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呆过的山沟沟(四)

阳光

<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是一段非常珍贵的视频资料,距今已整整33年了。当年拍摄录像的时间是1986年的4月下旬左右,记得在5月1日,当拍摄完录像后,我还随厂工会暖冬一起,陪同这几位上海的摄像(影)师一同前往黄山的。</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那次拍摄任务好像是厂工会暖冬牵头联系的,这次特意请他们来山里拍摄厂里的产品图片,以及车间的生产过程,工厂所处环境的厂容厂貌等,主要是考虑到卫海厂撤回上海是重新建厂的,所以制作这样一部介绍卫海厂的录像片,也是为回上海后的市场拓展,以及对企业形象和文化做些平台宣传。</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部片子的片名是《卫海之光》在山里拍摄的是上集,1988年8月,上海闵行的新厂建成,恢复正常生产后,又拍摄了《伟海之光》下集。</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段剪辑后的视频约五分钟,在分享《那些年我们呆过的山沟沟(四)》时,各位不妨先欣赏这段珍贵的、距离33年后的视频,或许在这些镜头里,能寻觅到年轻时光的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视频由暖冬提供)</span></h1> <h1>那时候在山里搞生产,生产原材料都是从上海计划采购运进山里,然后做好的产品除了后方配套使用外,也运回上海。那时厂里主要生产立铣刀、键槽铣刀、滚刀,还专门成立一个“三刀车间。</h1><div><br></div><h1>后来在1977年~1978年之间,又增加了锯片铣刀,当时厂里把这个产品交由一车间接收,于是厂里还组织相关人员赴上海量刃具厂等进行学习考察。那时厂里生产是一条龙的。</h1><div><br></div><h1>从原材料进来到产品包装出厂,从技术、车、钳、刨、铣、锻工、热处理等等全能。车间及相关部门分布为:技术科、检验科、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热处理车间,差不多就这样吧。</h1><div><br></div><h1>随着形势的变化,由准备打仗到逐步这种战备气氛的缓解,军工生产处于疲软状态,后方小三线全面进行战略调整,由军品转民用产品(除了保留个别单位继续军工产品外)。</h1><div><br></div><h1>于是在1978年左右,卫海厂开始军转民生产,从生产“煤炭输送机”开始的,我好像记得刚刚生产出来的机器,是提供给皖南煤矿的,当时还开了该产品的鉴定会。</h1><div><br></div><h1>从那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其他类产品也相应上马。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进行改革开放,各地的乡镇企业非常活跃,尤其是YPS(聚苯乙烯泡沫)系列的包装风靡全国。</h1><div><br></div><h1>于是在1979~1980年之间,卫海厂就开始生产PS—10成型机和预发泡机。那时候产品真是供不应求,有的客户拿了钱,住在招待所一直等产品发货。</h1><div><br></div><h1>后在这基础上又开发了PS—15成型机,又相继生产的产品有:平面输瓶机、无级变速器、直线式贴标机、垂直输瓶机、垂直输箱机、45吨压力机、60立升搅拌机、摇摆式颗粒机等。</h1><div><br></div><h1>也正因为卫海厂在这短短的8年左右军转民生产中,起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内包装机械行业有了一席之地,从而为以后小三线调整撤回上海重新建厂,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奠定了方向。</h1><div><br></div><h1>以上叙述和观点纯属个人随兴发表,如有与史料不符和出入,敬请指出并谅解。今天和大家一起走进卫海厂车间,聊聊车间里的那些事……</h1> <h1><font color="#010101">从办公大楼去车间的这条道,估计有一百多米,这一段路上的两旁,是卫海厂风景最美的地方。</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两旁山上耸立着奇石怪树,道的旁边一条溪水顺流而下,遇到山区洪水爆发季节,这里洪水犹如黄河般的壮观,让人叹为观止。</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溪水山涧旁有一个天然洞穴,无意中为厂区景色增添不少亮点.</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美丽纯白色野花在山凹中绽放,看了让人心旷神怡。</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道的前方隐约可见的就是车间的一排房子。而当年这里还没建三线厂时,这条道上左右两边上面的山是连接在一起的。原来只是老乡们走路的小道,后来把两座山的连接处炸掉,然后再把路拓宽,才成了今天这般模样。</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原来进入厂区的大门,是在图中围墙和电线杆之间的,后来这里封掉了,改从图右边围墙下去的大门出入了。</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现在的大门对面道旁,石门里老乡种了一片竹子。</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瞧~这里就是当年的工厂大门处,现在门口墙上显示:这里在好多年前,已经是“安徽宝杰塑胶有限公司”(生产塑料百叶窗)。</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最早围墙上面的这排房子是技术科,后来靠近门卫旁边的一幢大楼盖好后,才从这里搬过去的。</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就是工厂正大门,我们还在这里工作时,靠近右边铁门柱子上挂了一块牌子:“上海卫海机械厂”。</span></h1> <h1>当年卫海厂颁发的工作证和工会会员证</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张摄自于30多年前的老照片,把我们的记忆一下子拉回到眼前……</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30年前,欢送这九位绍兴师傅退休时,厂领导和他们一起在厂门口的合影。而我们却都没有想到在此留下个纪念。</font></h1> <h1>30多年前(1985年~1986年),厂技术科全体人员在车间大门前的留影。</h1> <h1><font color="#010101">这是厂区的一个场景,靠左边的一排尖顶房子是1、2、3车间,靠右边的是技术科以及为生产配套的相关部门办公室。</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的镜头取了其中一个车间,这是原来的一车间,没有生产包装机械前是机加工车间。后来开始生产包装机械后,合并到三车间。这里就作为装配车间既油漆。</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镜头推进去我们看到的车间,似乎还是那么让你熟悉。</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这些都是当年做军工产品时生产的各类刀具</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管牙絲锥 </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机用 絲锥</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差不多在1980年左右开始生产 预发泡机(EPS塑料粒子的发泡,用於电视机和冰箱等的包装原料)</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卫海厂生产的PS—10成型机/PS—15成型机(将预发泡后的塑料粒子,经安装在成型机上的模具成型的机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color="#010101">老照片的魅力在于将历史的场景再次重现,这些老师傅在安装预发泡机,图左二的老戴师傅那时多么年轻(拍摄于1984年)</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这就是当年军转民时,卫海厂生产的第一条“煤炭输送机”,图片中是当年这条“煤炭输送机”在食堂门前安装后的场景,它犹如一条长龙,它是卫海腾飞的起点(拍摄于 1978年~1979年)。</font></h1> <h1>这张集体照是卫海厂检验科的合影(拍摄于1985年~1986年)检验科在科长观根带领下(后排左二),负责各生产部门各道工序的检验工作。在质量上摆好关,做到一丝不苟,把合格产品交付给用户,得到厂部的表彰,并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h1> <h1><font color="#010101">我收藏了厂比较早期的产品样本,图中为TB—1直线式贴标机,MWB—2型无级变速器。</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SP110—1输瓶机,CSP—1垂直输瓶机</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TB—1直线式贴标机,当时上海市经委作为一个技术引进项目给卫海厂消化生产的,好像是1981~1982年之间,第一次生产两台,一举成功,后逐步进入批量生产。</font></h1><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h1><font color="#010101">那时候全国各地一万吨以下啤酒厂不少,有的是罗马尼亚抵债过来的生产线,所以对TB—1直线式贴标机市场潜力很大。当时每台的价格是29500元左右(后来销售价在3万多余元左右,这在那个时候绝对是一笔巨款。</font></h1><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h1><font color="#010101">后来这台贴标机随着工厂撤回上海后,它依然在各个行业发挥着其市场作用。后在技术上又进行了多次改进,从这个产品在山里开发生产到上海继续延续生产,后来的生产销售价在7~8万元左右,前后其整整生产了30年左右,数量在千台之内吧。(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卫海山洞处)</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早期产品样本</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font color="#010101">也许厂里生产的贴标机和啤酒厂有联系,所以一旦客户订了贴标机后,在机器出厂前必须要进行试车,所以啤酒厂一般都要寄啤酒标签来厂试车。这让我无意中萌发了收藏啤酒商标的爱好,并20多年来,一直与全国的啤酒商标藏友保持交流和切磋。至今已收藏了全国各地以及国外啤酒标达数万枚。</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嘿嘿~阳光也在认真的工作(图左)拍摄于1984年。</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前一阵子,在南市老家的阁楼上,发现了30多年前从绩溪搬回家时,放了阁楼里的一只纸箱子。里面居然发现了一些老物件,今天把其中有意思的两张物件晒一晒。</h1><p class="ql-block"><br></p><h1>这是一张34年前(1985年)认购国库券的奖状,是由绩溪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其实我已经忘了有这么一张奖状,今天看看也是蛮有纪念意义的。</h1> <h1>当年厂里搞企业整顿,我们都很是卖力积极参与。1984年,还被后方基地评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积极分子”。由于感觉这张奖状有它的特殊意义,从中也反映了时代的一种音符和倡导,如今这些印迹对年轻人来说似乎显得陌生了。</h1> <h1><font color="#010101">这张照片拍摄于1984~1985年之间,当时厂里搞企业整顿圆满结束。在绩溪县招待所举行庆功酒会,这是阳光和班组里的人一起,按照现在说来,就是嗨起来了(手捧黄酒坛的就是阳光)。</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在山里最早生产的第一台垂直输箱机,好像是为上海中国酿酒厂生产的,图中机器已作了改进了。</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那时候在山里,这种手榴弹箱子都是作为工人放工具的工具箱用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这只大概是炮弹箱,那时候车间里到处可见,也用来当工具箱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当年在皖南的宁国小三线联合厂生产木柄手榴弹,当时回到上海住在分配的公房,一开始还没有通管道煤气,只能生炉子烧煤饼。可是很难点火,正好我的邻居原先在山里是是联合厂木模车间木匠。</font></h1><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h1><font color="#010101">他们车间是加工手榴弹木柄的,其中的次品木柄就当柴火烧,他给了我十几个(因这木柄是浸泡在松香里的),我有时把它劈成一条一条点火特别引火。后来煤气通了也没有用完,留下了三只木柄留作纪念,这次情景需要,让它亮相一下。</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现在看看30多年前的老洪也很年轻哦</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这张30多年前的老照片,亮相N次了,也算是经典之作。</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当年的帅锅~小陈,生产上也是一位好手。</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她虽然走了,音容宛在。</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位被奉为“浴室里厢的歌手”吴杏福,工作上勤勤恳恳,是一位足足干了40多年的老铣工,直至退休(拍摄于1984~1985年)。</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他的中专同学老卢子(昵称),也和吴杏福一样,在铣床上干了40多年,直至退休。为这些老师傅点赞!(拍摄于1984~1985年)</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进入工厂大道,走到底是一间电工间,房子的模样整体都没有变,左侧墙上的三个红漆大字“电工间”,据说是我们长桂当年写的,至今清晰可见。</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镜头中的场景大家都很熟悉吧,左边是二车间,右边依次为:坐标镗床间、金相分析室、,检验科、车间办公室等。再下去一间是螺纹磨床,如今房子依然还是原来的模样,让你能找到回家的路。</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直还保持着生产运作的要算是原热处理车间了,它的房子外部和内在的状态,犹如当初你在上班时的一样,似乎没有变。那幢房子有被涂料粉刷过,因为这里是百叶窗的后期生产加工以及包装,所以保护的还不错。</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到里面看看还是蛮整齐干净的,这里好像是成品仓库。</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这是30多年前三车间老师傅在进行组件装配,图右一阿许,2015年我碰到他,他说已经领了敬老卡了,那他过70岁了。今天我们在这张老照片上看到的阿许也只不过接近40岁,多么年轻呀,岁月真是一把双刃剑。</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再回到当年的热处理车间,里面的工人正在对百叶窗进行包装,上面的那辆行车,估计还是原来热处理车间淬火发黑钓鱼用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这个镜头是原热处理车间的房子外侧面样子</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里一般很少有去卫海厂探望的人会光顾,这里曾经是厂锻工间。原来我们的滚刀锻打就在这里,因为我原来住在五区宿舍的时候,我们房间里就有三个锻工和我一起住,所以多少对这里有点了解。可是眼前的景象犹如被战火洗礼过一样,惨不忍睹。</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走进锻工间里面一片狼藉,阳光从破烂的屋顶透到屋内。</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一组绍兴师傅的组合,他们的车间主要从事结构件加工,图中站立者为老唐同志,他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卫海厂像老唐一样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有好几位。当初三年自然灾害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弃了城市的工作和高工资,毅然下乡回老家当争工分的农民。</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直至1971年才落实政策,作为支农工安排到小三线工作,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顾大家舍小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按现在来说就是正能量!</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拍摄於1984~1985年)</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一个水泥基础,它是当年安放锻工用的气泵锤的(俗称气泵锒头)。</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就是类似像这种气泵锤</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图右一是长脚(昵称),他原来也是是锻工间里的,包括老戴、绍兴师傅李梅良、老胡、小陆子(昵称)、庆富、小沙等。(拍摄於1984~1985年)</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锻工间里面靠墙的水泥水抖,可能也是当年锻工用它小件零件退火之用。</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挨着锻工间旁边的是一间锻工用来烧锻件的锅炉房,燃料是用柴油,那时候的柴油大概也就8分~1毛钱左右一斤。我有时看他们用一块烧红的铁拿出来,然后用锅子煮饭,哈~还真不错。</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好在不知那位工人在锻工间旁边种了一些油菜,正逢油菜花盛开,此刻也给了这处破烂遗忘的角落多少带来一丝生机。</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里你是否还熟悉吗?这里以前曾经是男女浴室,灰色门的是锅炉房。</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旁边红漆门的是浴室</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走进里面一看,似乎还能模糊地辨认出当年浴室内的模样,如今已经被这家厂用作简易食堂了。</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再进去一看是厨房了</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锅炉房的门是被关着的,我为了探个究竟,于是拔下门销,打开房门。只见里面的墙上赫然写着一行字“身在炉房,放眼世界”。我扑哧笑出了声,这些当年文革遗留的口号式标语,至今想来有点滑稽。</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叫一个烧锅炉的,蹲在狭小的锅炉房,别说是放眼世界了,连上海大世界都很难看到。那像现在,边烧锅炉边看智能手机,蹭着厂里wifi,这倒确实能看到全世界呢(不过阳光看着那个炉房的“炉”字总感觉很别扭,怕是用错字了吧。</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那年头,工厂里的宣传画就是这个样子。</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一行红漆大字,还依然保存的那么好,不知当年是谁留下的墨宝,今天也算是文物了。</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浴室对面原来是生产供销仓库</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浴室右边处是当年的一个油库,门口的“油库”牌子还是原来留下的。</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油库过去一点看到一辆被抛弃的叉车,这好像是一辆3吨叉车,是原来卫海厂留下的。可如今却像一辆战场上被击溃的坦克车被扔在这里,当年驾驶这辆车的主人阿鲍也已离我们而去,我们深深地怀念这位老通安厂的战友。一路走好!</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三车间综合组的两位老师傅,他们是陈家春和拉头(昵称),在对工件进行焊接(照片拍摄於1984年~1985年)</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老张同志是一位绍兴籍的老共产党员,也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我记得在2007年10月间,他和同样是抗美援朝老兵老唐俩人,特意从绍兴赶到上海厂里,咨询有关上海对抗美援朝老兵补贴金事宜(因为他们所在地浙江省有补贴政策),经询问后,上海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因这些同志都是属于上海退休的)。</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然后我真巧与他俩打了个照面,我看过张长春的军人退伍证,上面记载职务一栏:副排长。多么让人了不起啊!就是这样一位老兵、老共产党员,在厂里默默无闻地干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在一线干过,在基建组干过,从没埋怨,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了其自身价值(照片拍摄於1984年~1985年).</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老实人阿董,21岁时在上海工具厂培训期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3月进山后,厂里培养他去当驾驶员,在开车的几十年中,一直勤勤恳恳工作,从没与人红过脸,这一干就是35年。遗憾的是英年早逝,离开了我们…(照片拍摄於1984年~1985年)</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车工周新华,石门里村人,当年是作为征田工进厂的,该同志是厂里的先进工作者(照片拍摄於1984年~1985年)</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小姚在刨床前加工零件(照片拍摄於1984年~1985年)</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老张是一位资深老技师,曾经在山里担任过检验科科长,三车间主任。回到上海退休后,继续在厂里动力车间发挥余热(照片拍摄於1984年~1985年)</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以上也陆陆续续介绍了这些老照片中的卫海人,他们是所有卫海职工中的缩影,平凡之中见真情,百姓也能当明星。就要离开曾经的工厂了,这里是所有卫海人常常念叨的地方,每一次到绩溪来,必定要来走走看看的地方。</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眼望去,镜头中的工厂好像就是昨天你下班的模样,似乎一切还在……</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出了工厂大门,沿途有油菜花种在道旁,路还是原来的路,一点都没变,变的是我们都已经不年轻了,都已退休了。当那一天步履蹣跚走不动的时候,我们心中依然会有念想,因为这里曾经留下过我们的青春年华。</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回望——又让你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对于这里每一座熟悉的山,只有经历过的才会对其如此厚爱,这就是岁月浸染的情。</span></h1> <h1>请继续关注阳光的《那些年我们呆过的山沟沟》(五)</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