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记住乡愁</h3><h3>瑟瑟霜风不息 </h3><h3>脸颊横飞冻雨 </h3><h3>止不住乡愁油然而起 </h3><h3>雨声淅淅沥沥 </h3><h3>我在天的这边 </h3><h3>你在天的那里 </h3><h3>沉吟中故乡青山剪影 </h3><h3>心心念念不已 </h3><h3>总是在万家灯火闪亮 </h3><h3>我知道我将终老他乡 </h3><h3>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 </h3><h3>明月重升已天凉 </h3><h3>我在天的这边 </h3><h3>你在天的那里 </h3><h3>沉吟中故乡青山剪影 </h3><h3>心心念念不已 </h3><h3>总是在万家灯火闪亮 </h3><h3>我知道我将终老他乡 </h3><h3>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 </h3><h3>明月重升已天凉</h3><h3>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 </h3><h3>相见如梦应无恙 </h3> <h3>丁公,先后叫丁夭埠、丁家埠、丁公埠等,村东有高埠,俗称“东埠顶子”,高度与苑城城门楼子等高,分南丁家埠和北丁家埠,户户习武,当初进长山县城送戏,村里能出七套锣鼓点儿,单武术表演就一个时辰,长山的县太爷曾有一句话“抓丁不进丁家埠”!120年前,最后一位习武之人离世,武风中断!南北丁家埠公有一所学校,由此合成丁公埠,文革前后,改“丁公村”至今。</h3><h3><br></h3> <h3>丁夭,薛人(今山东滕县),字固,是楚国项羽的一员大将,能攻善战,性格仁厚。楚汉相争之际,丁夭奉项羽之命带兵追赶刘邦至彭城(今郑州一带)之西,刘邦人困马乏,眼看即将被丁夭所获,情急之下,刘邦回头对丁夭说:“丁夭兄,你我都是贤能之人,何必自相残杀,遭遇不幸呢?”闻听此言,丁夭大为感动,立即勒马回转,刘邦趁机逃脱。</h3><div><br></div><div>待刘邦消灭项羽称帝,丁夭考虑曾放走刘邦的事,便去投靠刘邦。见丁夭来降,刘邦对众将说:“丁夭身为楚将,追赶敌人时,听了一句好话就轻易放走敌人,这是对项王的不忠,有失军人的天职。可以说,使项王丢失天下的就是丁夭。我怎么能饶恕这种对主人不忠的人呢?”于是下令斩杀丁夭于庭前。并公告诸大臣:臣子对君主要忠心不二,今后不要仿效丁夭。</div> <h3>而同为项羽弟项籍手下的大将,丁夭的哥哥季布在与刘邦的争战中多次污辱和发难刘邦,刘邦极为恼怒。待项籍死后,刘邦布告急欲捉拿季布归案。季布为了躲避被抓捕,只好剃发卖于朱家为奴。朱家主人认出是季布,甚为同情,但佯装不知。</h3><div><br></div><div>一天,主人去洛阳见滕公,说:“季布何罪,做臣子的都是各为其主,职业决定了他们必须这样去做。如今刘邦刚刚得到天下,却为了私怨去发布公告寻仇报复,这样做有失身份,请找机会转告刘邦,不要做于国家不利的事。”刘邦听说后以为有理,不但赦免了季布,还召拜他为郎中职。</div> <h3>以上故事,载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h3><div><br></div><div>身为帝王的刘邦,一旦得天下天即恩将仇报,翻脸不认人,诛杀关键时刻让他逃生的丁夭,而对季布却是另一种态度,其行为有悖常理,可谓不仁不义。后人多同情丁夭,非议刘邦。晚唐诗人皮日休就曾写了一篇《汉斩丁公论》为丁夭鸣不平,并列举淮阴侯韩信、淮南王英布、曲逆侯陈平三人,他们同属从项羽部投诚刘邦的降将,何以三人不杀,而独诛丁夭?以为刘邦杀丁夭是“欲加之罪”,其由难能自圆。</div><div><br></div><div>对刘邦诛杀丁夭,宋史学家司马光也大发感慨,以为刘邦是“……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臣不忠者无可自容,而怀私结怨者,虽至于活已,犹以为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不深且远矣。”尽管司马光站在帝王的角度为之开脱,但从传统的政德观念,从约定俗成的战争规则</div><div><br></div><div>来看,刘邦诛杀丁夭,起码违背了优待俘虏的人道。</div> <h3>丁夭死后,后人为他建墓竖碑以示纪念。据史书记载丁夭所在的薛地,北距长山数百里,丁夭墓何以立于长山丁公埠之地。笔者以为,有三种可能:其一,因当时是汉朝建立之初,将士多年征战,足迹遍布各地。争战中将士死亡实属平常之事,刘邦建汉之初,百废待举,按照当时的习俗和交通运输条件,不可能将其尸体运回家乡,只能是就近择地埋葬。由此说来,刘邦诛杀丁夭,是否即在齐地的长山苑城附近?其二,亦有可能刘邦在齐地的其他地方诛杀丁夭后,下属用船或用车辆运往其家乡,因天热尸体变质而途中随便找地埋葬。其三,亦有可能是近代长山丁夭后裔,因某种契机为其立墓,遥尊丁夭为祖先,以此彰显丁氏,昭示后人。</h3> <h3>丁夭墓原在现丁公村西南一里许丁家茔。丁夭墓座西朝东,墓土高3米余,墓基半径约5米。墓前有石碑一通,高约4米,宽1.3米,厚0.5米,碑首浮雕双龙,碑面刻有:“丁天字少华汉兵部司马兼吏部尚书”15个大字。碑阴刻有丁氏12辈份名称:“大文守成允中玉庆俊德克明”,落款为丁公村丁某和前槐村丁凤冈捐资建立。碑前还设有青石供桌、香台等。从村内老者口中得知,此碑估计立于清末或民初。</h3> <h3>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民间流传甚广。</h3><div><br></div><div>丁夭,是汉朝的“司马大将军”。雍齿,是汉朝谋事,身居宰相之位。自古民间流传,丁夭与雍齿原有矛盾,相间仇恨在心。</div><div><br></div><div>一日,二人闲聊,争论起做菜时是“油香”还是“盐香” 。丁夭说是盐香,雍齿说是油香,二人争持不下,便要去找皇上评判,并拿人头打赌。雍齿说:“皇上若说‘盐香’,我就自行了断。”丁夭说:“皇上要说‘油香’,我就砍下自己项上人头。”</div><div><br></div><div>他二人见了皇上说明来意,皇上却不知他们二人拿人头下了赌注,也忘了他的话是金口玉言,不假思索答道:“当然是油香!”丁夭真的挥剑自刎。</div><div><br></div><div>皇上得知失言,含泪顿脚,悔之晚矣。</div><div><br></div><div>皇上为了纪念丁夭,聊以自慰,为丁夭铸了金头,装入棺墩送至苑城西南高埠上埋葬。坟高5米,直径6米,竖有戴帽大石碑,刻有龙嵌的“圣旨”两个大字,碑文叙述详尽。绕坟占地200余亩,建有砖石院墙。南门外,安有石羊(“石羊村”由来)、石马、石人。院内植有松柏数株,居住着看墓人家。</div><div><br></div><div>因丁夭葬于此地,固起名“丁夭埠”,后来散民聚居,形成了“丁夭埠庄”。汉后,改为“丁家埠”,分南丁家埠和北丁家埠,两埠公有一所学校,合成丁公埠,文革前后,改“丁公村”至今。</div> <h3>1991年,山东大学考古队在丁公村东数百米处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城址,并出土大量陶器。1992年,在第四次清理发掘中又出土了一片带有11个古文字的龙山文化陶片而震惊于世,这一发现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以往的商代晚期提前了约800年,连同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被评为同年中国十大考古之一。考古界将发掘地名之谓丁公遗址,一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新闻界关注的热点,丁公村也因此而声名远扬。</h3> <h3>丁公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邹平县长山镇丁公村东,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在遗址中发现大量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遗物。所采集的文物标本除蚌器外,主要有石铲、磨制石斧等石器,还有骨簇、骨针及具有龙山文化典型特征的蛋壳陶片。陶器中有小陶罐,为泥质灰陶,鼓腹,颈部有一弦纹,口径5.2厘米,腹径8厘米。还有陶瓮残片,为泥质灰陶。细绳纹并附加堆纹。尤为珍贵的是黑陶鬼脸式鼎腿、猪嘴鼎腿等。</h3> <h3>该遗址1984年被邹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经山东省文物管理局批准,又被定为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邹平工作站。1988年山东大学投资建立了1850平方米的三层考古楼,陈列文物1000多件。丁公遗址是重要的史前遗址,被列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省内外各界人士到此参丁公遗址位于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丁公村东,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距今5500年至2000年前后。遗址内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城墙宽约25米左右,面积10.5万平方米。城外有宽30~40米的濠沟,最深处低于城内地面3米以上。城内发现房屋基址近百座,其中既有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大型房屋,也有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还发现有石铲、磨制石斧等石器,还有骨簇、骨针及具有龙山文化典型特征的蛋壳陶片。尤为珍贵的是黑陶鬼脸式鼎腿、猪嘴鼎腿等。经考证,为典型的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存。</h3> <h3>丁公遗址是重要的史前遗址,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丁公遗址观者不断,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已将此作为专业教学和科研实习之地。</h3> <h3>龙山文化的遗迹有城垣、房址、水井、陶窑、灰坑、沟、路土、墓葬等。</h3><div>城址平面呈圆角方形,南北约360米,东西约330米,面积约11万千方米。城的主要设施由城墙和城壕两部分组成。城墙总宽度20米左右,现存高度在1.5—2米之间。壕沟位于城墙之外侧,与城墙直接相连。沟宽20一30米,最深处距城内生土面3米左右。壕沟亦经多次加宽和清淤,其位置也随着城墙的内外增筑加宽而渐次外移。</div> <h3>房址有半地穴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半地穴式建筑主要见于早期,面积多较小,地面式建筑以晚期较多,面积一般较大。陶窑有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类。 形制较清楚的是横穴窑.结构类似于大汶口遗址的陶窑,由窑室、火道、火膛、工作面等部分组成。水井为圆筒形.口径较大,深度超过4米。</h3> <h3>墓葬共发现60余座,多属零星发现,以小型墓居多。墓葬形制以单人葬为主,有个别二次葬,方向绝大多数为头东脚西。多数有少量随葬品,有手握獐牙的习俗存在。</h3><div>六次发掘共出土各类文物近5000件,其中大部分属龙山文化。类别有石、骨、角、牙、蚌、陶等。其中以刻有文字的陶书文字和卜骨等较为重要。</div> <h3>“丁公陶文”指的是疑为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使用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在邹平县丁公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字。这些刻文笔画流畅,独立成字,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h3> <h3>收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的“丁公陶文” 1991年发掘出土的龙山文化城址及刻字陶片入选了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丁公陶文~陶片上刻有5行11个字,笔画流畅,独立成字,排列规则,刻写有一定的章法已然脱离了刻划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丁公陶文的发现说明这一时期已经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并且用于记录和传递消息,这些文字比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还要早上个800年。</h3> <h3>山东邹平 丁公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摄制组在丁公遗址拍摄纪录片</h3> <h3>山东邹平 丁公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摄制组在丁公遗址拍摄纪录片</h3> <h3>如果有一天,你在你的城市累了,我在我的城市也感到疲惫,我们就一起回丁公吧!这个不大,但充满爱的丁公永远等着你回家。</h3> <h3> 如果有一天我们都累了,我们一起回丁公吧,不为什么,只为了那里有我们,年老的父母亲人和浓浓的爱!</h3> <h3>如果有一天我们都累了,我们一起回丁公吧,白天捣鼓小菜地,喂小鸡,逗逗小狗,晚上去邻居家喝喝茶,打打扑克!</h3> <h3>如果有一天我们都累了,我们一起回丁公吧,回味着儿时美好的时光!</h3> <h3>如果有一天,我们都累了,我们回丁公吧,每到逢集去赶集,买点果子,割点肉,回家包包子!</h3> <h3>如果有一天我们都累了,我们一起回丁公吧,那有我们的小屋,邻居是我发小。</h3> <h3>如果有一天我们都累了,就让我们一起回老家吧。一起钓钓鱼,一起喝点酒!</h3> <h3>在外奔波的丁公人,你可还记得咱村里山药的味道!</h3> <h3>在外奔波的丁公人,你可还记得山药豆的香甜!</h3> <h3>如果有一天我们累了…一起回我们的家!丁公人心地善良、纯朴!致所有在外奔波的丁公人!身体健康!事业发达!!</h3> <h3>常回家看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