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3年秋天,从泰国旅行折回,以过境之名在香港停留三天三夜。一路风尘仆仆,所闻所见大都只用手机记录,如今看来略失光彩。即便如此,八十年代生人,在TVB剧集里度过美好童年的我,依然对香港有着特殊的情怀。</h3> <h3><span style="color:rgb(57,181,74);"> 同行的郑小姐把酒店定在油麻地红茶馆,联想到陈慧娴的同名粤语歌,便多了几分亲切。寸土寸金的香港,酒店狭小整洁,五脏俱全。油麻地虽然陈旧,却地处九龙中心,出行和购物都极尽便利,更重要的是,这里充满着浓浓的市井气息,展现着香港本土的传统文化和生活。</span></h3> <h3>地产经纪、跌打医生、私营宾馆,常常出现在TVB刑侦剧里。</h3> <h3>地铁站的墙面是细密的马赛克,充满老香港的时代感。</h3> <h3>红茶馆背面是传说中的油麻地庙街,一边小吃杂货占满街道,人声鼎沸;一边青年结伴打球运动,闹中取静。都是最美的市井百态。</h3> <h3>香港书店能找到许多内地未出版或者繁体竖版的书籍,看上去多了几分历史感和厚重感。挑选了龙应台和张爱玲的几本书,作为赠友的伴手礼。</h3> <h3>午休时间走在路上的校服女生。香港学校的校服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校风校格融于一件衣衫,成为每所学校的招牌,是家长和学生们择校的重要标准之一。照片中蓝色滚边和腰带的白色连衣裙,受到很多学校特别是女校的青睐。</h3> <h3>柯士甸道、白加士街,很多路名散发着浓郁而独特的港英味道。</h3> <h3>油麻地警署。在TVB粉丝心中仿佛全香港就只有这么一个警署似的,去年5月,这幢蓝白色建筑正式闭所,只接受电话报案,很多人在最后一天赶来看升降旗。西九龙重案组一直存在剧迷心中。</h3> <h3>走入美都餐室,仿佛时光倒流60年。上世纪50年代开业至今,外面的世界变了几番,这里却依然没有改变。</h3> <h3>这里是TVB迷最熟悉的场景之一。透过落满积灰的绿色百叶窗帘,外面是天后庙前的榕树头广场,为餐室遮挡住毒辣的太阳。</h3> <h3>马赛克铺满的墙面,老旧的收银台,还有面若冰霜手脚麻利的老板娘,都是这座最怀旧最香港的餐室特色。</h3> <h3>市井小食都不讲究形色,看似平平无奇,尝一口却浑身通透。麦奀的鲜虾云吞,面线劲道,虾仁肥美,汤汁带着独特的清香。义顺的双皮奶,爽滑可口,剔透浓香,想来都让人无限怀念。红茶馆隔壁的四季煲仔饭,午夜凌晨食客的队伍仍排着长龙,很不甘心地只能作罢。</h3> <h3>澳洲牛奶公司前很有意思的告示,前半句告知依法闭店的权利,后半句请食客见谅也充满小小的人情味。</h3> <h3><span style="color:rgb(57,181,74);"> 尖沙咀面朝维港,被称为九龙的明珠,香港的心脏。和油麻地的怀旧比起来,这里是旅游和购物的天堂。</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1.5;">海港城是港岛最大的购物中心。刚过十月,圣诞的气氛日渐浓厚。我和郑小姐拿着商场的导购图,一个下午便</span><span style="line-height:1.5;">淹没在茫茫的品牌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1.5;">买买买真是比上班收底还要累的事。</span><br /></h3> <h3>夕阳西下,天色渐晚。海港城观景平台上的维港景色。</h3> <h3>晚饭后,一路散步到维多利亚港湾。十月的海风微凉,海潮拍打着岸边发出澎湃的响声。八点整,伴随着激扬的音乐,"幻彩咏香江"灯光秀拉开帷幕,把维港两岸照射得动感耀人。</h3> <h3>月儿弯弯的海港</h3><h3>夜色深深灯火闪亮</h3><h3>东方之珠整夜未眠</h3><h3>守着沧海桑田变换的诺言</h3><h3>回归十六年后,我来到这座城市,深深感慨时光流转,她虽独特不再,却依然是想象中的美丽模样。</h3> <h3>沿着海滨长廊,走入星光大道。入口处矗立着金像女神像。曾几何时,香港电影造就了中国电影的神话,电影明星有一个两个会是我们的儿时偶像。总有人会来这里,和李小龙的铜像合影,在张国荣的手印上盖上鲜花。</h3> <h3>伶人幽幽唱着粤曲,低沉的嗓音,婉转的唱腔,在香江边上讲述老香港的故事。</h3> <h3>廉政公署是香港八大纪律部队之一,尖沙咀分部座落的位置比较低调,但外墙上的红色标志和"ICAC"的简称却为人熟知。TVB最擅长拍职业剧,《廉政行动组》也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如果没有事,千万别被请去喝廉署的咖啡。</h3> <h3>重庆大厦,仿佛当年的九龙城寨,至今仍是香港的"黑暗地带"。号称小联合国的破旧大楼,鱼龙混杂,案件频发,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是这里主要的住客。走在里面,小心翼翼心慌慌。</h3> <h3>港人说,不到兰芳园,就不算吃过香港的茶餐厅。尖沙咀店就开在重庆大厦的地下,简洁的绿色Logo让人一眼就能望见。</h3> <h3>据说老板是谭咏麟的超级粉丝,店内满墙贴着谭校长的海报和签名照片,桌上还放置着谭校长推荐菜单。</h3> <h3>丝袜奶茶和鸳鸯是兰芳园的首创。来兰芳园,当然要点一杯招牌奶茶。</h3> <h3><span style="color:rgb(57,181,74);"> 中环兼政治、金融、购物、观光四大中心于一体。我和郑小姐在中环停留的时间不长,选择了几个地标性建筑和景点,其他的只能留待下次再来,比如兰桂坊、比如皇后大道,都错过了。</span></h3> <h3>站在天桥的中央向下望,四周是林立的高楼。如果没有记错,天桥一头连接着国金中心(IFC),一头连接着置地广场。</h3> <h3>国金商场内的苹果旗舰店,在这里解决了郑小姐同学的手机问题。仿佛全世界的苹果体验都人头攒动。</h3> <h3>透过苹果店巨大的落地窗,看到维港景色,近处的天桥是中环天星小轮的码头过道。</h3> <h3>趁着郑小姐修手机的时间,我独自一人跑去隔壁的香港邮政总局寄明信片。可能是投错了口,费心写的所有卡片都杳无音信。遗憾的,不是丢失的卡片本身,是当下想要和朋友分享的点滴心境,想要留给未来自己的美好记忆,失去了一纸凭证。</h3> <h3>不知是在哪个角度,拍到了大楼墙面上"邮政总局"几个大字。而背后不远处,则是中环乃至香港的地标建筑之一:中银大厦。贝聿铭的设计在面世之初都备受争议,随着岁月变迁逐渐成为经典。</h3> <h3>从九龙到香港岛,或从香港岛到九龙,"过海"可以选择地铁,亦可选择隧道,对游客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天星小轮。我们从中环码头上船,过海到维港对岸,回到尖沙咀。印象中,乘地铁过海特别贵,而天星小轮不但便宜,也更能近距离体验维港的两岸景色。</h3> <h3>天星小轮上看到的江景。岸边剧场式建筑是香港地标之一的会展中心,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国祖国大典在这里举行。那年我12岁,和全家人在电视机前激动整晚。</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1.5;">可以不去迪士尼和海洋公园,太平山顶的夜景是一定要来看的。</span>乘坐缆车上山也是一次独特难忘的体验,车体45度倾斜向上,一边是孤独峭壁,一边是错落相间的房屋丛林,特别是下山的时候仿佛坐过山车一般刺激。</h3><h3>站在太平山顶往下眺望,香江两岸,灯火通明,一个璀璨闪耀的香港尽收眼底。</h3> <h3>太平山的山顶和半山别墅是许多港人心中的"香港梦",尤其是集山景、城景、海景于一身的半山,吸引了大批城中名流、政商大腕在此置业。</h3> <h3><span style="color:rgb(57,181,74);"> 最后一天上午,郑小姐抱着对IT的深深执念要过海买衣服,而我想去王家卫电影里的旺角走走看看。于是互相理解,各自行动。旺角在油麻地隔壁,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布满旧式街道、传统商店和最平民的小吃。处处散发着怀旧气息。</span></h3><h3><br /></h3> <h3>在我眼里,旺角是义气江湖的缩影,枪林弹雨,危险灰暗,却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h3> <h3>满脸胶原蛋白的张曼玉,和怎么看都帅的刘德华。那是他们最好的年纪,也是香港电影最好的时代。</h3> <h3>弥敦道是九龙半岛的主街,由南及北贯穿整个油尖旺(旺角、油麻地、尖沙咀)地区,街两边的药店、美妆店和金铺鳞次栉比。那些年,朋友圈的韩代和日代风潮还未到来,街上满是前来采购药品、奶粉、黄金和化妆品的内地游客(水客)。</h3> <h3>油尖旺的生活,是很市井的。地摊的忙碌景象,让我想起幼时老家的夜市,空气里散发着灼热黏湿的味道。</h3> <h3>密密麻麻、错落不一的广告和灯箱,点亮热闹喧嚣的夜香港,成为香港街头文化的一部分。</h3> <h3>深井陈记烧鹅,慕名而去。旺角店离红茶馆一站地铁的距离,绕过几个商场和几条街,兜兜转转地找到了。当下,电视里正在放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特别节目,陈记的老板一边烤着烧鹅一边接受采访,就这样上镜了。</h3> <h3>食物的卖相相当普通,但烧鹅的肉质紧实,不肥不腻,适合我清单的口味。</h3> <h3>临行前,和郑小姐在佐敦翠华汇合,体验真正的翠华味道。它的老板李康远曾经说过,食物里有香港的历史和香港人的精神,这也是香港美食的独特魅力。</h3> <h3> " 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狮子山下,是港人努力写下的辉煌。</h3><h3> 紫荆回归,芬芳廿载。</h3><h3> 回首,你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h3><h3> 再见,你依然是我所爱的香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