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39集 呼伦贝尔

阿沃亚斯

<h3><font color="#010101"> 本集我们开始呼伦贝尔,大概需要至少5集篇幅,其实也不够,呼伦贝尔太大了,从生态多样性来说,这里是内蒙古最丰富的地区,也是最美的地方。如果让我选择常住,那就是呼伦贝尔。</font></h3> 呼伦贝尔市,以境内呼伦湖和贝尔湖得名。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是内蒙古最大的地级市,相当于两个多福建省。原称呼伦贝尔盟,2001年改市,市政府驻地海拉尔区(原海拉尔市)。<div> 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呼伦贝尔与俄罗斯、蒙古国有1723公里的边境线,有8个国家级一、二类通商口岸,其中满洲里口岸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div> 呼伦贝尔太大了,地理特征要结合东北地区总体来看:<div> 1、红色区域,是纯游牧的呼伦贝尔草原,蒙古弘吉剌部的发源地,成吉思汗弟弟们的主要封地。这片草原的西部与蒙古国草原相连,是室韦部的祖地。</div><div> 2、中部蓝色区域内是大兴安岭,北部属黑龙江,南部是内蒙古的兴安盟、通辽、赤峰,中部主体是呼伦贝尔。这里居住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个放养驯鹿、打猎的民族。</div><div> 3、最东部的大片紫色区域是小兴安岭和东北平原、三江平原,这里是适合农耕的地区,已经不属于内陆欧亚的范围。</div><div> 4、中间的黄色区域是大兴安岭和东北平原的过度地带,这里植被覆盖相对较差,还有沙地分布其中,是游牧和农耕的混合区,属于兴安盟、通辽,也就是过去的哲里木盟。</div> 呼伦贝尔的行政区划:<div> 中心城市是原来的海拉尔市,现在的海拉尔区;</div><div> 西部是四个草原牧业旗: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div><div> 东部和北部是七个市和旗:额尔古纳市、根河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鄂伦春旗,都是林业为主;</div><div> 最东北角还有一给从地理范围上属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境内,但是在行政上归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和林业局管理的特殊单位——松岭区(县级单位)。</div><div> 西北角是满洲里市,著名的口岸城市,是内蒙古直辖的准地级市,由呼伦贝尔市代管。</div> 来看呼伦贝尔的历史:<div> 三万年前的古人类扎赉诺尔人生活在满洲里,后来有一部分迁到了亚美利加州成了印第安人祖先的故事我们去满洲里详谈。</div><div> 呼伦贝尔地区最早登上历史舞台的就是鲜卑人,从西汉时期开始,鲜卑人就占据了几乎整个大兴安岭地区。匈奴强大的时代,他们在山里休养生息,匈奴分裂以后,他们从嘎仙洞(大兴安岭北部的鄂伦春旗境内)南迁大泽(呼伦湖),开始逐步往草原地区迁移。</div><div> 东汉时期,鲜卑登上历史舞台,建立自己的草原帝国。到了东晋16国时代,他们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建立北魏。(鲜卑人,是蒙古人的祖先,他们的老家就是呼伦贝尔)</div> 请看上图,东晋16国时代,鲜卑建立代国政权,还没有建立北魏统一中原的时候,蒙古高原已经被另外一支蒙古人的祖先柔然占据,成立了柔然汗国。<div> 此时的蒙古高原北部和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南部,向东直达大兴安岭的广阔地域,高车开始强大起来,他们是突厥人的祖先,是当时突厥部落联盟的代表,后来就发展成了铁勒、敕勒、突厥、回纥等等(就是说,此时的呼伦贝尔,是突厥人高车部落的势力范围)。</div> 大兴安岭的东部,最南边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库莫奚和契丹人的地盘,中部是一个叫地豆于的国家,他们的范围大概是大兴安岭最南麓西乌珠穆沁旗和林西县一带。<div> 根据考证,按照蒙古语的发音,应该是叫地豆干,“干”,错写成了“于” 。他们在北魏北齐的史书中有记载,蒙古秘史中也几次提到了他们,是标准的游牧民族,后来成为塔塔儿(鞑靼)的一部分。</div> 塔塔儿(鞑靼)这个词非常混乱,他们源于公元5~10世纪主要活动在嫩江、绰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流域的室韦,最早出现于鄂尔浑叶尼塞碑文,因其中Tatar部最强故有此名。唐文献作“达旦”,为我国北方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一部落。<div> 自唐迄元先后有达怛、达靼、塔坦、鞑靼、达打、达达、塔塔等译名,其指称范围随时代不同而有异。随着突厥的衰亡,鞑靼渐渐成为强大的部落。室韦-达怛人是蒙古部、 塔塔儿等部的先民,11~12世纪的生活于蒙古高原的蒙古、 塔塔儿、蔑儿乞、札汗亦儿等操蒙古语的游牧民,都是室韦—达怛人的后代(上图,蒙古国邮票,铁木真和塔塔儿部素有仇怨)。</div> 俄罗斯的鞑靼斯坦(上图)和中国新疆的塔塔尔族是一家,塔塔尔族是从鞑靼斯坦避难迁来中国的。而鞑靼斯坦的名字来源确实是上面说的大兴安岭附近的游牧民,也就是欧洲人对于蒙古人的统称。<div> 蒙古人的钦察汗国时代,有了鞑靼这个名字,后来建立了斯坦国,其国民虽然有些蒙古人、突厥人的血统,但是比例很小,主体还有东欧白种人的血统,是白人。</div> 塔塔儿人的北面,汉字记载是乌洛侯的国家,北魏书中记载他们游牧渔猎还种地,平时喜欢歌舞,根据考证,应该也是鲜卑人的一部分。<div> 这个部落后来一直存在,唐朝叫乌罗护,他们一直居住在嫩江、甘河流域,后来应该就是蒙元时期的兀良哈万户的祖先(兀良、就是蒙语乌拉,山的意思),明初的朵颜三卫之一,现在的辽宁蒙古族中的一部分(和阿尔泰山的唐努乌梁海不是一个部落,但是名字的意思一样,应该都是形容山里人的意思)</div> 在哲里木盟故地,也就是黑龙江和吉林西部与内蒙古东部,是夫余国,这个国家从公元前2世纪立国到公元494年才被高句丽灭掉。他们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从人种上看是从中原迁来的汉人,其源流可能和朝鲜日本人类似。这部分人后来消失到高丽和莫鞨人中了(朵颜三卫中的福余卫,就是取自这个国家的名字)。<div> 至于在东边的那些娄邑等等部落,就都是通古斯人了,是女真人的祖先了,这些我以后游走到黑龙江的时候再讲。</div> 南北朝时期,呼伦贝尔是柔然汗国的地盘,各个部落和国家基本维持原状,到了大隋国时代,就有了变化了。<div> 突厥汗国建立了,突厥人取代了蒙古人的祖先匈奴鲜卑柔然,成为了内陆欧亚中心区的主导力量。而此时的蒙古人祖先们,南边是契、奚、霫三个小国政权,北面则出现了室韦国。</div> 在隋代,室韦分为5大部分: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南室韦人他们用芦苇和柳条编织房舍。使用木筏和皮船。粗放的农耕只能得到少量的收成。饲养为数不多的马匹,而猪、牛较多,但不养羊。<div> 北室韦(上图)以渔猎为主要的生产活动。 捕貂取皮,猎获獐、鹿,取得肉食和皮张。捕鱼也是他们经常的生计,即使在寒冬,也要凿冰捞鱼。由于气候寒冷,在土穴中过冬。人们善于滑雪。北室韦人曾派出贡使,向隋廷贡献方物。<div> 再往北,是钵室韦,生活方式与北室韦人相同。深末怛室韦在钵室韦的西南,也是穴居的游猎民。在他们的西北,是大室韦的居住地。</div><div> (当突厥等国家强大的时候,弱小的部族只能躲在山里过活,辽阔的草原是没有他们的牧场的)</div></div> 唐代,称为“三十姓达怛”的呼伦贝尔高原室韦人,在反抗突厥汗廷统治的斗争中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一些室韦人逐渐向西向南移动,他们在文献中又被称为达怛。<div> 8~9世纪,俱伦泊(今呼伦湖)“四面皆室韦”。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畔有大室韦、蒙兀室韦、落坦(一作“俎”)室韦。“蒙兀”是蒙古一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div><div> (上图中间的拔野古,就是现在的巴尔虎,他们最初被算做突厥部落,后来与蒙古融合成为蒙古部落,这样的融合在蒙古时代屡见不鲜,如同中国北方汉人一样,现在的蒙古人,也是不断融合形成的)</div> 辽代,室韦人先后被契丹贵族所征服,成为辽国的臣属。契丹人把室韦-达怛人称作“阻卜”,金朝也常沿用此名称。<div> 室韦一词,据法国学者伯希和(即P.佩利奥)的推测,是“鲜卑”的同词异译。7~8世纪以后,室韦逐渐被称为达怛(元代译作塔塔儿),这是因为达怛部落强大,其他大小部落也纷纷以达怛自称。</div><div> 室韦—达怛人是蒙古族的先民, 是古蒙古人。11~12世纪的蒙古、 塔塔儿、蔑儿乞、札汗亦儿等操蒙古语的游牧民,都是室韦—达怛人的后代。</div><div> 840年,黠戛斯人南下, 迫使回鹘人西迁。室韦—达怛人乘机成批迁入漠北,使这一片原是突厥语游牧部落的牧地逐渐蒙古化,从而改变了蒙古高原的民族分布。</div> 到了金国时代,这些国家和部落就很清晰了,蒙古秘史和汉文史料就都有详细的记载了:强大的突厥人克烈部、西边的斡亦剌(卫拉特蒙古的祖先)、贝加尔湖西边的豁里、秃麻(土默特祖先)、东边的八剌忽(巴尔虎),中间的就是成吉思汗的乞颜部,他的东西北三面都是敌人泰赤乌、篾儿乞、塔塔儿,东边的呼伦贝尔则是乞颜部的亲家广吉剌(弘吉剌)。<div>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了,成吉思汗先统一了蒙古各部,再征服并了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各部,改变了他们的语言和习俗,最终融合形成了现在的蒙古人。</div> <h3><font color="#010101"> 成吉思汗把老家最好的草原封给了四个弟弟:哈萨尔、别里古台、铁木哥、哈赤温,其中,呼伦贝尔草原被哈萨尔、别里古台和铁木哥分享。四个弟弟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外延领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到了大元帝国,忽必烈设置行省,采用汉族中原王朝的官职,四个弟弟被封为王,世袭下去。现在的呼伦贝尔被分在两个行省里,大兴安岭以东是铁木哥的后人,被封为辽王,属于辽阳行省下属的泰宁路、开元路,后来朵颜三卫中的一个就借用了泰宁的名字,成了泰宁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兴安岭西部的辽阔草原属于岭北行省和林路,三个弟弟成了齐王、广宁王、济南王。大弟哈萨尔的后人修建了齐王府,就是现在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到了大明,朱元璋时代,北元大汗西撤、纳哈出丞相投降,整个东北包括呼伦贝尔草原被大明征服,设立了奴儿干都司。这时候出现了海剌尔千户所,就是现在的海拉尔区前身。还有哈拉哈所,阿伦卫,木河卫(现在的漠河附近)。</font></h3> 明中期, 达延中兴蒙古之后,收复失地,蒙古高原重回鞑靼蒙古怀抱,东北地区是左翼三万户的封地。锡林郭勒赤峰通辽都是察哈尔的是势力范围,呼伦贝尔是兀良哈万户和喀尔喀万户交界的地带。<div> 到了明末,兀良哈万户被喀尔喀和察哈尔瓜分,漠南漠北形成两大势力。喀尔喀从西北往东南、察哈尔从西南往东北,试图征服呼伦贝尔地区四个后王的草场和部众。</div><div> 迫于喀尔喀的压力,哈萨尔的后人率先南迁,越过大兴安岭到了哲里木盟一带,成为嫩科尔沁。此后,别里古台和哈赤温的后人也被喀尔喀挤压南迁现在的内蒙古地区,加上本来就在东部的铁木哥后人,四大后王的部众基本上都离开了故地呼伦贝尔,到了赤峰、通辽、兴安盟、锡林郭勒等地。</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蓝色区域,就是南迁的后王部众,虽然是南迁了,但是形势还是异常严峻。这些牧民和牲畜、连同他们的草场山林,无疑是当时最大的一块蛋糕:</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西北方向红箭头,喀尔喀万户以土谢图、车臣为首,不断尾随追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西南方向黄箭头,察哈尔的林丹汗试图完成统一蒙古的大计,需要征服他们补充力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东南方向紫色箭头,满洲人建立了后金,正和大明往死里干呢,他们也急需有生力量补充新鲜血液,不然还真干不过大明。</font></h3> 喀尔喀名不正言不顺,也不是蒙古大汗,后王们怎能臣服于他们?与他们结盟也没有好处,喀尔喀不想结盟而想吞并他们。<div> 林丹汗虽然是蒙古大汗,但是就是不会好好说话,总是摆出大汉的架子,想通过武力征服后王部众,没有好待遇后王们当然不干了。</div><div> 后金军与蒙古后王们开始的时候打了几次,互有胜负,回去一盘算,大家半斤八两,谁也干不过谁,谁也面临危机,当了皇帝的努尔哈赤通过封官许愿、娶妻嫁女和蒙古后王们开始了著名的满蒙联姻。从此,以哈萨尔部众科尔沁为主的成吉思汗后王们,成为了后金和大清国击败林丹、灭掉大明的主力部队,他们也世代受到了丰厚的待遇。</div> 呼伦贝尔草原的成吉思汗后王部众,经历了第一次迁徙到科尔沁之后,在大清成立之后的皇太极和顺治时代,因为喀尔喀的压力,又有一些部众迁到内蒙古地区的锡林郭勒:如阿巴嘎旗和阿巴哈纳尔旗(还有更早南迁的浩齐特旗)、乌拉特、四子部落等等,当时喀尔喀还没有臣服大清。但是依然还有少部分人留在了老家,成为喀尔喀的一部分,也就是现在的蒙古国。 康熙时代,察哈尔反清失败后,大清重组察哈尔,又从呼伦贝尔等地抽调了很多人口,分别编入察哈尔八旗,划定后来的察哈尔牧场,至此,呼伦贝尔的原住民大部分都搬迁了,呼伦贝尔成为了真空地区。由于没有蒙古部落,这里没有设置盟旗,而是隶属于黑龙江将军,设置了呼伦贝尔总管、齐齐哈尔副都统和墨尔根副都统三个行政单位管辖。<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呼伦贝尔总管辖区就是现在的大兴安岭西部的草原地区,这时候开始出现了呼伦贝尔这个名字,还有呼伦布雨尔这个城镇(海拉尔)。大家不要急,巴尔虎旗即将出现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兴安岭东边的地区,有齐齐哈尔和墨尔根副都统管辖。大清的时候,这里的三个打猎民族——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被编成了一个索伦部,还有些从俄罗斯迁来的布里亚特人,成立了布特哈旗,这些历史我在后面再讲。</font></h3> 现在的呼伦贝尔有三个巴尔虎旗,陈旗、新左旗、新右旗,这些巴尔虎人从哪里来?<div> 巴尔虎是古老突厥部落,后被蒙古征服同化,主要驻牧在贝加尔湖一带,康熙时期,俄罗斯入侵布里亚特和巴尔虎,一部分巴尔虎辗转迁到大兴安岭东部归附大清,被编入布特哈旗。一部分迁到喀尔喀车臣汗部(蒙古国,上图)。</div> <div> 1732年,为了加强防御,大清迁布特哈旗的275名巴尔虎人到现在陈巴尔虎旗地方驻牧,这就是陈巴尔虎旗。</div><div> 1734年,又把不愿意依附车臣汗部的2400多巴尔虎人安置到呼伦贝尔,就是现在的新巴尔左旗和右旗。</div><div> 前后两次,一新一旧,这就是巴尔虎蒙古。(上图,陈巴尔虎旗草原)</div> 呼伦贝尔还有一支蒙古人——布里亚特(上图,呼伦贝尔布里亚特人)。<div> 布里亚特也是古老的突厥蒙古人,就是不里牙惕,他们没有怎么迁徙,一直在贝加尔湖东部地区生活,习俗语言都是蒙古的。(现在语言文字受俄罗斯影响改了很多)。清初,俄罗斯东侵,打了25年征服了布里亚特,少部分布里亚特人迁到了喀尔喀蒙古。</div> 后来,康熙和俄罗斯打了起来,双方最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大清确认了俄罗斯对布里亚特的统治(虽然是蒙古的一部,但是当时连外蒙古的喀尔喀还没有臣服大清,而是独立状态,更不用说大清从来也没有接触过布里亚特蒙古了,所以,这也不叫大清卖国或者损失了布里亚特,其实大清当时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征服蒙古西藏新疆、建立那么大疆域的帝国)<div> (上图,摄影家拍摄的哈萨克、汉、布里亚特美女的比较图,脸庞宽大是内陆欧亚游牧民的特征,而中间的汉族美女显然更像是韩国人,大概因为韩国人反而保留了比较纯正的古代中原汉人的基因吧,现在北方汉族美女的脸庞宽窄都有,融合成分更多)</div> <div> 就这么过了200年,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随着苏联红军的胜利,很多俄罗斯白军逃到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做害,一部分布里亚特人避难到中国境内,被安置在现在的呼伦贝尔鄂温克旗锡尼河(上图)居住至今,现有约8000人。<br></div><div> </div> 说了一大推,需要再梳理一下,现在的呼伦贝尔有几大人群:<div> 1、一直在大兴安岭打猎的三个民族: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组成了三个自治旗,大部分过着定居的无所事事的日子</div><div> 2、清朝从北方迁来的巴尔虎蒙古人组成了三个旗,是现在呼伦贝尔主体的蒙古族人</div><div> 3、民国从俄罗斯迁来的布里亚特蒙古人(上图,锡尼河的马)</div><div> 4、清末民国陆续来的汉族人</div> 讲完历史,开始游走,看看现状:<div> 海拉尔区是呼伦贝尔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拉尔”是因城市北部的海拉尔河而得名,由蒙古语“哈利亚尔”音转而来,意为“野韭菜”,因海拉尔河两岸过去长满野韭菜,故取名为“海拉尔”。</div><div> 海拉尔城建于1734年,当时称为“呼伦贝尔城”,也称“呼伦布雨尔城”,历史上曾为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伪满时期是兴安省省会城市。</div> 海拉尔区以“三山环抱,二水中流”,形成了北疆 独特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风格。即城市在东山、西山、北山三山环抱下形成了一个簸箕之状。两条河流海拉尔河和伊敏河在境内贯穿整座城市,总长达1000多公里。<div> 以前的海拉尔市,代表了物产丰富的呼伦贝尔,海拉尔雪糕、海拉尔啤酒都是著名的品牌。</div> <h3><font color="#010101"> 海拉尔东边的牙克石市的凤凰山庄,位于大兴安岭脚下,是个度假的好地方,这是我2004年去拍的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时的凤凰山庄,已经很有休闲意味了。</font></h3> 海拉尔要塞是二战时期日军的重要军事基地,大家都知道诺门罕战役,那是在新巴尔虎旗,二战初期的战争。海拉尔在1945年苏军出兵中国后也发生了激战,苏军有1000多人在这里阵亡。<div> 有兴趣的朋友自己了解吧,东北到处都是日本人的要塞,我们今后还会遇到很多。</div> <h3><font color="#010101"> 骑上蒙古马,我们从海拉尔出发往西,本集,我们经过陈巴尔虎旗,到呼伦湖和满洲里看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2004年在陈旗拍的照片,做了很多年的电脑桌面。</font></h3> 陈巴尔虎旗位于海拉尔区西北部,包围着海拉尔区周边的草原都是陈旗。陈旗总面积21192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 <div> 陈巴尔虎旗地跨森林草原与干旱草原两个地带,属中温带半温润和半干旱大陆性气候。</div><div> 全旗现有耕地125.3万亩,主要作物品种为小麦、玉米、马铃薯。 全旗有牧草地2339.5万亩,草场主要以高平原干草为主体。</div><div> 全旗林地总面积180.9万亩,森林覆盖率6.1%。</div><div> (以上数据是好几年前的,那时候陈旗将近90%都是大草原,虽然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是根据实地勘查,耕地的面积这几年应该增长了不少)</div><div> 陈巴尔虎旗草原辽阔,水资源丰富,是三河马、三河牛的故乡和主要培育基地,是呼伦贝尔市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div> 这是海拉尔到额尔古纳市的卫星图,明显的,各种规则的方块,都是开垦的耕地。从清中期开始,察哈尔、卓索图、哲里木、土默特、赤峰再到解放后的兴安、乌兰察布,最后的一块大草原呼伦贝尔终于也在90年代以后开始了牧场变耕地的步伐。 看起来都是平地,但是草原和沿海平原地区的土壤完全不一样。沿海和内陆的冲击平原是经过千万年的冲击滋润,才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肥沃耕地。而草原风沙大,土层薄、肥料少,短则几十年长不过数百年,开垦草原的结果一定是土壤贫瘠、土地沙化,最终草原变荒漠。 <h3><font color="#010101"> 这么美丽、自然的大草原,千万不能种庄稼啊,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一定是沙尘暴、雾霾、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千万别相信人定胜天的鬼话,我们真干不过老天爷。再说了,为什么一定要干仗、一定要征服自然呢?相互尊重、相互爱惜、和谐共存不行吗?</font></h3> 从海拉尔出发向北,往根河、额尔古纳河方向不远,就是辽阔的大草原和著名的九曲——莫日格勒河,也叫做天下第一曲水。<div> 这条河也是发源于大兴安岭,与库里多尔河、牧羊河、免渡河、伊敏河等兄弟支流一样,先汇入海拉尔河(被称作是额尔古纳河上游),海拉尔河再汇入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和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交汇后形成黑龙江(阿穆尔河)。</div> <h3><font color="#010101"> 几千只羊的羊群从远处走来,到河边喝水。</font></h3> 几千只羊就如此壮观,想想古代,千军万马是何等震撼的场面。更不要说几十万人、百万雄师了。<div> 中国的史书喜欢夸大史实,尤其是在战争方面,动不动就是几万、几十万、百万大军出征、对垒。一战杀敌数万、数十万的故事比比皆是,其实哪有那么多人呢,摆都摆不开,更不用说当时的整体人口数量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 金兵过万,势不可当,这才是古代战争的相对真实的数据。成吉思汗征服欧亚,也就是那几个万人队而已,超过三万的骑兵大军,走过路过已经是地动山摇了。(记得前面我陆续讲过的蒙古各旗派骑兵帮大清打仗吗?很多人一定认为五百骑兵、两千骑兵简直是太少了,其实不少了,准噶尔汗国纵横东西,从新疆打外蒙直到河北,也才两三万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牧羊人等羊群都喝完水,自己才骑马让马来河水。这么庞大的羊群,一个骑马的牧羊人就搞定了。(内蒙古大多数地区都改成骑摩托放牧了,能看到骑马的牧羊人,也不容易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因为离海拉尔近,这里90年代开始就开发了金帐汗旅游点,搭起蒙古包,吃肉喝酒搞接待了。现在更是大大小小的旅游点遍布公路两侧,骑马、射箭、野生动物照相等等项目齐上阵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疆、内蒙古金雕和鹰隼很多,和游客照相的也很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无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海拉尔往北,去根河、额尔古纳市(这两个地方下集讲),从额尔古纳市折返,沿着中俄边境、顺着额尔古纳河往南,再次回到陈旗辽阔的草原,往呼伦湖、满洲里方向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地的牧民现在很多都是雇人放牧,河南的、安徽的等等人口大省,好多人到这里来打工。呼伦贝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几年人口激增,基本都是外地来谋生的:搞旅游的、开矿、种地、放牧、经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晚上在这里住宿,弘吉剌部落,取名成吉思汗夫人孛尔帖的部族。呼伦贝尔大草原,当时确实是弘吉剌的牧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内蒙古的大型旅游接待点着实不敢恭维,服务差、设施差,蒙古包号称标间,带卫生间的,条件比县城招待所还差。只能喝酒跳舞,早早睡觉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额尔古纳河附近的草原,水草丰美,是内蒙古最好的草原之一,这应该才是大部分外地人心中的草原美景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额尔古纳河附近有很多湿地,是动物栖息的家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不是额尔古纳河的主河道,仅仅是边上的小水系而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远处才是额尔古纳河,河那边的小山头就是俄罗斯。</font></h3> 故地重游,2004年来过的呼伦湖旅游度假村依旧,就是好像已经不对外开放了。<div> 呼伦湖,又名达赉湖、呼伦池,当地牧人称它为扎来诺尔,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中国第五大内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与贝尔湖为姊妹湖。</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呼伦湖的补给除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外,主要来自发源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的克鲁伦河(上图左下),以及连接贝尔湖(上图中下)和呼伦湖的乌尔逊河。</font></h3> 呼伦湖历史上曾数易其名: 《山海经》称大泽, 唐朝时称俱伦泊,辽、金时称 栲栳泺, 元朝时称阔连 海子, 明朝时称阔滦海子,清朝时称库楞湖,当地牧人称达赉 诺尔(蒙古语,也即是达赖,意为“像海一样的湖泊”)。<div> 呼伦湖是近代才有的名称,“呼伦”是由蒙古语“哈溜”音转而来,意为“ 水獭”;“贝尔”蒙古语意为“雄水獭”。古代这两个湖盛产水獭,生活在湖边的蒙古人便以动、植物名称命山、河、湖、泉名称的古老习惯为两湖命名。</div> 2004年来得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开放的地方,随便下去游泳,到处都是俄罗斯人开车过来,烧烤游泳,非常惬意。2015年再来的时候,已经成了收费的景区了,人头攒动,商贩遍布。<div> 呼伦湖是一个大的生态标志,湖水的面积、质量都与周边的河流、草原、沙地、工业、畜牧等息息相关,这方面的话题,我放在新巴尔虎旗那一集再讲。</div> 呼伦湖往西,就是满洲里。<div> 满洲里是内蒙古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准地级市),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被誉为“东亚之窗”。</div><div> 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旺盛的泉水”。1901年因东清铁路的修建而得名,俄语为“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变成了“满洲里”。全市总面积736平方公,总人口30万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融合中俄蒙三国风情。</div> <h3><font color="#010101"> 来满洲里必须体验俄罗斯风情,就是这样的像个礼堂一样的大饭店,几十排餐桌,每排坐几十个人,都是吃套餐,西餐,味道很一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吃西餐不是目的,看俄罗斯美女歌舞才是重头戏。但最好是远观美女,那还是相当不错的。如果你离近了看,那就别怪我没提醒你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满大街都是烤肉,蒙餐也很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汉族烧烤、各种餐饮店也不少,东北口味为主,这里大部分都是东北人,满口都是东北话。尤其是这五年来,到这里的东北人以大庆、齐齐哈尔居多,大部分是季节性的来经商、搞旅游、导游、租车等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俄罗斯商品到处都是,也有很多大型的商贸中心、购物中心。遥想九十年代初期,苏联刚刚解体的时候,那时候的苏联货突然遍布内蒙古各地:望远镜、冰鞋、手表是最流行的三种商品,当然还有大宗的木材、矿产、军用品等等贸易。(上图,满洲里互贸区)</font></h3> 这些年,老三样不行了,俄罗斯除了啤酒、食品、咖啡、套娃、牙签捅这些小零碎给大家留纪念外,没什么可买的东西(前几年俄罗斯碧玉还火爆了一小下,还有蜜蜡,这几年行情也一般了)<div> 上图,狼牙还是狗牙,反正这里都或神秘或公开的在卖。中国真不愧是世界野生动物的终极杀手国度,犀牛角、象牙、鱼翅、虎骨、熊胆、鹿茸都是中医认可的良药美食,还有更多的野生动物落入中国人口中,每种还都号称有滋补保健功效。狼牙这几年火爆,很多商家为了保真,还直接把狼嘴放在冰箱,客人要买的时候,直接拿钳子往下拔。</div> <h3><font color="#010101"> 满洲里的敖包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关于满洲里,有太多的游记了,我就不多介绍了,国门、套娃广场大家自己去逛。满洲里的酒吧我也不太了解,美食倒是吃了不少,蒙餐烤全羊、东北菜大锅炖,味道好极了,但是需要当地人指引,否则,你找不到地道的,毕竟是旅游城市。</font></h3> 满洲里本来就是一个口岸小城,面积不大,后来,扎赉诺尔矿区并入满洲里,满洲里才稍微大了一些。扎赉诺尔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 -- 满洲里市的工贸卫星城(县级区),人口10万,上图是扎区的政府大楼和广场。<div> 呼伦湖北面的旅游区,就是属于扎区的,所以这里的美食就是全鱼宴(我不怎么爱拍美食照片,就不发了,评价一下就是很好吃,值得去吃)。</div> <h3><font color="#010101"> 整个扎区都是俄罗斯风情的广场和公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最大,最有名的就是猛犸公园,因为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猛犸(前面介绍的二连浩特、四子王旗大红山、辽宁朝阳都是化石出土地,内蒙古的恐龙特别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公园修的很不错,到处都是恐龙雕塑,小朋友们会很喜欢。当然,这里最出名的还是猛犸象了。</font></h3> 扎赉诺尔的博物馆可以看看,2-3万年前,这里就有人居住了。人类起源和迁移路线看看上图,惊叹吧。<div> 原来人类的起源是遥远的非洲大陆中心的黑猴子,我们那属于东支,从阿拉伯半岛、印度过来,南去的到了澳洲,北去的到了中国,从满洲里这里继续往北过了结冰的白令海峡,最后到了北美洲、中北美洲、南美洲。</div> <h3><font color="#010101"> 扎赉诺尔人到底是不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根据目前的证据和科研结果,应该是。但不是唯一的,在西伯利亚等地,还有很多古老的人种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是鲜卑人从嘎仙洞走出来,迁移到大泽(呼伦湖),然后南下蒙古高原最后入主中原的路线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扎赉诺尔往东,继续进入陈巴尔虎旗,往海拉尔方向,这是一条常规的旅游线路,途中,经过这个大型的旅游接待点(忘了名字了)吃饭。这个地方是新建的,规模很大,设施不错,条件算是当地非常好的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旁边就是海拉尔河及其附近湿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九曲十八弯的海拉尔河肆意流淌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敖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个河谷,但不是很深,非常开阔。和内蒙古的中西部比起来,这里的水草太好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宁静的河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有人包了一片水域养鸭子,中国人做生意真是无孔不入啊。这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生了很多的孩子,自己的土地没地方养活,就举着支援边疆经济建设、勤劳致富四海为家等等的大旗,堂而皇之的到各地生根落户。</font></h3> 在他们的概念里,从来没有想过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有限,是不是应该少生优生,只想着自己家族壮大、儿孙满堂,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幸福理念。<div> 这几年我走了很多边疆地区,遇到太多这样的情况了。以前的南方人到北方打工:做木匠、裁缝、修雨伞,那还真是糊口而已。现在不是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影响——北方地方大、土地多、矿产多,生意机会多,可以发财致富。</div> <h3><font color="#010101"> 其实,他们完全不了解内陆地区和草原的特征,不加节制的开发挖掘,富了自己的家族,破坏的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其实,欧洲人也是一样,虽然他们现在很文明很环保,其实最近几百年,带头搞破坏的就是欧洲人)</font></h3> 90年代,2000年代,2010年代,我每次来呼伦贝尔发现的都是候鸟越来越少,野生动物越来越难见。工厂、耕地、景区、房屋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真心希望党和国家能够好好的引导经济建设,不要肆意开发草原,让这片北国净土保持原状吧。<div> 本集结束,谢谢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