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呆过的山沟沟(一)

阳光

<h1>上海小三线(即上海市后方基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紧张的国际形势下,根据关于加强备战、巩固国防的战略部署,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区建设起来的以反坦克武器和生产高射武器为主的综合配套后方工业基地。</h1><p class="ql-block"><br></p><h1>上海小三线建设历经24年,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各省市小三线中门类最全,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以军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后方工业基地。</h1><p class="ql-block"><br></p><h1>在皖南绩溪县境内的上海小三线:1966年至1972年在县境华阳、瀛洲、大源、临溪、扬溪、北村等地兴建小三线企事业单位23个。其中属工业企业10个、电力管理单位1个。</h1><p class="ql-block"><br></p><h1>上海卫海机械厂(原卫海工具厂)是由包建厂上海通安机械厂全部迁至绩溪,该厂始建於1966年,1970年投入生产。其他人员由以下来源组成:上海工具厂职工以及68届技校毕业生,上海其他区校的68届中专毕业生,浙江绍兴支农工,上海将近6家单位的72届无去向培训青工。</h1><p class="ql-block"><br></p><h1>还有分配到厂的几位73届无去向培训的,另外按照刚建厂时的有关政策,安排绩溪籍的征田工几十名进厂,同时又在1982年起陆续从上海招了十几位女青年,(也包括粉碎四人邦后,落实政策安排进厂的人员)。</h1><p class="ql-block"><br></p><h1>当时与由上海市计量局包建的测试所合并,成立上海卫海工具厂。代号:徽州4035信箱,716信箱,后改为106信箱,生产军工工装非标刀具及计量测试工具,属上海市后方机电公司。</h1><p class="ql-block"><br></p><h1>1976年,上海卫海工具厂的计量部分划出,单独成立后方计量所。后来,卫海工具厂改名为卫海机械厂。在华阳镇石门里,距县城5公里。厂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余平方米。1970年始制造刃、量具。</h1><p class="ql-block"><br></p><h1>最早从1979制造煤炭输送机开始,后改为机械制造,主要产品有食品饮料包装机械、塑料发泡机和百吨以下成型压力机。</h1><p class="ql-block"><br></p><h1>1984年有职工524人,固定资产净值366万元,流动资金120万元,设备282台套,产值364万元。1985年产值467万元,利税13.5万元。1987年12月移交绩溪县人民政府,被地方政府更名为皖南卫海机械厂。</h1><p class="ql-block"><br></p><h1>我们厂配套生产各类生产用刀具,当时各厂都有军代表驻扎。我们这一批进山迟,所以那时军代表已经不在了,我们是1976年3月进山的,当时有108名来自于6~7个单位的年轻人。</h1><p class="ql-block"><br></p><h1>而我们一些老职工,当时都是分了好几批进山的,有69年、70年、71年,个别的可能前期勘查时会更早一些,这些厂史我们都是从老职工口述得知的。</h1><p class="ql-block"><br></p><h1>今天我很难写这一段历程,因为我们厂好几百人的见证者都是经历过这一段历史。我也只不过抛砖引玉,勾起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战友同志们的怀念和怀旧。</h1><p class="ql-block"><br></p><h1>我也有三年没有到绩溪了,以前都是乘长途汽车去,这次选择了坐火车去,乘坐的火车是上海到黄山的,晚上20点12分开,抵达绩溪火车站的时间为第二天上午的6:10分,足足乘了10个小时。</h1><p class="ql-block"><br></p><h1>也许这次乘坐绿皮火车是最后一次了,因为绩溪县将在2018年开通去往杭州的高铁,到时候上海去绩溪县,只需要2个小时内搞定,目前绩溪县高铁车站已经建好。</h1><p class="ql-block"><br></p><h1>自从1986年上海小三线调整撤回上海,到今天为止已经整整30年了,但是我们的很多职工和家属,依然留恋和怀念那些年——呆在山沟沟里的十几年。在这个地方,曾经的青春年华在那度过,一些美好的往事让人回味。</h1><p class="ql-block"><br></p><h1>近些年来,阳光将拍摄和收集的一些图片,零零碎碎地拼成在一起,圆大家的一些念想。虽然有的图片是录像带上的截图,图片比较模糊,但是相信所有的记忆留给你们的依然是那么清晰。我将用九篇美篇,逐一打开尘封在各位记忆中的那一幕……</h1> <h1>当年在绩溪县、旌德县、宁国县,各上海小三线厂、医院等位置分布图。</h1> <h1>当年上海四建,小三线工程建设示意图。</h1> <h1>这件收藏了有40多年的搪瓷盆,是当年市建四公司食堂使用的。</h1> <h1>1970年1月,给支内职工留沪家属慰问信。</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火车正点抵达绩溪县站。</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里是去往我们卫海厂的路,这桥叫“卫海大桥”,大概在30多年前,由我们厂造的,大概当时也化了20多万银子,银子由上级部门拨款。还特意在桥旁盖了一个桥亭,桥亭上的《卫海桥亭》四个字,还是我们单位的厂办主任书写的。</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卫海大桥”这里地方叫郎家溪,《卫海桥亭》对面是郎家溪火车站,1987年,我就是在这里乘火车一段段换乘火车去合肥的。</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桥马路斜对面开了一家饭店,起名“卫海桥饭店”,这么多年来,我上那家饭店吃过好几回了,我们厂里的人,每当看到这名字,感到特别亲切。</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卫海桥亭》里面坐了一位妇女,她是在这里等5路公交车。</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图片中的《卫海桥亭》,拍摄于1991年5月,那时候我们撤回上海也就是四年左右,图片中的桥亭保持了它的原始状态。</span></h1> <h1>绩溪县公交部门在这里设了一个公交站,“卫海桥站”。</h1> <h1>这是绩溪县1路公交车的各站指示牌,其中就以卫海大桥设的车站《卫海桥》一个公交站的名称设立,让曾经的卫海人看了温暖,《卫海桥》公交站犹如一座纪念碑,它仿佛会告诉所有经过这里的人们,曾经有上海小三线驻扎过这里,就叫上海卫海机械厂。</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张照片拍摄月2013年4月,三年前,中国铁建十一局,在卫海厂建造合福高铁,打隧道架高架。绩溪县的1路公交终点站也设在卫海大桥上,我个人认为,按照道路交通法,公交车将桥上作为停靠站有不妥。</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拍摄于2013年4月的照片上,《卫海桥亭》顶上四周还没有让广告宣传包起来。很多年前,也就是在《卫海桥亭》前,原在卫海厂财务部工作的一位绩溪籍同志,从图左县城方向骑自行车过来,当他要左转弯上卫海大桥时,突然被一辆从右方向(杨溪方向)飞驶而来的一辆桑塔纳汽车撞倒,至今成为植物人,真是可惜啊。</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图中左)就是此事故受害者,拍摄于1991年5月原厂部会议室,图中右为原车工周新华(石门里村人)。</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拍摄于2013年4月的照片上,卫海桥饭店是这个牌子。</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虽经30多年的卫海大桥,如今依然很结实。30多年前,我们还在那里工作的时候,我厂一位酒仙,曾经喝高了从桥上跌了下去,以此而受了伤。</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过了大桥过去,这里是郎家溪村委会和洪湖村,我们厂区下去的深山里有一个叫做“王家村”的村庄,由于村庄所处位置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好多年前被整体移民到这里安居,住进了由政府统一建造的安置房里。原“王家村”村庄已经被拆掉。</span></h1> <h1>现在的洪湖村居住也改善好了,瞧~這是村民自己盖的房子,要在以前准划为地主成份了.</h1> <h1>那年的2013年4月30日下午,也正巧在洪湖村往卫海厂的道上,碰到了石门里村的汪天助(该人原是卫海厂职工,小三线撤回上海后,按政策留在地方了).他叫我转达向卫海厂同事问好.</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四十年前,靠近洪湖村溪水对岸,有一家煤灰厂,他们有很多工人是从浙江昌化来的(那里盛产小胡桃),每年国庆节后,春节前,我们厂里人开始到他们厂里,用粮票换小胡桃,一般三斤粮票可以换一斤小胡桃,不过这小胡桃回来自己还要加工炒,等到过年前要回上海时,都要炒好带回家的。多的时候都要带几十斤呢,哪像现在小胡桃要卖到70多元了。</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走过洪湖村右转弯下去的一条路(如果不走卫海大桥那里过来),也有一条老的汽车路(路的宽度是只能容纳两辆二吨车交换)。原来一直是从老路走的,后来桥造好了,汽车都从桥那边过了,可职工骑自行车都是从老路走,那样又近又方便。</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div><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走过去即将要靠近厂的位置时,路的旁边盖了一座“卫海小学”,瞧~这就是当年的学校。如今学校的这幢房子还在,左边却盖了彩钢板简易房,好像是一家链条厂。</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卫海小学”的位置模样。</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拍摄于30多年前的“卫海小学”场景,图片中的孩子们都在进行课间活动。</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老照片中反映的是1983年6月1日。在举办运动会前,在“卫海小学”的旗杆前举行升旗仪式。左一为当时的小李同志,左二为老樊的女儿,右一为坦克(昵称)的女儿。</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30多年前,卫海小学徐老师向大会宣布:红花少年和表扬学生的名单。</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李校长向表扬学生颁奖,图右二是老范的儿子,中间一位是徐老师儿子(现为某区公安局负责人)图左二是一弓的小女儿。</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拍摄于30多年前的“卫海小学”场景,图片中的孩子们都在进行课间活动。</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照片中的这张30多年前的集体照,估计都是当年卫海小学的早期小学生 。</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拍摄于30多年前,这是孙老师和潘老师以及她们和学生们的合影。年份大约拍摄於1980年左右,现按图左——后前顺序说一下是卫海厂哪些职工的子女。</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方社根之女:方红梅,王尧根之子:叶茂荣之子:叶连树,沈祖鑫次子:沈昶,龚根生之子:龚林芳,沈祖鑫长子:沈泓,季廷森之女:季晓莉,朱仁华长子:朱黎明,孙航老师:陈越高长女:陈蔚,潘月妹老师:章祖荃次子章明。</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卫海小学”左转弯下去就是往厂里去的路了,这次去发现老乡在转弯处种了一排油菜,而此时油菜花正开着呢。</span></h1> <h1>就在转弯处的溪坑对面,原绩溪人开的“鼎奇链条厂”架了一座桥,从前桥过去的位置是家属区三村,我们撤回上海后,三村的家属房子是最早被拆掉的。后来“鼎奇链条厂”在家属区的下面五七地里盖了车间,所以汽车和人都可以从这里走了。</h1><p class="ql-block"><br></p><h1>我住三村的时候,走路去县城,都是从这里过溪坑爬上坡上路走的。桥旁边的一潭水的地方,当年是准备造游泳池的,差不多都有点眉目了,后来不知怎的搁浅了。</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现在看下去的地方就是原来的五七地,这下面的四棵樟树,都是原“鼎奇链条厂”老板,从各个家属区移植过来的,其中有一棵樟树是我在31年前种下的(就是图片中的右一那棵树)。</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30年前,厂里号召职工种树,家属每家领取两棵樟树苗,我当时把树苗一棵种在家屋子旁边,另一棵种在我住房子门对面的山坡上,谁知种在屋子边的一棵没多久枯萎了,而种在山坡上的那一棵树,随便种下去倒长的很好。</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当年就是图片中那么大的一棵树苗,当那棵樟树苗刚刚种下去的时候,给女儿在树苗旁边拍照留念,寓意女儿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7年前,我听那老板讲,我种的那棵樟树,已经好大好大,移植的时候没有办法搞,后来还是动用吊车,而且又把砌的坝拆掉,才移植到现在的地方,(照片中的樟树,那时还在我原来住的家门口对面山上,2004年4月,我爬上去和那棵樟树合影)。</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13年4月,我又一次来到这里,特意在被移植到这里的这棵樟树前照相留念。</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次去看看,合福高铁已经建好了,并且已经于2015年6月份正式通车了,瞧瞧!高铁已经穿过我们卫海厂了,这一幕,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高铁穿过的隧道叫“鼎奇隧道”,以原来的“鼎奇链条厂”命名的,隧道口的下面就是家属区五村第二排房子的上方位置。30多年前,住五村的朋友你会想到30年后,火车从你家头顶上过。</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们朝下看到的是建造在五七地里的原链条厂一个车间,现在已经弃之不用了,该链条厂动迁后,为动迁款和县里不开心,将厂搬迁到黄山市(原屯溪市)去了。</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镜头中的场景是原厂五七地,(拍摄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当年五七地里的葡萄架,照片拍摄于30多年前。</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那些年,从路上往溪坑对面看过去的是一排排家属区房,镜头中的房子是家属区四村。(拍摄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们还在住的时候,厂里为了改善职工住房,曾经将部分家属区进行了旧房改造·,四村好像是三户改成二户,这样职工的住房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不少。镜头中的两幢房子的链接处,就是那一年改造后的样子,但是改造后没有几年,就宣布撤回上海了。(拍摄于1991年5月)</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四村模样,拍摄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们眼前看到的是家属区的七村,七村的房子当年是造的最漂亮,质量最好。尤其是房子的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做的很扎实。(拍摄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那些年,凡搬进七村的都是一些当年的年轻职工和大龄青年,以及个别老职工。(拍摄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当年在即将转弯进入厂区时,从溪坑对面看到的是二幢有点老的家属房,它叫一村,一般住进这样的房子里面的,都是一些进山前,或者一进山就结婚的老职工。(拍摄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些在我们镜头中出现的家属房子,如今都已经消失在我们眼前了,今天能够在不清晰的图片中再次看到,也算是荣幸了。(拍摄于1991年5月)</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是我在2013年4月拍摄到的场景,当时高铁也只有一根根水泥柱子耸立在那里。</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13年4月拍摄到的水泥柱子直朝五村上方的隧道口方向,高铁还在建设中。</span></h1> <h1>請继续关注陽光的《那些年我們呆过的山沟沟(二)</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温馨提示:本系列美篇(1——9)所有图片仅供欣赏交流分享,谢绝复制粘贴抄用。</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