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灞陵桥</h5><h3><br></h3><h3> 【写在前面的话】大约在一九九一年秋冬季节,由甘肃省著名学者、文史专家、诗词活动家、书法家,甘肃省古典文化学界泰斗张克复先生牵头,打算出一本书,书名叫《甘肃的由来》。当时,全省政研室系统刚刚编纂完成《甘肃省情》第二部(上、下册),所以就都收到了由省档案学会发出的编写《甘肃的由来》的组稿函。在这种情况下,由我主笔完成了《溯流鸟鼠话渭源》的撰写,年末在省城兰州开会定稿之后,来年便很快成书并公开发行。<br> 同样,几经变迁,自己所存书籍不知不觉就找不到了。现在把它编辑成电子版本,也算是多了一种留存和荐阅渠道。仅此而已。<br> 2017年2月于兰州</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5 style="text-align: left;">↑境内首阳山伯夷、叔齐墓</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r></h5><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溯流鸟鼠话渭源</b></h1></b><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贾书平</b></h5><h3><br></h3><h1> 在黄河最大一条支流——渭河的源头,有一座古老而秀美县城。她如同一颗色彩斑斓的珍珠镶嵌在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上,其胜迹美景引人入胜,遐迩闻名。这就是被誉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渭水流域第一座县城——渭源县城。<br> 渭源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说夏禹分天下为九州,渭源即属雍州。春秋战国时,境内羌戎杂居。秦昭王时始设县治,名“首阳”县,属陇西郡。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1世纪,孤竹国(今河北省东北和辽宁省西境)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因父王驾崩,互让国君之位,二人皆不受。又听说周文王姬昌“善养老”,夷、齐便前往相投,国人只好“立其中子”为国君。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起兵伐纣,夷、齐兄弟以为臣伐君为不忠,遂叩马而谏。武王不听,夷、齐怀愤西行,来到当时尚未列入周朝版籍的首阳山(于今渭源县城东南34公里)隐居。周灭商后,夷、齐为雪灭族之耻和抗议武王不“义”之举,决心不食周粟而采薇充饥。这首阳山上虽说当时盛产白薇,并且色味俱全,就是在今天,亦被当地人民采集加工,远销日本等国,但每篷冬季则遍山白薇相继枯死,加之夷、齐兄弟又拒食周禄,遂饿死于首阳山岩洞内。由于首阳山与被封建统治阶级标榜为高尚守节的典型伯夷、叔齐饿在事有关,自战国以来,地望越来越高,所以最早在这里设县时,便以山名县,冠名以首阳县。伯夷、叔齐之墓在首阳山山坳中,墓碑几经焚毁,今碑为陕甘总督左宗棠手书。墓后山坡上,建有清圣祠,亦为光绪年间重建,其中左宗棠撰文并篆额的《新建首阳清圣庙碑》,书刻俱佳。西汉仍为陇西郡首阳县(故治在渭源县城东北)。东汉因之,属凉州。</h1> <h5>↑受到保护的战国秦长城遗迹</h5><h5><br></h5><h1> “渭源县”得名始自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分陇西郡置渭源郡,同时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只所以更改县名,是与渭河发源地声望越来越高有着直接关系的。《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汉书·地理志》“首阳”条注文曰:“《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出。”鸟鼠同穴山,即鸟鼠山,又名高武陇(《隋书·豆卢绩传》)、青雀山,距县城西10公里左右,东西长3公里,南此宽2公里,海拔2423米,因鸟鼠“同穴止宿”而得名,又因古籍记载渭水发源于此而著称于世。《尔雅·释鸟》:“鸟鼠同穴,其鸟为□,其鼠为□”。郭璞注曰:“□似□而小,黄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鸟鼠幽寄一穴的奇景古今堪称一绝,千百年来一直被文人墨客叹为观止。顾颉刚先生曾在渭源写过一联:“疑问鼠山名,试为答案岐千古;长流渭河水,溯到源头只一盂。”可见,鸟鼠山的名望已大大超过了首阳山,且县城距鸟鼠山又比首阳山近得多,很多此“求源鸟鼠,观光灞陵。”,改县名为渭源自是顺理成章之事了。《水经注》也就有了“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的记载。连《辞海》也说:渭河“源出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贯陕西渭河平原,在潼关县入黄河。长787公里。”其实,认为渭河正源在鸟家山,这是历史的错误。据今人勘察,渭河真正的正源,是发源于渭源县境内壑壑山(古名五竹山)的清源河。据《读史方舆纪要》:“清源河出县西南之五竹山,东流入渭。其水甚清,因名。”五竹山在西南三十里,山多细竹,峰峦奇秀。”清源河全长28公里,其上游五沟诸流在今五竹乡南先后汇流为一,汇流后东西流向至县城东书院村与禹河汇合后,始称渭河。所以五竹山才是渭河真正的源头。不过,五行山也在渭源境,“渭源”一名,还是名符其实的。</h1> <h5>↑境内旅游盛景天井峡谷</h5><h1><br>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罢渭源郡,为渭洲渭源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渭州又置陇西郡,为陇西郡渭源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渭州,为渭州渭源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改渭源县为首阳县,又于渭源故县别置渭源县。今渭源县属渭州首阳、渭源两县地。仪凤三年(678年)废首阳县,并入渭源县。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宝应二年(763年)陷于吐蕃,宣宗大中年间收复,五代时复陷吐蕃。</h1><h1>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3年)七月,降县为堡(《宋史·王韶传》),属秦凤路熙州。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为临洮路临洮府康乐县渭源堡地。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复升渭源堡为渭源县,属陕西行省临洮府。明代因之。清康熙六年(1667年),从陕西省分设甘肃省(《清代地理沿革表》),渭源县仍属临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为兰州府渭源县。1911年废府为道,渭源属兰山道。1936年5月,全省下设七个专员公署,渭源县先属岷县专署,后改属临洮专暑。</h1><h1> 新中国成立后,渭源县属岷县专区,1950年撤销岷县专区,渭源县划归定西专区。1958年4月会川县与渭源县合并,同年12月,撤销渭源县,原渭源县地归陇西县,原会川县地归临洮县。1961年12月,恢复渭源县,属临洮专区。1963年2月,复属定西专区至今。</h1> <h5>↑灞陵桥公园</h5><h5><br></h5><h1> 原会川县,为今渭源县会川镇(原名官堡镇),位于渭源县西南,是甘(肃)川(四川)公路颇负盛名的大集镇。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始设县治,为第九行政督察区会川县,以境内大南川和小南川交余县址而得名。1958年4月,撤销会川县,地归渭源县,同年12月,又划归临洮县。1961年12月,渭源县恢复,会川复归渭源县管辖。会川境内官堡(又名盘石堡)山坡松杏成荫,草木并茂,顶部筑有半月形高8米左右的城堡,景色秀丽。“石堡春耕”,为南川里八景之一。</h1><h1> 渭源县境内,尽管大部地区干旱缺雨,林木稀疏,但西南地区却青山吐翠,绿水长流,且有诸多名胜古迹,熠熠生辉,令人陶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灞陵桥横卧于县城境内清源河上,桥两端建有宽敞雄浑的飞檐式廊房,四角斗起,脊耸兽飞,似巨龙凌空而起,如彩虹横跨南北。长约38公里的秦长城横贯县境,遗迹明显,夯层清晰,蜿蜒如龙,雄伟壮观。上坪、寺坪、上关坪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遗存丰富,且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均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