墓距此五里有萧城遗址…,另外在城内还有透灵碑、育英泉、琉璃井、…节孝祠、名宦祠、忠义祠…等等许多许多,不能一一尽述。著名的馆陶八景,有一半以上在北馆陶附近。</p><p>馆陶,文化、教育,历史辉煌。清末、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这一段时间,北馆陶老县城的教育历史,实际上是馆陶县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冠、馆两县的新修县志中有关北馆陶的教育历史的记录则比较少,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原因:一就是北馆陶失去县城地位变为乡镇;二是行政区域变更。今天就向大家进行介绍。</p><p> </p> <h3>西北角残存古城</h3> <h3>西北角残存古城</h3> <p>馆陶地处孔孟之乡,古鲁国西部地区,齐、鲁、赵、魏交界处,自古就崇尚儒学,"馆陶人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崇儒、学儒、重视文化教育,长期以来在馆陶一带形成了传统风气。</p><p>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馆陶一带儒家讲学、学术研究及文化教育的风气就十分浓厚。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的子夏、冉雍就曾在馆陶一带讲学,弘扬儒学思想,培养了段干木、吴起、李悝、魏文侯等一批有才学的学生,子夏死后葬在西河寨村,后人多次建(修)卜子祠纪念他。冉雍(前552-?)字仲弓,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相传他曾在馆陶一带讲学,死后葬在这里。今山东省冠县旧有冉子书院,城北二十里王段村(此地从秦汉至隋唐曾长期归属馆陶县)有仲弓墓及冉子祠。孟子也曾在馆陶一带经过并有活动。孟子游梁时曾路过今山东省冠县张平村(汉以后今山东省冠县一带长期归属馆陶县)隋唐时期才从馆陶析出,并在此与当时的纵横家景春辨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出于此。</p><p>儒家学说逐渐延续至从隋朝,统治阶级为利用其思想维护统治地位,招纳儒学人才,开始实行科举制。随着科举制的形成,一种重要的文化、学术、教育机构《书院》开始出现。</p><p>唐代唐玄宗开元六年(718)东都洛阳建立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署学士,掌校勘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备顾问应对。"宋代以后,由于官府的鼓励支持,书院逐渐大兴。著名的书院除白鹿以外,还有石鼓、嵩阳、应天府、岳麓、丽正、象山等。这些书院或为官府举办,或为私人创设,不少知名的学者讲学其中,研习儒家经典,并形成了相互争鸣的不同学术流派。元朝以后,路、府、州、县多设书院。金元以后馆陶县文化教育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兴盛,各类教育纷纷出现,明朝时在馆陶县城(即北馆陶)开办陶山书院。其地址在县城(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东南角文庙西侧。</p><p>文庙是金皇统年间县令孔渊始所建。到明正统七年陶山书院诞生,按照“左庙右学”的古制原则,把陶山书院设在文庙的西边(右边),两边分别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和馆陶县最高学府。两组建筑左右对称,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左庙右学古代建筑群。</p><p><br></p> <h3>西北角残存古城</h3> <h3>文庙旧照(照片取自山石榴)。</h3> <p>陶山书院的面世,是馆陶古代儒学教育和文化学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书院创办以后,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推动文化教育、儒学思想交流、学术研究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但随着年代推移,书院因长期使用和风雨剥蚀而难免会有所损坏,致使书院不能正常使用,一些活动不能正常开展。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官员想办法筹集款物做了很多修圮乃至扩建的工作。清朝十分出名的馆陶知县张琦,居官清廉,政绩十分突出。他曾写文章:"(自己一到任)恭谒圣庙展拜礼毕,周说视(文庙、儒学、书院等)垣宇欹颓毁草蔽砾积者不十三四,亦皆桷张甍飞,雨剥风蚀,乃心惶悚不克自持。"所以很快就张罗着对文庙和书院进行整修。明清时期,知县王良辅和陈冕等人分别于嘉靖十年(1531)、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等时间多次重修,确保了陶山书院的正常使用。陈显彛,字秉初,浙江山阴人。道光二十八年做馆陶县知县,他针对馆陶书院财务紧张的现实,曾拿出自己的俸禄三千缗捐给书院,补充书院的伙食之用,暂时缓解了书院的经济困难。咸丰九年来馆陶做知县的湖南湘潭人梁文珏,一来馆陶见书院破败倾圯,便捐资一千缗增加诸生的"膏火"。耿光祜字笃卿,四川隆昌县人,举孝廉。同治三年三月来馆陶做知县时,正赶上土匪刚刚平定,他不遗余力地做好善后工作,并把查封的逆产十二顷二十亩,拨归给陶山书院,每年可得地租若干,以补充课士经费,并立石碑以记之,表示今后不得变更。他还在南馆陶、张官寨两个镇各设义塾一处,培养人才,受到了百姓的称颂。</p><p>清朝陶山书院不断发生变化。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知县把书院报为了义学。康熙四十七年(1708),又改为训导署书院,同时地址迁移到了县城城隍庙南。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知县彭元照改书院为试院,除县试作为考场外,其余仍一照往常,按时教授课程、举行考试。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向植奉文改书院为校士,分馆延请"教习"主讲,每月课期一如往常。只是改试论策经义于官师两课外,每人就阅读经史的情况写出心得笔记,定时呈给"教习"评阅。</p><p>馆陶县以陶山书院为主要阵地的文化教育和学术活动成绩卓著,长期以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之才。据《馆陶县志》记载,自宋至清,馆陶县共有19人中文进士,9人中武进士,79人中举人,243人岁贡,16人拔贡,19人府贡,65人例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宋代文学家柳开(官至贝州知州)及王沿(官至监察御史)、王鼎(官至太常寺博士)父子,金代的郝钧(承安五年经义榜进士)、明代的孙文义(洪武庚午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郭良(天顺丁丑科进士,光禄寺少卿)、耿如杞(万历丙辰科进士,官至山西巡抚),清代的耿愿鲁(康熙庚戌科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马延眉(康熙戊辰科进士,官至守备)、高重光(康熙癸丑科进士,官至内阁中书)。</p><p><br></p> <h3>在西城墙建起的宅院胡同</h3> <h3>城北西段城外的护城河遗迹</h3> <p>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历史上称《晚清新政》或《庚子新政》其中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p><p>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政府颁布诏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考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p><p>在推行新政、废除科举上馆陶县走在清皇室下诏之前,在1905年即率先废除科举,推行新政。</p><p>为什么馆陶县会提前废除科举?馆陶的胆量为何如此之大?原因和馆陶隶属于山东省有关,和袁世凯有关。袁世凯,一个中国近代历史上不可绕过的关键性人物。袁世凯出身行伍,随军渡韩,平定朝鲜政变、维护加强中国宗主权,揭开了他在近代历史上的第一页,回国后在天津小站练兵,奠定了他在政坛活跃的基础,戊戌变法时期,对荣禄、慈禧太后的政治忠诚,使他逐渐崭露头角。1899年12月出任山东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袁世凯就任山东巡抚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意义重大,第一次成为一方大员,40岁的袁世凯意气风发,磨拳霍霍,在山东大显身手,率先开启了山东新政的历史。袁世凯为山东规划了一幅壮美的新政蓝图,并身体力行把这幅蓝图铺展在齐鲁大地。兴学堂、育人才,整顿财政金融,提高商人地位,兴办商务,发展手工业,裁汰旧军,编练新军,兴办警政,几乎所有的新政措施都走在全国前列,为山东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山 东由一个典型的保守阵营逐步迈向早期现代化的建设之路。在山东巡抚任上,袁世凯首先在山东开始新政之风,其中包括,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地方大学“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的前身)1901年9月,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11月山东大学堂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开学,到1904年学校迁至济南杆石桥新址(现省实验中学),并改名为山东高等学堂。</p> <h3>在西城墙建起的宅院胡同</h3> <h3>在西城墙建起的宅院胡同</h3> <p> 有专家研究后认为,在清末济南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袁世凯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他不仅仅在任职山东巡抚时期首开山东新政,在济南实施一系列的现代化措施,诸如创办山东大学堂、设立商务局、设立巡警等。更为人称道的是,1904年他与巡抚周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将济南开辟为自开商埠,并对济南商埠的建设、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支持。袁世凯对济南城市早期现代化,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在清末济南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袁世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济南城市逐步现代化,袁世凯有不可磨灭的功绩。</p> <h3>城西护城河遗迹</h3> <h3>城北西段城外的护城河遗迹(远处的村庄是戴庄)</h3> <p>馆陶归属于山东省,所以1905年馆陶县知县方桂芬响应新政,建立巡警、废除了科举制,陶山书院这所培养科举人才的八股文学堂,被宣布停止,改为巡警教练所。</p><p>陶山书院废止后,随即馆陶知县在现在北街路西正对贾家街往南的地方,建立了新式学堂—《馆陶县第一完全小学》。(即现在的北陶镇幼儿园所在地)。这是馆陶县实行新政,建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p><p>这所学校在七七事变前,共招收高级小学28级,我的母亲李玉琴是25我父亲回忆说:我母亲是25级,我父亲是27級。和我母亲同级的还有毛圈的萧荣茂,石念福、于发文、石凤玉等</p><p>徐村的石凤玉都和我母亲同级。27级还没毕业即发生了卢沟桥級事变。</p><p><br></p><p>这所学校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地下党就已打入学校内部,民国二十四年(1935)8月聊城三师王晋亭,来馆陶一高任教,宣传党的思想路线,在进步学生中发展党员 ,肖荣茂、石念福、于发文加入了共产党。民国36年(1937)年1月,共产党员宋秋潭、沙延孝也来到馆陶,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意见会同王晋停建立了中共馆陶县特支委员会。西安事变后,党组织发动学生上街游行,我母亲那时不止一次参加了抗日游行。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县长王华安携款南逃,许多学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投身到抗日队伍,许多青年后来都成长为党的优秀干部。萧荣茂、王磊、就是其中人员,建国后第一任馆陶第一任公安局长,后来调到邯郸,退休后一直住在邯郸老地委礼堂干休所直至逝世。石凤玉馆陶县南徐村人,在日本投降后在我村薛圈村教过学,(此期间我母亲和石凤玉一起教学)建国后,听我母亲说好像在馆陶教育局工作,任何职务,记不太清。</p> <h3>城西护城河遗迹</h3> <p>1937年农历六月二十,(公历1937.7.28)日寇弃城偷偷溜走,馆陶解放。</p><p>北馆陶高级小学学校又恢复了招生。从1945年到1949年共招收五级,光我村就有七八人在这阶段入学。那时我们这里屬冀南行署,1949年屬邯郸专区,1952年又归德州专区,1953年又归聊城专区。正因为归属邯郸,所以那几级的学生好多都考入了邯郸的学校,如四级的汪书祥,李云祥,薛书梅等,考入了邯郸师范;薛玉全考入邯郸一中…。因此这些三零后的学生好多都在邯郸工作。</p> <h3>城西护城河遗迹</h3> <p>北馆陶高级小学学校又恢复了招生,从1945年到1949年共招收五级,光我村就有七八人在这阶段入学。那时我们这里屬冀南行署,1949年屬邯郸专区,1952年又归德州专区,1953年又归聊城专区。那几级的学生好多都考入了邯郸,如四级的汪书祥,李云祥等,考入了邯郸师范;薛玉全考入邯郸一中…。因此这些三零后的学生好多都在邯郸工作。</p> <p>原馆陶完小(北陶幼儿园)</p> <p>解放后从1950年到1964.年这处高级小学一直没变。1964.12北馆陶划归冠县,但该处学校仍然是高级小学,1969年冬,学校大发展,冠县各区办高中,原馆陶县二中,改为北陶高中,北陶完小改为北陶联中。1987年冠县四中(原北陶高中)停办,又恢复为初中,之后北陶联中和这里合在一起至今。原校址改为北陶幼儿园。</p><p>如今在馆陶县城西北角,后花园建起一处现代化的完全小学,这应该算原馆陶完小的继续吧!</p><p><br></p> <p>原馆陶完小(北陶幼儿园)</p> <p>北馆陶作为县城,值得回忆的事 太多太多啦!不能一一尽述,但愿了解和研究馆陶和冠县历史的有识之士多写点有关家乡历史的文章,让大家多了解一下我们家乡的历史。</p> <h3>城西护城河遗迹</h3> <p>原馆陶完小(北陶幼儿园)</p> <p>远处建设小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