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年味--初一十五

ashley

<h3>过年画了一系列的年味插画,这是一次无心插柳的尝试。初一至十五的习俗,谁说过年没年味呢,其实是我们没有了生活的味道而已。</h3> <h3>年初一,拜大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quot;刺&quot;,故名片又称&quot;名刺&quot;。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quot;门簿&quot;。</h3> <h3>年初二,迎婿日。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h3> <h3>年初三,赤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恶神,主斗讼之事。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根据传统习俗,当日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故赤口日亦称为小年朝。</h3><h3><br /></h3> <h3>年初四,&quot;迎灶神送火神&quot;。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quot;送神早,接神迟&quot;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h3> <h3>年初五,接财神。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h3> <h3>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又称"穷子"。</h3> <h3>大年初七是&quot;人日&quot;,人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生菜,油麦菜,蒜,葱,韭菜,芹菜,芫茜煮成杂菜汤。</h3> <h3>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quot;谷日&quot;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h3> <h3>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quot;天公生&quot;,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另外,很多老人以及生意人都会把正月初九作为&quot;办事日&quot;。人们总说&quot;七不出,八不归,九出刚好办成事&quot;。</h3> <h3>正月初十,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也称&quot;石磨日&quot;、&quot;十子日&quot;、&quot;石不动&quot;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h3> <h3>正月十一是&quot;子婿日&quot;,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在古代,正月初九庆祝&quot;天公&quot;生日剩下的食物还没有吃完,因此会利用这些祭祀过神灵的美食来招待女儿和女婿,作为初二女儿回门时的一个答礼。</h3> <h3>正月十二搭灯棚,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灯,民间俗称&quot;十二搭灯棚&quot;。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了。</h3> <h3>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quot;灯头生日&quot;。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quot;点灶灯&quot;,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quot;灯头&quot;之日。</h3> <h3>正月十四,试花灯。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汉族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quot;试灯&quot;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quot;灯市&quot;。</h3> <h3>正月十五,元宵。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大节日,元宵节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由于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元宵节也有着中国的传统习俗,如吃元宵、看花灯等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