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記的生活

黑子

<h1>  七十年代的生活既是簡單的又是豐富的,</h1><h1> 簡單的是生活物質的稀缺,</h1><h1> 豐富的是我們改變生活的過程,</h1><h1> 而這種過程本身就是一段故事…</h1> <h3 style="text-align:left;">  在七十年代,部队大院就是一个小社会,什么粮店、菜店、小卖部、澡堂、煤场、开水房、门诊部、托儿所、学校等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真可谓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这都是由一些随军的又没有工作的家属和亲戚组成的称作"军人服务社"来经营的。</h3><h3 style="text-align:left;"> 我们当时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家属区的叉路口进行的,因为它的周边就是这些生活设施。</h3><h3 style="text-align:left;"> 当时的开水房是定时供应开水的,澡堂也是定期开放、其它设施也都是每天定时开门的,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h3><h3 style="text-align:left;"> 早期的开水房是无限量提供开水的,随着人员的增加,原来的锅炉有些小了,便成了定量供应,每家每户发水票,后来后勤部们将锅炉换大了,就又取消了水票。开水房的接水台上常常会有暖瓶打碎,周围散落着很多玻璃渣。开水房的上空也是迷漫着热炉渣遇水散放出的气味,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个味道。开水房每天晚上下班后开放,来打开水的人大部分都是小孩和老人,开始人们都是用热水瓶的,力气小的提两个暖瓶,大男孩们则是提四个或者六个暖瓶。后来逐步有了铝壶,再后来有人用上了更大的用白铁皮焊制的桶。</h3><h3 style="text-align:left;"> 那时家里做饭炒菜都是用砌的炉灶,还有一种是铸铁炉子,这种炉子需要架上铁皮烟囱才能使用,一般是用来烧开水或者冬天取暖,我们时常用它来烤馒头片,炉子的周围用铁丝做些架子用来烤棉鞋,这样第二天早上起来脚就会非常暖乎。家里的炉灶开始是烧劈柴,劈柴一般是在赶场的时候从老乡那里买的,买回来后就要用锯锯短,再用斧头劈细才可使用,为了节约我们还到农民的地里去拔过玉米根、到木工房里去捡过碎木块和木刨花。后来就是烧煤球,因为当时煤场只卖散煤,为此我们也做过煤球,有时星期天父亲就会让我们哥俩先去煤场买来散的无烟煤,再将里面大块的砸碎,加一些黄泥搅拌好,用一个类似汤勺的舀子将煤挖出来摊在地上,太阳晒干后再收回家备用。我们哥俩还要轮流看护,防止被人踩碎或者被其他小孩偷煤球。再后来又都变成家家烧蜂窝煤了,为此单位专门购买了一台做蜂窝煤的机器,因此过一段时间就要去借部架子车,然后去煤场买蜂窝煤,买回来后还要用一块木板或者洗衣板将蜂窝煤搬到楼上去,这是当时最累人的活了。</h3><h3 style="text-align:left;"> 那时候买肉只能去公家的食品站购买,这是要凭肉票的。如果跟食品站的人关系很好的话,也能够买到一些猪头肉、猪蹄子或者猪下水什么的,这些不用肉票的,是食品站内部职工自己掌握的,那时好羡慕家里有人在食品站工作的,他们会比一般人家多吃很多荤菜。</h3><h3 style="text-align:left;"> 当然也有不需要肉票就能买到肉的,那就是农民卖的"瘟猪子肉",这种肉是农民家养的猪得病死了,又舍不得扔掉,就将它煮熟后出售,一般的家庭是不会去买这种肉的,难免有些喜欢喝酒的人也会去买上二、三两回来下酒。也不知道农民是怎么把肉做出来的,反正味道还格外的香、颜色鲜艳、非常诱人。</h3><h3 style="text-align:left;"> 还有就是农民家养的牛如果从山上滚下来摔死了,农民们就会把牛肉拉过来卖,这个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因此买的人就很多了,而且常常是供不应求。我感觉当地的黄牛肉是相当不错的,怎么做都好吃,尤其是按"苏修"的吃法:土豆烧牛肉,非常好吃。</h3><h3 style="text-align:left;"> 每逢涨洪水的时候,农民们就会到河坝里去捡被洪水冲下来的断树、木材等等,有的时候他们也能够抓到一条被山洪冲下来的"娃娃鱼",这种鱼学名叫鲵,生性凶猛,拿来卖的时候常常会发出"吱吱"的叫声,甚是吓人,一般的人家也是不敢去买来吃的,要知道这可是真正的野生大鲵哦,那时候可没有人工养殖的,如果放在现在肯定是非常抢手的货,而且价格一定会是非常不菲。</h3><h3 style="text-align:left;"> 买菜一般有二种渠道:一是逢赶场天在老乡那里买,二是在单位的菜店里买。在早期没有菜店的时候就在拉菜的大卡车上买,单位会定期出去拉菜,这些菜有的是从地方采购的、也有的是北京调拨下来的,比如山东大白菜、山东大葱、带鱼、扒皮鱼、北京红豆腐乳、北京臭豆腐乳、北京填鸭等等。</h3><h3 style="text-align:left;"> 记得有一次,单位从藏区草原采购到了一大批活羊,我记得有好几卡车。拉回来后集体食堂分配了一部分,其它的则按户进行分配,那次每家分到的肉可真多啊。在我有生以来记事起,家里第一次一下子有这么多的肉,而且还有两个羊头。那个时候家里都没有冰箱的,因此只能天天吃羊肉,我们家还将一部分羊肉腌制成了咸肉,留着以后慢慢地吃。熬出来的羊油也是舍不得扔掉的,将熬出的羊油放在一个罐头盒里,再加上一根粗棉线便成了一个蜡烛了,光这样的蜡烛就做了有好几个,一时间整个单位都笼罩在了一股羊膻味之中。</h3><h3 style="text-align:left;"> 还有就是像带鱼和蒜苔这种味道比较刺激的食物,只要单位上一有供应这些东西,家家户户则都在吃这些,马上到处都会弥漫着带鱼腥味和蒜苔的臭味。这就是当时的一种特有现象。</h3><h3 style="text-align:left;"> 弥补食物短缺的方法还有很多,早期单位并没有对家属区作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因此很多人家的家属和小孩都会养几只鸡、几只鸭、几只兔等,住在学校后面被称作"夹皮沟"的地方,家属们还利用地势种起了很多蔬菜。</h3><h3 style="text-align:left;"> 我们也经常会到河坝里去钓个鱼、到农民地里钓个青蛙、到山林里打个麻雀、晚上去稻田里抓个黄鳝什么的,以此用来改善一下生活。当时河坝里有一种螃蟹,个头不是很大,传说体内有血吸虫,所以一般人们都不敢吃它。可是我们家却不相信这个,经常会去河坝里捉一些,你想在如此清澈的河水中怎么可能有血吸虫呢?因此照吃不误,此间可没少吃,味道很棒。这不到现在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吗?</h3><h3 style="text-align:left;"> 在某一天,单位里购买了一台制作冰棍的机器,就安装在了一号楼旁边的菜店里,在安装试运行期间,单位通知大家可以自带糖水免费去做冰棍,一时间大家都蜂拥而至,大家排队轮着去做冰棍,我和我大哥也准备了一些白糖水和红糖水去做冰棍,那时由于没有冰箱,冰棍是放不住的,回来后我们就只好不停的吃,吃了很多,摸摸肚子都是凉的,结果到了晚上我们的肚子开始疼痛起来,只能一趟又一趟地上厕所,被折腾得够呛,那时候做出来的冰棍就是硬帮帮的,真正的是用冰做成的棍。</h3><h3 style="text-align:left;"> 那时候我们的零食并不多,冰棍算一个,再一个就是甘蔗了,这是当地种植的一种甘蔗,又细又硬,其实是一种用来榨糖的甘蔗,农民常常会拿到我们家属区里来卖。当时还有一种玩法叫作"劈甘蔗",也就是几个人合伙买一根甘蔗,通过猜拳确定顺序,然后用刀尖将甘蔗定住,寻找机会一刀劈下,劈开多少就赢多少,以此类推。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群人在那里赢甘蔗,乐此不疲。</h3><h3 style="text-align:left;"> 那时在春节期间你就会看到这样一种奇特现象,附近村民三五成群、十个一伙的,非常统一地穿着蓝色新衣服,脚穿黑布鞋或者是绿球鞋,远远望去一片蓝色的海洋,他们人人手里都拿着长长短短的甘蔗,一边走一边玩一边啃,随地吐着甘蔗渣。一路上到处都是甘蔗皮和甘蔗渣。</h3><h3 style="text-align:left;"> 还有就是炒花生和炒葵花籽,每到晚上有电影的时候,电影场的边上就会有很多农民在卖这些,他们用一个背篓,上面放一个筛子,点一盏煤油灯,筛子里有花生或者是瓜子,一杆秤。花生贵一点,瓜子便宜点,称好后用裁好的报纸包成一个三角包。很多人都会去买一点,边看电影边嗑着瓜子,往往在电影演到无声的时候,现场就会传来一片嗑瓜子的声音。</h3><h3 style="text-align:left;"> 这些零食都是要花钱的,不花钱的有到农民收过玉米的地里去砍玉米杆,有时星期天到山上去采桑泡(学名桑葚)、或者是野核桃和野酸枣,每次基本上都有收获,能弄到大半书包回来。</h3><h3> 那时的物质供应非常不好,当地根本买不到什么东西,到是父母们到北京、上海或者成都等大城市出差会买一些牛奶糖、饼干、柿饼等回来。那时大人们坐火车是舍不得在车上吃饭的,多半是买一些面包吃吃,吃不完的就带回来,由于那时火车的速度非常慢,面包带回来时已经有些发酸了,以至于我很长时间都以为面包就是酸的。</h3><h3 style="text-align:left;"> 上高中以后要去学校住校,原则上是二个星期可以回家一次,接送我们的都是部队的军用卡车,每次回来,家里都会准备一些炒面带上,有时家里也会做一些肉酱或者咸菜用瓶子装上带回来。</h3><h3 style="text-align:left;"> 那时没有牛奶、奶粉,可是我们用练乳加点糖,再用开水冲泡就成了一杯牛奶了,后来又有了麦乳精,麦乳精是固体的,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泡,效果和练乳也差不多,只是里面多了一点巧克力味道。</h3><h3 style="text-align:left;"> 我们住校期间,平时食堂吃肉是比较少的,可是也有敞开了吃的时候。因为到了七十年代末期,通过几年的政策调整,全国的经济形势有了改善,这时我感觉猪肉的供应变得多起来了,时不常地凭关系就可以买到些猪肉。</h3><h3 style="text-align:left;"> 记得有一次年底,食堂采购到了很多猪排骨,据说是地方食品站年底做香肠,产生了很多排骨,学校食堂靠关系去买的,当天晚饭食堂供应的是卤排骨,不是论份卖的而是论斤称的,多少钱一斤忘记了,只记得那次我们住校生都买了很多卤排骨,好好地解了一下馋,可是当月的饭菜票也大大地超支了,只能厚着脸皮回家再问妈妈要了些钱,才将当月的伙食费支撑下来了。</h3><h3 style="text-align:left;"> 还有一次是食堂敞开供应肉包子,包子很香,一两一个,开始大家一般都是买五个,风卷残云很快便吃完了,吃完后觉得还不够,再去买了三个,吃完仍然意犹未尽,我们又都去买了三个,就这样前前后后我一共吃了十一个,那时候我们真的很能吃而且吃什么都香。</h3> <h5>  不能忘记系列:<br />1: 不能忘记的地方<br />2: 不能忘记的岁月<br />3: 不能忘记的同学<br />4: 不能忘记的往事<br />5: 不能忘记的味道<br />6: 不能忘记的生活<br />7: 不能忘记的青春<br />8: 不能忘记的篮球</h5><h5>9: 不能忘记的热土</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