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40集 额尔古纳

阿沃亚斯

本集我们讲根河市和额尔古纳市。<div> 根河市是呼伦贝尔市一个县级市,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18万。政府官网说根河是蒙古语“葛根高勒”的谐音,意为“清澈透明的河”,也有人说这是通古斯语的“根”(意思是笔直的)和汉语的河组成的。说实话,准确的来历和含义我是搞不清楚。<div> 根河这个名字出现于解放后1955-59年代,因为开发林区而成立的根河镇。蒙语的葛根高勒从含义上讲有道理,因为这里有很多清澈的河流,但是从语言上看太混乱,根是蒙语葛根的谐音,河又是汉语的河,蒙语不像蒙语,汉语不像汉语。通古斯语的组合也是一样的奇怪,也是满汉语组合,更像是臆造。(我觉得应该就是汉语,因为林业工人聚居地,根河,可能是河的上游的意思,这里是很多河流的发源地)</div></div> 根河市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左右,大部分都是大兴安岭,只有西南部是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原、草原。这里有根河、激流河、金河等37条超过100公里流域范围的河流,正是这些河流滋润着呼伦贝尔大草原,使她虽然身处内陆,但是水草丰美。<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根河过去都是以林业为主,这里是鄂温克等森林驯鹿部落的家园,也曾是鲜卑、室韦等部落的起源地。近些年来,大兴安岭西麓的大面积草原被开垦成了庄稼地(上图),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在这里兴起。(相比内陆草原贫瘠的土壤,这里的土壤更接近东北平原,经过河流的冲击,比较肥沃。在这里种庄稼要好过在内蒙古中西部开垦草原,但是我们真的缺粮食吗?)</font></h3> 根河的历史不长,但是变化很多,讲到这里,我正好把上一集没讲到的清代民国的呼伦贝尔历史给大家梳理一下(上图,根河市区)。<div> 根河和隔壁的额尔古纳市是一家亲,清代都是呼伦贝尔副都统总管下的八旗属地。清末随着汉人增多开始设局、厅、县,1933年设置了额尔古纳左右两旗,1947合并成额尔古纳旗。1966年又改成额左、额右两旗。1994年4月28日,撤销额尔古纳左旗,设立了根河市,撤销额尔古纳右旗,设立了额尔古纳市。</div> 是不是有点乱,为什么这么搞?解放前的变动我还能基本弄明白,因为我们以前在内蒙古西部等地讲过,蒙汉分治,民国的时候很多内蒙古的地方都是蒙古旗和汉人的县并存,各管各的属民。但是到了1947年为什么合并,1966年为什么分开,1994年为什么撤旗改市,我就不是很明白了。<div> 但是简单分析一下,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原因: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额尔古纳两旗合并应该是为了管理便利,因为当时干部少,力量弱。1966年两旗分开,肯定是文革的问题。1994年改市则是改革后的经济大潮趋势某些领导做出的决定。</div> 言归正传,我们从头梳理历史:<div> 前面一集说过,明末清初的时候,原来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成吉思汗弟弟们的后裔,大部分都迁到了内蒙古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科尔沁等地,呼伦贝尔草原几乎没有蒙古游牧部落。大清初年的强大军事威慑力,使得剩下的在这里游牧渔猎的索伦、达斡尔等部落早早的在崇德年间就归顺了大清,1644年整个黑龙江和呼伦贝尔正式纳入大清版图。(上图,清代呼伦贝尔城,现在的海拉尔)</div> 1644-1683年,这段时间呼伦贝尔和黑龙江都没人管,大清国忙着入关、三藩、准噶尔、台湾等等事务,顺治和康熙正处于帝国打基础的时代,没精力顾及遥远又人少的呼伦贝尔。<div> 到了康熙22年,1683年,大清才正式设立黑龙江将军(大军区级别)管辖黑龙江和呼伦贝尔,因为老毛子打过来了。</div> 俄罗斯在大明朝时期,逐渐摆脱了蒙古钦察汗国的控制,开始独立和扩张的步伐(上图)。老毛子的扩张和后金大清的扩张基本上是同一个时代,一个从西往东发展,一个从东往西发展。俄国人当时的扩张,从西往东依次是四个对手:土耳其、中亚各国、蒙古、大清。 欧洲东部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国人争夺黑海出海口和土耳其人打了六次俄土战争(上图)。最先征服的就是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鞑靼汗国等蒙古钦察汗国后裔建立的国家,这些国家当时都依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护。 <div> 再往东扩张就到了中亚,当时中亚都是些中不溜的小国比如月即别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等,俄国从17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也花费了2百年时间最后吞并了(后来独立成中亚五国)。这里面也包括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人的卡尔梅克国,新疆往北西伯利亚西部地区的蒙古西伯利亚汗国(上上图,失别尔汗国)。</div> 再往东就是蒙古了,俄罗斯先是打败了蒙古人在西西伯利亚(上图绿色区域)的失别尔汗国,占据其地。又东进占据了无人居住的西伯利亚苦寒之地(上图红色区域)。<div> 西伯利亚南边就是蒙古的汗国了,当时主要是准噶尔汗国、喀尔喀蒙古、布里亚特蒙古,最后的结果大家知道了,准噶尔实力强,俄国打不下来,喀尔喀投了大清,只有布里亚特,俄国人打了25年最后征服了(上图蓝色区域)。</div> <div> 继续往东,俄国人想到太平洋找个出海口,于是到了黑龙江附近,和大清干上了,于是就有了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这就是俄国人东扩的大概脉络,其结果就是赢得了俄土战争,获得了黑海出口,赢得了中亚(最后又失去),新疆外蒙受阻、黑龙江受阻,最后就占领了没人住的寒冷的广大西伯利亚地区。<br></div> 大家看上图,大清国的扩张和征服与俄罗斯非常相似:<div> (4)、两国都是和身边的一个文明大国争雄:土耳其、大明。俄罗斯部分侵吞土耳其、大清彻底征服大明;</div><div> (3)、两国都进攻到中亚地区,大清征服了新疆(东突厥斯坦),俄罗斯征服了中亚各国(突厥斯坦);</div><div> (2)、两国共同的强大对手蒙古,大清征服了内外蒙古和准噶尔,俄罗斯征服了布里亚特,占据了西伯利亚,后来又吞并了图瓦、阿尔泰,经过几百年的统治形成现在的格局:中国、俄罗斯、蒙古国</div><div> (1)、两国在黑龙江外兴安岭地区直接交锋,前期势均力敌,后期俄罗斯占上风,夺取了库页岛、海参崴等地。</div> 雅克萨之战非常有名,其实只是一个几千人的小战役,比起来大清和三藩、准噶尔的战争实在是太渺小了。我们现在来看,总觉得非常可惜,认为黑龙江北部的西伯利亚广大土地都应该是中国的,给俄罗斯抢占了实在可惜。<div> 其实,不要说西伯利亚,就是黑龙江和呼伦贝尔也是蒙古和大清的领土,历史上,和中国的中原王朝没有明确的领属关系,更不要说西伯利亚了,历史上几乎没有汉人的足迹。(苏武牧羊也是在匈奴的领土上)。</div><div> 不是中国人不想去,是按照当时的人类生存能力,汉人非常难以适应西伯利亚寒冷的气候,只有老毛子这些高寒地区的人,愿意从莫斯科移民到西伯利亚,气候反正也差不多。换了中国人,你就是给他一万亩土地,也没人愿意移民来。</div> 跑了一点俄罗斯题,赶紧回来,俄罗斯的问题,我以后去了布里亚特再好好研究。<div> 1689(尼布楚条约签订)-1727年(雍正五年,和俄国又签了一个布连斯齐条约,上图,喀尔喀蒙古北部划定了清俄边界),大清忙着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俄国更忙,土耳其、中亚、西伯利亚都要安定发展,于是,虽然小有摩擦,但是大体相安无事。</div> <div> 1691年,大清为了防御俄国,在现在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东边的扎兰屯一带,设立了布特哈八旗,把森林里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和迁来的巴尔虎等壮丁编成军人。</div><div> 到了1727年,雍正十年,大清对准噶尔的战事进入和平时期,终于有精力回来整理一下自己的东北边疆,这一年,大清在呼伦贝尔地区抽调巴尔虎蒙古人,建立了更大更完整的军事单位——呼伦贝尔八旗。</div> 当时的黑龙江将军是这样的:<div> 东部地区的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都是领全额军饷的满洲士兵,称为城郭民,他们是职业戍边军人。</div><div> 大兴安岭东麓的布特哈地区的布特哈八旗,也叫索伦部八旗,被称为山者,也叫打牲人,他们领半额的军饷,剩下的要靠自己打猎填补(索伦,是达斡尔人对鄂伦春人的称呼,意思是山里人,后来成为三个猎人部落的统称)</div><div> 呼伦贝尔草原上是呼伦贝尔的新巴尔虎八旗,分左右两翼(包含从布特哈地区迁来的陈巴尔虎一部275人),被称为野者,也叫游牧部落,也是领半饷,剩下的靠游牧牲畜填补生活。</div> 大清还从阿尔泰山抽调了100人左右的厄鲁特(卫拉特,为了分散实力)到呼伦贝尔,后来也组成一旗叫做镶黄旗。<div> 大清从康熙到雍正,在呼伦贝尔地区就正式有了呼伦贝尔八旗,他们被称作五部八旗(其实不止八个旗,八旗是泛指):</div><div> 索伦部两翼共八旗,新巴尔虎两翼共八旗、厄鲁特一部一旗。这些旗和内蒙古、外蒙古的蒙古旗不一样,没有王爷和扎萨克,都是佐和卡伦,也就是边防团和边防连。担任的是驻守卡伦、防守清俄边疆的工作。(当然也都有随军家属)</div> <h3><font color="#010101"> 呼伦贝尔八旗在清代,多次被征召:征噶尔丹、大小金川回乱、平乱喀尔喀、河南山东安徽剿匪、打太平军、新疆甘肃回乱等等,都派兵参加战斗。整个呼伦贝尔地区还多次贡献牛羊马匹支援大清国征战。总而言之,呼伦贝尔地区在大清国时代,是一个边疆军区,和后来的生产建设兵团类似,有全职军队,也有打猎和游牧并举的民兵军队。(上图,呼伦贝尔秋季打草)</font></h3> 乾隆之后,征服了准噶尔汗国,大清再也没有强大的对手(俄罗斯忙着中亚和黑海地区),常设军事力量逐步削减。呼伦贝尔的兵丁也逐步减员,更多的投入到游牧打猎的事业中。<div> 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到呼伦贝尔经商、种地、伐木的汉人就多了起来。海拉尔当时已经是一个地区重镇了,里面有汉人的八大家商号,生意非常好,很热闹。</div> <div> 1907年开始,呼伦直隶厅、胪滨府(满洲里)、室韦厅、奇乾县等汉民的行政单位开始设立,也存在了一些蒙汉旗县并行管理的时间。民国后,随着呼伦贝尔支持外蒙古独立,自己也独立自治,很多县又被撤掉改成旗。然后再设县,再改旗,反正非常乱。</div><div> 奇乾县,就是1920年设立,到了1933年改成了额尔古纳右旗,同时的室韦县改成了额尔古纳左旗,这是额尔古纳称为行政单位的开始。</div><div> 1947年,两旗合并,1955年,根河镇成立,1966年两旗又分左右旗,1994年成了根河和额尔古纳市。这就是额尔古纳的历史情况,大家清楚了吗?</div> 上图,清代的呼伦贝尔主要的地名,都在清俄边境线上。<div> 额尔古纳地区,现在是农业、牧业、林业、矿业、旅游业并举,其中以林业为主,旅游业也非常发达。额尔古纳河、激流河、敖鲁古雅鄂温克、室韦俄罗斯民族乡、黑山头古城、奇乾等等,多是非常不错的旅游目的地,下面我们就去看看。</div> <h3><font color="#010101"> 从海拉尔出发向北,在大兴安岭冲积平原上,已经不是风吹草地见牛羊了,而是风吹麦浪的大规模农业种植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越是靠近大兴安岭,河流和湿地越多,大兴安岭虽然海拔不高,也没有特别高峻陡峭的山峰,但确实一个南北走向的山脉,刚好可以阻挡内陆风沙,保存湿润的雨水。所以成为众多河流的发源地。根河市气候属寒温带湿润型森林气候,并具有大陆季风性气候的某些特征,特点是寒冷湿润,冬长夏短,春秋相连。</font></h3> 根河海拔高度多在700~1300米,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峰奥科里堆山位于激流河东侧阿龙山境内,海拔1530米,也是大兴安岭北部最高峰。根河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00余座,其特点是山脉绵缓,山顶平坦,各山顶之间高差不大。<div> 由于河网密集,缺乏形成湖泊的条件,根河和额尔古纳市湖泊很少,几乎没有大型的湖泊。</div> 敖鲁古雅位根河市,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是鄂温克族最远及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地方。敖鲁古雅的鄂温克猎民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世代以驯鹿为伴,敖鲁古雅乡素有“驯鹿之乡”的称号,鄂温克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div> 林中他们住的房子,最早称为撮罗子,呈圆锥形,是用25-30根落叶松杆搭建起来的,高约3米,直径也是3米左右。</div> 鄂温克猎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其中,索伦族是农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如今这两支鄂温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div> 雅库特人就是生活在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1965年,鄂温克猎民从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畔奇乾乡搬迁到敖鲁古雅,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开始新的生活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成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div> </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 敖乡生活着近500人,其中鄂温克人大约有230人。他们是从俄罗斯避难迁来的,一开始在额尔古纳河边的奇乾附近,后来到了这里。他们如今已经是猎民定居后的第三代了。在离此50到100多公里的山林中,还有四个猎民点,生活着30多名习惯于打猎和在山上饲养驯鹿的老猎民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现在有一个森林旅游点,展示鄂温克人的传统房屋,部分工艺品、原来的生活方式,还有驯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是敖鲁古雅乡,也叫新敖乡,都是政府统一盖的新房子。200多个鄂温克人大部分居住在这里。我看过不少的报道、纪录片,描写了鄂温克人从森林迁到新敖乡后,大部分人非常不适应,每天都在喝酒发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打猎是鄂温克人除了放养驯鹿外,最核心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手工艺品很多都是动物的皮毛、骨头等。但是,也正是因为打猎的鄂温克人有猎枪,才使得他们最后被强制走出森林,过上很不适应的定居生活。(解放后到90年代,猎人还是允许持枪的,这些年彻底禁止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如今,这些过去的生活印记,只能通过标本展现给游客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挂在树上的摇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就是驯鹿,现在的主要工作是让游客喂食和拍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驯养驯鹿是北极圈附近、北欧、西伯利亚地区很多民族的生活方式,从库页岛一直到芬兰挪威,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都是使鹿部落的范围。目前的情况我们不清楚,中国境内反正是都定居了,俄罗斯还有一小部分保持原始生活方式,北欧也有不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就是狍子,东北森林里著名的食草动物,也叫傻狍子,因为看到灯光会发呆不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随着猎人的消失、老虎和熊是偷猎的对象,越来越少。狍子的数量反而保持一个较多的状态,狍子不是国家级的保护动物,也不是濒危物种,狍子肉和狍子角并不是禁止的东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大兴安岭的著名特产——蓝莓,从几十年前开始,呼伦贝尔地区就有使用蓝莓酿酒和饮料。2000年后,蓝莓在国内大大流行起来,各种蓝莓饮料、果酱充斥市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驯鹿的鹿角尖制作的挂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告别驯鹿,我们继续前行,下一站是额尔古纳市的莫尔道嘎森林公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沿途的护林站,都是木屋的尖顶造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林中的公路不宽,车也不多,空气非常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是1999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内蒙古大兴安岭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面积57.8万公顷,是国内面积最大、位置最北,观光线路最长、森林多样性最完整的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为93.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莫尔道嘎非常大,要是把所有的地方都玩一遍,需要三四天。这里大部分还是森林的景色,然后再一些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开发:比如鹿道、熊出没的地方、大面积的樟子松林、蔓越莓产地等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公园里的人造撮罗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莫尔道嘎最有名的白鹿岛,相传远古时,蒙古部落与突厥部落发生战争,仅两男两女幸存逃到额尔古纳山中。其中一对男女,丈夫叫勃儿贴赤那(意为苍狼),妻子叫豁埃马阑勒(意为白鹿)来到激流河边繁衍子孙,渔猎为生,死后便化作两个小岛,交颈而卧,相依为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后来成吉思汗功成名就,回室韦祭祖,游猎于此,夜作一梦,但见一只苍狼和一只白鹿,伤痕累累,奔跑哀鸣。醒后召集随从解梦,得悟莫忘先祖劫难,大业未就,且勿高枕无忧。于是派其弟哈撒尔率兵征讨内外兴安岭的“林中百姓”。凯旋后,便把额尔古纳流域包括这两个小岛分封给了弟弟哈撒尔.。</font></h3> 苍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这是个传说,也可能就是史实。但苍狼和白鹿是人名,是叫做苍狼和白鹿的两个蒙古人夫妇,有些人理解成蒙古人的祖先是动物狼和鹿变的,那是错误的。<div> 上图就是美丽的激流河。</div> <h3><font color="#010101"> 莫尔道嘎森林公园里,有城镇,当然就是莫尔道嘎镇,这个小镇很安静,也有不少度假村可以住宿,设施还是很不错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度假村都是木屋式的,感觉很不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景宜园宾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漫步在小镇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路边都是特产店,特产以森林中的产物为主,鹿鞭鹿血蘑菇是主打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有个山,叫做龙岩山,和福建的龙岩市一个名字,也是一个著名的景区。镇上有龙岩山庄(上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看小镇的建筑,独具俄罗斯风格,够大气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镇子里有小河穿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激流河又名贝尔茨河,是北部原始林区水面最宽、弯道最多、落差最大的原始森林河。它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北麓的三望山,全长480公里,流速3-5米/秒,河网呈树枝状,河水流量充沛,是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水域旅游景区.</font></h3> <div> “九曲松风”漂流线路即选在激流河下游水阔流急地段,漂流水道全长10公里,连接白鹿岛度假村。</div> <h3><font color="#010101"> 烟雾弥漫,这可不是雾霾,是纯天然的雾气. 在这里漂流非常舒服,因为可以随时随意的停靠。河中心的岛上是停靠休息的好地方,建议大家早点去,这里可以值得玩一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这里可以继续往北,沿着大兴安岭直到中国的最北端。</font></h3> 额尔古纳市是内蒙古纬度最高的市,也是中国最北的边境城市,有人说额尔古纳是蒙古语“捧呈、递献”之意,后又逐渐把它修饰为“奉献”之意。也有人说是鄂温克语鄂温克江的意思(两种说法都有争议)<div> 额尔古纳市面积2.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额尔古纳境内地形以丘陵为主,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著名景点有额尔古纳湿地、白桦林、额尔古纳河等。</div> <h3><font color="#010101"> 额尔古纳市下辖:莫尔道嘎镇、黑山头镇、三河回族乡、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拉布达林街道(上图)、上库力街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额尔古纳河的上游海拉尔河自于牙克石进入呼伦贝尔高原,流至阿巴该图山附近,始称额尔古纳河,流到洛古河后始称黑龙江。额尔古纳河除去源流海拉尔河,长900公里,总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台湾那么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额尔古纳河和斡难河、克鲁伦河同时被称为蒙古人的摇篮。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至今,额尔古纳河一直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正源,在《旧唐书》中称之为望建河,在《蒙古秘史》中称之为额尔古涅河,在《元史》中称之为也里古纳河,在《明史》中称之为阿鲁那么连,自清代开始称之为额尔古纳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额尔古纳市大部分都是自然景观,唯一的古城就是黑山头古城,这是蒙元时期哈撒尔建的城池,也可能是他的后代某个王爷建的。也有专家研究称,这是成吉思汗另外一个弟弟铁木哥家族的古城,并不是哈撒尔家族的。还有人称是辽代的古城,不是蒙元时期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科尔沁部始祖哈撒尔为也速亥次子,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二弟,生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卒于1226年。他从少年时代起辅佐成吉思汗,为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大蒙古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哈撒尔以“神箭”著称,“勇力善射”、“矢无虚发、应弦而倒”,有“大曳弓,九百步,小曳弓,五百步”之说。成吉思汗曾说:“有哈撒尔之射,有别里古台之力,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后来,蒙古文献均称哈布图· 哈撒尔,即射箭手哈撒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城现在完全没有建筑物,只是有些土墙遗迹而已,周围的草原景色不错,但是比较干旱,我来过几次都是很干旱。黑山头古城现在也叫哈撒尔古城,虽然存在争议,但是哈撒尔的后代科尔沁蒙古人多名气大,最终当地还是把这个古城归在了哈撒尔家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因为这个古城,额尔古纳市也修建了哈撒尔的大型塑像和广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其实,黑山头还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口岸呢,也有国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有船可以到额尔古纳河上游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对岸就是俄罗斯赤塔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额尔古纳还有一个特产,三河马,这种马与河曲马、伊犁马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马。它是俄罗斯后贝加尔马、蒙古马及英国纯种马等杂交改良而成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驯养历史,主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三河地区,因此得名。三河马外貌清秀,体质结实,动作灵敏,具有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强等特点,是优良的乘挽兼用型马。</font></h3> 有些网站说三河马、三河牛的产地三河,是海拉尔河、克鲁伦河、哈拉哈河,这是不正确的。三河指的是额尔古纳市的三河回族乡这里,三条河是哈乌尔河、得尔布干河、根河。<div> 三河马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马。当时,俄国人曾携带后贝加尔马及其改良马在额尔古纳河畔放牧或定居,以后,沙俄帝国修筑中东铁路(现在的滨州铁路)时,又带来一定数量的后贝加尔马分布在铁路沿线一带。</div> 1917年至1918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部分后贝加尔的哥萨克人,来到现在的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市境内定居,又带来了相当数量的马匹。<div> 1934年以后,伪满时日本人在海拉尔设种马场,引进盎格鲁诺尔曼、盎格鲁阿拉伯、英纯血等种公马,在呼伦贝尔草原与当地马杂交,当时,三河地区曾引进50余匹种公马,因此,三河马的血缘主要是在这些后贝加尔马和杂种马的基础上,混入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马的血液,经几十年精心培育而成。</div> 更有人搞混了三河马的三河和蒙古人发源地的三河概念,我解释一下,看上图:<div> 成吉思汗的祖先室韦部落最早是在现在的呼伦贝尔和大兴安岭一带生活的,到了成吉思汗的祖父的祖父,合不勒汗的时代,逐渐西迁到蒙古草原的三河地区,就是上图这里。</div><div> 这三条河都是发源于现在的乌兰巴托东北的不儿罕山,西边蓝色的叫土兀剌河(现在叫土拉河),流入蒙古的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一起最终注入贝加尔湖。</div><div> 北边黄色的是斡难河,现在叫鄂嫩河,最后成为黑龙江的北源汇入黑龙江。</div><div> 南边绿色的中国古代叫龙驹河(怯渌连河),现在叫克鲁伦河,注入呼伦湖后,往北汇入额尔古纳河,成为黑龙江的南源。(前面我们讲到,斡难河、克鲁伦河和额尔古纳河是蒙古的母亲河,这种说法当然也没错)</div> 室韦又叫吉拉林,位于内蒙古的北端,它依山傍水,镶嵌在大兴安岭北麓,额尔古纳河畔,与俄罗斯小镇奥罗奇仅一河之隔。<div> 2001年4月成立俄罗斯族民族乡,这里居住着1800多口人,其中华俄后裔占63%。室韦在2005年被cctv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入选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这里是蒙古族的发祥地,另一个是这里是我国屈指可数的俄罗斯族民族乡。</div> 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它开始只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div> 室韦虽小,但历史久远。早在隋、唐时期,蒙古室韦部落就在这里过着游牧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清光绪34年(1908年),设吉拉林治局,管理行政事务;民国9年(1920年)中华民国在这里设置室韦县。</div> 19世纪末,沙俄贵族、资本家拥进我国开矿、经商,俄国农民也越境打草,并定居下来;我国山东、河南、河北“闯关东”的贫困农民也来这里采金、伐木、打猎。许多华俄青年男女结成夫妻,生男育女,逐渐形成了华俄后裔。 <h3><font color="#010101"> 现在的室韦,已经成了一个十足的旅游小镇了,全镇人都在搞旅游,还有很多黑龙江人到这里来开饭馆、宾馆、骑马等等。全镇到处都是这样风格的家庭旅馆、宾馆、度假屋等,有些条件还是非常好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虽然俄罗斯后裔不少,这里也是俄罗斯民族乡,但是除了零星的俄罗斯啤酒河面包之外,正宗的俄罗斯西餐厅可不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最多的还是烧烤,都是新鲜的羊肉现场剔,然后去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由于东北人很多,所以铁锅炖的餐厅很多,味道非常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炖羊排、炖大鹅、炖鸡、炖鱼都有,价格实惠,量大味美。</font></h3> 晚上整个小镇都是吃饭,吃烧烤、喝啤酒、还有广场跳舞的,你要是想找宁静,这里可不合适,室韦绝对是个热闹的去处。<div> 本集结束,谢谢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