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儿时的记忆 ——正月十五闹元宵(三)

文平 🍒

<h3>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我儿时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五的"闹元宵、赏花灯、放花炮"这些民俗活动,就成了我儿时难忘的记忆。</h3> <h3>一、闹元宵</h3><h3><br /></h3><h3>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的早上,家人都要吃上一碗有水饺的汤圆。当时不明白为什么水饺和汤圆要一起煮,总是缠着母亲帮我挑汤圆吃,那种满口甜甜的糯糯的味道,至今还满口余香。后来听妈妈讲,水饺加上汤圆一起煮着吃,这就是我们老家人常说的闹元宵,预示着有钱有圆热热闹闹一整年。</h3> <h3>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那时的生活物质并不丰富,合作社和小卖部里没有现成的汤圆卖,老百姓就家家自己做汤圆吃,有时邻里之间还会盛一碗交换着品尝。小时候看妈妈做汤圆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时候还会忍不住上前掺合一下帮个"倒忙"。现在我大约还记得煮元宵的步骤:首先把泡软的糯米碾碎,揉成面团分小剂,包入白糖和桂花馅料团成圆,放入锅中煮开,然后再放入包好的水饺一起煮,两到三沸后即可装盘食用。</h3><h3><br /></h3> <h3>二、赏花灯</h3><h3><br /></h3><h3>小时候我家住着爸爸单位的公房(公房基本上都是平房),每片公房大约有七八排,每一排住着五六户人家,每户人家都没有隔成院子,因此走邻访友很是方便,小孩子的活动也相对多了起来。每逢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都会点上大红灯笼,小孩子们更会打着灯笼聚在一起,比一比谁家的灯笼结实、漂亮,然后组成一个小灯笼队伍绕着单位大院游玩。老人们常说,正月十五挑着花灯屋里屋外绕一圈,会把金银财宝都收到家里来。</h3> <h3>儿时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大约我八岁那一年,爸爸的朋友送来一盏自己做的荷花灯,绿底座红花瓣很是漂亮,因我是家里的老幺,家里当仁不让地把荷花灯给了我。我拿着灯笼爱不释手,吃饭的时候还捏在手里,傍晚时分匆匆扒拉了两口饭,就美滋滋地挑着灯笼显摆去了,不顾雪后路滑跟着小伙伴们的灯笼队伍,绕着离我家不太远的学校走了一大圈,口里还不停地与小伙伴们一起喊着"正月十五闹元宵了"。只是临近家门口,乐极生悲一不小心滑倒在地,手上的灯笼甩出去烧了一个大窟窿。当小伙伴们扶起我,纷纷要把自己的灯笼给我的时候,感动的我硬把眼泪吞回了肚子里……</h3> <h3>三、放花炮</h3><h3><br /></h3><h3>记得小时候家里置办年货的时候,除了一盘盘普通鞭炮之外,妈妈和哥哥总是会买些各式各样的花炮,这些花炮直到正月十五前后才拿出来在屋门口燃放。在我家,放花炮一直是男孩子主导的事,我和姐姐,还有邻居家的小伙伴负责在不远处观看,"小蜜蜂、火树银花"属于温和型花炮,每到燃放"地钻王、降落伞和火箭筒"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又兴奋又紧张,害怕这些烈性花炮钻到我们身上。</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这之外,最令人情绪激昂的要数爸爸单位燃放的烟花了!记得小时候,正月十五之前家家户户会接到焰火表演的通知,我家距离燃放烟花的大楼很近,不用在寒风中等待就可以在家门口看到烟花。第一次看到无数烟花在空中绽放的时候,我欢呼雀跃起来,急急拉着还在做家务的妈妈和爸爸一起观看,可惜那时家里没有照相器材可以拍摄留念,只能把那种惊艳深藏在记忆深处。</h3> <h3>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儿时记忆似乎很久远了,但却又是那么生动、清晰、美好,百嚼不厌、回味悠长。而今,元宵、饺子、花炮、花灯、相机等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只是那种充溢着传统文化的年味却淡薄了许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