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傩,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它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的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h3><div> 然而,这个字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关系实在太深太远了。如果我们把目光稍稍从宫廷史官们的笔端离开,那么,山南海北的村野间都会隐隐升起这个神秘的字:傩。<br></div> <h3> 池州傩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誉为戏曲活化石。以其古朴淳厚的魅力打动人心。池州傩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雕、绘画等内容,是汉族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研究古代汉族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工艺的文物。</h3><h3> </h3> <h3> 如今,池州傩不仅在春节期间活跃于池州山野乡村,而且还走向全国、走向世界。</h3> <h3> 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炮铳震耳,旗伞如林。今天是2月9日,农历正月十三,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源溪村举行了盛大的傩神祭祀活动,</h3> <h3> 源溪村位于凤凰尖山脚下,四面环山。每年正月十三的傩祭活动,村里有三大家族参与,分别是曹家、柯家和金家。每个家族的祠堂里都会供奉各自的面具,而不同的人物面具代表的便是傩文化里至高无上的神!</h3> <h3> 人们埋头劳作了一年,到岁尾岁初,要抬起头来与神对对话了。要扭动一下身子,自己乐一乐,也让神乐一乐了。要把讨厌的鬼疫,狠狠地赶一赶了。对神,人们既有点谦恭畏惧,又不想失去自尊,表情颇为难做,干脆戴上面具,把人、神、巫、鬼搅成一气,在浑浑沌沌中歌舞呼号。</h3> <h3> 在汉代,傩祭是牵动朝野上下的全民性活动,主持者和演出者数以百计,皇帝、大臣、一品至六品的官员都要观看,市井百姓也允许参加。宋代,一次这样的活动已有千人以上参加,观看时的气氛则是山呼海动。明代,傩戏演出时竟出现过万余人齐声呐喊的场面。若要触摸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哪能置傩于不顾呢?</h3> <h3>“源溪村的四大家族的祭祀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正月初八汪氏家族先进行傩事活动。徐村柯、缟溪金、缟溪曹三大家族在正月十三进行。不同家族傩祭仪式和傩戏演出里的面具都是根据自己家祠堂里供奉的傩神进行区分的。”其实四大家族的祭祀活动自成一统,又相互关联。</h3> <h3> 正月十三举行的傩事活动,上午由三大家族各家送灯伞到祠堂,下午从祠堂出发,集中到村子中心的“社树”,进行祭拜仪式。而其中不同的是,柯姓家族在从祠堂出发送灯伞去“社树”的过程中,要去一趟仙姑洞行祭拜仪式。</h3> <h3>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