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河抗日英雄兵魂传说

浊世清音

<h1><b>泽州寺河村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这片不屈的土地孕育了坚强不屈的人民。抗日战争时期,寺河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高亢的抗日颂歌,成为晋北县的一把抗日尖刀,被誉为晋北县抗日的一面红旗。<br /></b><b>l937年,寺河村在八路军129师工作团的帮助下成立了党支部,由李生元任书记、李德茂任副书记,之后又建立了牺盟会、自卫队、农民救国会,揭义仓、斗奸霸,寺河人走上了革命道路。<br /></b><b>抗日战争时期,寺河村发生过许多事件和战斗,但随着老一辈见证人的离世,有些已难以寻觅,有些则被作为故事传承了下来。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国庭的记忆中,老人们讲述最多的便是寺河惨案和苇町岭伏击战。<br /></b><b>1940年初,日军占领晋城,寺河村虽然偏僻,但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它位于洞阳山脚,正对晋阳路,左临日军东沟据点,右接日军周村据点。村中坡陡沟凹,河水横村,树木茂盛,杂草丛生,进可袭扰日军左右两个据点,退有洞阳山可撤。寺河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破坏交通,伏击日军,割电线,贴传单,反奸除恶,清算村里地主社首,并多次护送八路军首长过路,囤积万余斤粮食支援八路军,有力地支持了八路军和区干队的抗战工作。<br /></b><b>寺河村越烧越旺的抗日烽火令日军寝食难安。1940年4月,日军包围寺河村,抓走了党支部书记李生元,在施尽各种酷刑未达目的后,就残忍地把他杀害了。不日,又杀害了共产党员李连科,这是寺河村的第一次惨案。<br /></b><b>面对敌人的血腥暴行,不屈的寺河人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激发出更顽强的斗志。副支书李德茂开始主持村里的抗日工作。1942年9月,李德茂接到半坡村区大队的通知,要寺河村自卫队三天后配合八路军386旅老二团打一次伏击战。“那天黎明时分,10辆日军军车沿着晋阳公路由阳城开往晋城方向,当行到苇町村至下小河村的V字形窄陡坡路段的伏击圈时,只听一声令下,埋伏在公路两侧的老二团战士和寺河村自卫队队员一起开火,打得鬼子晕头转向……此次伏击仅用了二十分钟,共伏击烧毁军车10辆,除活捉3名受伤日军外,其余全部被歼灭,还缴获了各种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尽管伏击战的痕迹已无迹可寻,但在李国庭收藏的一些由曾参与战斗的老人所写的回忆录手稿里,人们看到了这段描写苇町岭伏击战的文字,读起来仿若身临战场。<br /></b><b>伏击日军军车后,村自卫队于同年冬又枪决了一名汉奸伪区长,并不断袭扰东沟、周村两个据点的日军。为了消灭寺河的抗日武装,1943年6月和8月,日军又两次秘密进入寺河村,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土八路”,制造了第二次、第三次惨案。“听老人们说,1943年6月日军进村后在村内四周架起了机枪,把老百姓统统赶到东北大庙前的一块空地上,用刺刀逼问‘谁是共产党、谁是‘土八路’,谁和八路军有联系’。后来多亏八路军386旅258团某部及时赶到,日军慌忙收兵,才使寺河百姓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残杀。”李国庭一边带着人们在村里寻找惨案旧址,一边讲述当时的情况。<br /></b><b>在村里的一处老旧小院前,李国庭停了下来。“这是村里樊家的一座小院,第三次惨案就发生在这里。”透过木门的缝隙,依稀能看到里面的情形,尽管院子已无人居住,杂草丛生,但一想到当时发生在这里的惨案,仍让人愤怒。那天是农历七月初二,晚上寺河党支部和农会干部共14人在樊家小院召开联席会议,由于叛徒王锁奎的出卖。在午夜时分,日军第三次包围了寺河村,李德茂和几名干部试图突围,但因寡不敌众,除一人半途逃脱外,其余全部被带到东沟镇日军据点里。虽然遭到日军的严刑拷打,但他们宁死不屈,次日全都英勇就义。据说,临刑前,这些革命同志拖着刑具齐声高呼:“打倒日本狗汉奸!”“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大无畏气概,远观群众看到此景都泣不成声。<br /></b><b>在抗日战争中,寺河村有近30名英烈牺牲在敌人的枪口和屠刀下,但是英勇的寺河人没有退却,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直继续战斗着,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1945年晋城解放后,寺河人自己编写了一首《群众翻身歌》,庆祝翻身得解放,并把每年农历七月初三这天定为烈士纪念日,沉痛悼念和追忆先烈英灵,昭示后人继承烈士遗志,努力振兴家园。<br /></b><b>岁月更迭,村里往日的硝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近30名抗日英烈永远活在当地群众心中。人们在烈士陵园听寺河村民介绍,经过口口相传,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都可以哼唱出几句《群众翻身歌》:“寺河百胡屯呀,要命活阎王,自从日本到晋城,勾结汉奸老会长。会长郭永福呀,与他结干亲……共产党八路军呀,打走了日本鬼,解放老百姓呀,人民才翻了身……”他们也都能说上一段关于抗战的故事。<br /></b><b>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喝上了甘甜安全的饮用水,走上了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用上了清洁方便的新能源,村里的农、林、牧、副、渔也都有了较大发展,村民年人均收入稳步提高。“村里大部分村民与抗战时间牺牲的烈士们有着血缘联系,发展红色旅游基地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资料来自《晋城事儿》</b></h1> <h3>吹响了胜利的号角</h3> <h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h3> <h3>寺河烈士陵园</h3> <h3>寺河村</h3> <h3>寺河水库</h3>