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马上正月十五了,以下这组图片我是看了田永翔老师的文章,前几年吸引我去吕家庄拍摄了灯影戏,祝朋友们正月十五快乐!</h3><h3><br></h3><h3>灯影戏</h3><h3>
文:田永翔 图:卢江
</h3><h3> 吕家庄,位于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驻地西南。是宋家庄镇域内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村堡。唐朝末年(公元904年)该村建起三庄,即北庄、东庄、南庄,因当时村里只有吕、张、何三姓,且吕姓人最多,故取村名为吕家庄。到了明朝,该村人丁日渐兴旺,一些有钱人家又陆续建起北堡和南堡,使吕家庄村形成了三庄两堡之势。
吕家庄的灯影戏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据老艺人师承相传的回忆说,它是由陕西碗碗腔皮影和蔚县秧歌、蔚县大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相传,清朝光绪年间,陕西大荔县一带,连年大早,寸草不收,一些“碗碗腔”皮影艺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东渡黄河,流落到山西、河北两省,分东西两支沿途演出谋生。奔西的一支,受山西地方戏曲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山西“碗碗腔”:奔东的~支途经蔚县,被吕家庄民间艺人所接纳,继承其表演形式,改驴皮皮影为牛皮皮影,将蔚县剪纸的刀刻艺术运用于皮影人物造型之中,使其形态更为厚实生动。然后又将蔚县秧歌和蔚县大戏的演唱风格与其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具有蔚县地方特点的吕家庄”灯影戏”。因为灯影戏的表演是以纸窗为幕,借光投影,所以人们称其为“灯影”。
灯影戏需要的演出场地不大,舞台为三张高桌,影幕是3米宽、1.5米高的纸窗(俗称亮子),布幔一围即可开演。晚上唱的是打台小戏,演的是牛皮影;白天唱的是蔚县大戏,演的是木偶人。牛皮影通过油灯的光线将影子投到纸窗上,由艺人用小木棍上的铁丝拨弄影人四肢,变换各种姿态。皮影人的头是活的,可根据剧情的需要,通过换头来变换不同的人物。木偶人则不需要灯光,用木制灯台(俗称灯竖子)作为木偶人的躯干,上面插上彩绘的泥塑头像,肩膀和两臂用六道木棍</h3> <h3>吕家庄的灯影戏,经过几代艺人的舞台实践,不断在音乐、唱腔、表演程式上得到充实、创新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而且还改编并创作了近400多个剧目,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h3> <h3>灯影艺人合影(背景的标语很亲切)</h3> <h3>掌灯时节就要开演了……</h3> <h3>灯影艺人们都是多面手,身兼数职,即能操作皮影或木偶,又能演唱各种行当的不同角色。乐队也是每人兼顾两种以上的乐器。</h3> <h3>后台配唱(音)</h3> <h3>70多岁的老艺人</h3> <h3>以前用煤油灯,现在用电灯,煤油灯只起到装饰作用。</h3> <h3>这是电灯照射的效果</h3> <h3>使用电灯照射</h3> <h3>灯影戏舞台前人头攒动</h3> <h3>两人配合演出</h3> <h3>灯影戏《西游记》</h3> <h3>正在演出的灯影戏吸引了一位小演员前来观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